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名句的诞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论语最简单解读?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最简单解读(论语经典名句详解)

论语最简单解读

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名句的诞生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1,而必为之辞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4。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5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6。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7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8之内也!”

——季氏·一

完全读懂名句

1.舍日欲之:心中是贪图利益,但是嘴上却不说。2.辞:掩饰的话。3.有国有家者:有国者指诸侯,有家者指食邑之卿、大夫。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依照清朝俞曲园所著《古书疑义举例》,“寡”和“贫”两个字应该互调,因为“贫”和“均”指财而言,“寡”与“安”指人而言。不均是指贫富悬殊,不安是说上下不协。5.远人:远方的人,依照朱熹的说法,是指颛臾。6.修文德以来之:修是整治;文德指礼乐文教;来是招徕,使来归附的意思。7.分崩离析:内部四分五裂、支离破碎。8.动干戈:干和戈均是古代武器的名称,此处用来指发动战争。9.萧墙:萧是肃敬,墙是屏门。古代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肃敬,所以萧墙,用来比喻内部或至近之地。

孔子说:“求!君子最痛恨的就是:有意隐瞒自己的贪欲,却还一味地为自己说些牵强的话来搪塞。我曾经听说过,有国有家的国君不愁土地、人民太少,只愁不能使人民安定;不愁贫乏,只愁不能将财富分配平均。如果能各得其分,使财富分配平均的话,就不会有贫乏的情形;彼此和洽,就不会嫌人民少;上下相安,就不会有倾覆的危险。能这样,远方的人还不顺服的话,我便整顿礼乐文教去感化他们。当他们前来归附时,便要安抚他们。现在由和求两人做季氏的家臣,远方的人不顺服,而不能使他们归附,国家分离瓦解,又不能保持完整,却还想在国境之内妄动军事,我恐怕季孙的祸患不在外面的颛臾而在是在自家里面啊!”

名句的故事

在公元前659年,季友立公子姬申为国君,也就是鲁僖公。同年,季友迫使莒国将乱臣庆父交还鲁国。由于季友对鲁国王室忠心耿耿,并对鲁国的安定有所贡献,僖公把汶水北方的土地以及费这个地方赐给他,并命季氏世代为上卿。于是,费地成为季氏的私邑,而季友的子孙被称为季孙氏。而颛臾在商代即是方国,周成王时颛臾是鲁国附庸,位于鲁国首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费城之间,周王室授权它祭祀蒙山。现在季孙氏竟以颛臾靠近费邑,将来会给子孙带来威胁为借口,打算对这在鲁国疆域之内的附庸国大动干戈,孔子十分反感,并反对他的擅自征伐。这时,子路和冉求分别担任季孙氏的家臣和费邑宰,他们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师之后,孔子说明季氏不应攻伐颛臾的理由,最后这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真是一语道破了季氏伐颛臾的真正原因啊!

萧墙原指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或屏风,但这里的“萧墙之内”则暗指鲁君。当时季孙氏把持鲁国朝政,担心有朝一日鲁君收回主权,颛臾会帮助鲁君,于是打算先下手为强,消灭颛臾。所以孔子的意思是,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鲁君(萧墙之内)。之后,这句话就演变为“祸起萧墙”或“萧墙之变”,喻指祸患出于内部。

历久弥新说名句

“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或是“祸起萧墙”,让人联想到“兄弟阋墙”这句成语,指兄弟内部失和,源自于《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意思是说,兄弟在家里虽然争吵不休,一旦遇有外侮,却能共同抵御,而平日的好朋友,遇到事情却不会来相助。后来“兄弟阋墙”,也用来比喻团体内部不和睦。

“墙”这个字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指区隔内外或划分空间之物。在欧洲曾有一座硬生生区隔人类自由灵魂的围墙“柏林围墙”,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德国分为东、西德,东德政府就在1961年8月13日于柏林建了一道围墙,以防止东德人逃到西德,结果西柏林被围成孤岛,从此,柏林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这就是冷战的开头。直到30多年后,1989年11月4日,东柏林举行50万民众的大游行,东德领导人在和平示威的压力下终于辞职并宣布新法令,使东德人民享有自由旅行权利,并拆除柏林围墙结束了东西德多年的敌对局面。今天在柏林还可以看到围墙遗迹以及墙上的涂鸦,纪念这段充满血泪的历史。而现在也有人用“如柏林围墙的倒塌”一语,来比喻胜利在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