高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题的答题技巧(答题技巧高考文言文阅读)(1)

高考内容,取自于课本,又高于课本,但,归根结底,基础还是在课本内。以文言文为例,表现尤为突出,这就是为何一般有经验的老师,在一轮复习前,暑假里会给学生先复习课内文言文,这难道是无用功?

答案是肯定的,绝对不是无用功,非但不是无用功,还有大大的功劳。以高考题为例:

新高考一卷翻译: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解析】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

【题目精讲】重点实词:“患”,担心;《季氏将伐颛臾》中“不患寡患不均”同意;“赇”,贿赂;“左右”,身边的人。《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中同意。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解析】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

【题目精讲】重点实词:“恶”,讨厌;与《鱼,我所欲也》中“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不为苟得也。”同意;“过”,过错;与《烛之武退秦师》“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同意;“佞”,谄媚。

两个翻译里,三分之二实词有明确课文出处。意味着有6分是从课文内得到的。

高考甲卷:

(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解析】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

【精要评析】把“每”译为“常”“经常”“常常”等,给1分。把“辄”译为“就”“总是”等,给1分。把“引去”译为“撤退”“撤离”“撤去”“撤回”“退去”“退兵”“逃走”“逃离”“离去”“离开”等,给1分。

【回归课本】每:常常。出自《答司马谏议书》中“而议事每不合”。剽掠:抢劫掠夺,出自《阿房宫赋》“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解析】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

【精要评析】译出大意给2分:“若”“故事”“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回归课本】若:如果。很多,是“若”的第一释义,如“天涯若比邻”。故事:旧事,出自《六国论》“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许:答应,出自《烛之武退秦师》“许之”“许君焦、瑕。”

高考乙卷:

13.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关键词句】“既”,已经;出自课内文章《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烛之武退秦师》中“郑既知亡矣 ”;“断”,处理;近义可见课内文章《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复断之以法”,状语后置句;“忿”,愤怒;“信”,信用;出自课内文章《曹刿论战》中“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精准释义】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依法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全了大的信用啊。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关键词句】第一句省略主语;“覆视”,查看;“当”,判处;“矜”,怜悯,怜惜,出自课内文章《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矜,怜悯;“状”,情况;“可”,值得;“闻”,使……知道,出自课内文章《陈情表》中“臣具以表闻”,使上闻,上报。

【精准释义】(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当处死而情理上又值得怜悯的人,记下情况上报朝廷。

甲卷,乙卷亦如此。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翻译之中,文化常识也有依据:

【题目精讲】新一卷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这个知识点考查的是天干地支纪日法。原文“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武德九年”是年号纪年,“八月”是数序纪月,剩下这里“甲子”就是纪日了。

另外,天干地支法广泛用于古代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之中,本题应根据文意,去具体理解。具体可关注老师,即可获取相应的文常拓展。

B 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相关释义有“宗庙”“宗族”,如课内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有“宗庙之事”中涉及到“宗庙”,即“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也可推知,这里是正确的,这也提示我们,学会课内知识的迁移。

C 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这个文化常识知识点在课内很多文章中出现,同时,也是地理文化常识复习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在课内文章《孟子见梁惠王》中“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便是这个意思。在《过秦论》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中“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基本与选项同意,在记忆时,可进行同类归纳。

所以,当你看到试卷中出现你熟悉的知识点的时候,不仅仅是分数能踩到,更重要的是做题的心情会变好,信心会大增,这样,考试结果自然不会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