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和自己的叔叔朱棣扳手腕,他以举国之力输给朱棣的一地之力,这与建文帝用人不当密不可分。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重用了李景隆。李景隆是个志大无谋,嫉贤妒能的草包之辈。朱棣对他的评价:“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

将50万大军交给李景隆,结局可想而知,朝廷军连战连败,最终被朱棣打到国都,夺取了江山。

建文帝执意重用李景隆,是手下无人可用吗,并非如此。朱元璋临死前,给朱允炆留下了5员大将,可建文帝不是不会用他们,就是不愿重用他们,最终不能物尽其才,让他输给了朱棣。

朱元璋生前有没有让朱允炆杀朱棣(留下5员大将可防朱棣造反)(1)

一、 耿炳文

耿炳文是一员良将,建文帝却不会用他。

耿炳文是朱元璋手下将领耿君用的儿子。父亲战死后,他承袭父职,做了管军总管。耿炳文多次率兵击败张士诚的军队,还跟随徐达、常遇春攻打大同、陕西等地,最后因功被封为长兴侯。

耿炳文擅长防守,不善于进攻。

朱元璋在清洗功臣的时候,恰好看中了耿炳文进攻能力稍弱,对孙子的江山构不成威胁,而防守能力超强,可以替建文帝守住大明江山的优点,将耿炳文留了下来,并让他辅佐孙子朱允炆。

朱元璋生前有没有让朱允炆杀朱棣(留下5员大将可防朱棣造反)(2)

靖难之役爆发后,朱允炆第一个想到了耿炳文,但他没有用好耿炳文。朱允炆让善于防守的耿炳文去征讨善于进攻的朱棣,以己之短攻彼之长,输给了朱棣。随后,耿炳文退入城中,开始防守。耿炳文进入自己擅长、熟悉的赛道后,朱棣就不是他的对手了。朱棣率兵苦攻十多日,耿炳文镇守的城池固若金汤,让他难以攻破。假以时日,耿炳文定能拖垮朱棣,让其败北。

关键时刻,建文帝扮演了“卧底”的角色,他急于平叛,用李景隆替换了耿炳文,也让朱棣松了一口气。

二、 徐辉祖

徐辉祖是徐达的儿子,虎父无犬子,徐辉祖也是一员非常优秀的名将。徐辉祖的姐姐是朱棣的王妃,他通过姐姐的渠道,了解到朱棣密谋造反,将其告发给了建文帝。没有引起建文帝的足够重视。他还劝说建文帝软禁朱棣的三个儿子,免得放虎归山。建文帝依旧没有重视他的建议。

朱元璋生前有没有让朱允炆杀朱棣(留下5员大将可防朱棣造反)(3)

朱棣的三个儿子,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大功。徐辉祖是一员能征善战的猛将,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很出色,但由于他是朱棣的小舅子,建文帝不信任他。建文帝用他,但不重用他,让徐辉祖有力使不出。他率兵抵抗朱棣大军,取得了不少战果,但是手中兵马太少,改变不了大局。

三、 瞿能

瞿能是明朝开国将领瞿通的儿子,年轻时就跟随父亲南征北战,作战经验丰富。洪武二十三年,瞿通跟随蓝玉平定了西藩叛乱。蓝玉很欣赏瞿通,给朱元璋上书,建议让瞿通镇守此地,防止番人再次叛乱。后来,蓝玉案爆发,和蓝玉关系不错的瞿通,因为镇守西南,没有遭牵连。

朱元璋生前有没有让朱允炆杀朱棣(留下5员大将可防朱棣造反)(4)

靖难之役时,李景隆率50万大军攻打北平,但因指挥不当,久攻不下。这时,瞿通站了出来,他“势甚锐,城垂破”,不要命地率兵冲锋,攻破张掖门,即将要拿下北平时,主帅李景隆,害怕瞿能抢去其功劳,让瞿能不要孤兵入城,命令他退兵,这让大军错失拿下北平的良机。

白沟河之战,瞿能犹如蓝玉转世,所向披靡,率大军直扑朱棣而去。朱棣慌忙逃跑,瞿能紧追不舍,大喊:“大呼灭燕,斩馘数百”。不杀朱棣誓不罢休。在朱棣败局已定时,突然一阵狂风袭来,夹杂着沙尘,士兵睁不开眼,阵型大乱。朱棣乘机反攻,朝廷军惨败,瞿能壮烈

朱元璋生前有没有让朱允炆杀朱棣(留下5员大将可防朱棣造反)(5)

四、 宋晟

宋晟是安徽定远人,和朱元璋是老乡,他很小就跟随父亲宋朝用、长兄宋国兴,投靠到了朱元璋帐下,为朱元璋“攻集庆”、“克徽宁、征关陕”等,立下了赫赫战功。建文帝继位后,将他从凉州调往甘肃。靖难之役爆发后,建文帝将他忘了,一直没有使用宋晟。朱棣称帝后,想起了宋晟,将他提拔为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又让他去镇守西凉等地。宋晟大破哈密,威著西鄙。

五、 郭英

郭英和其兄长郭兴,在朱元璋起兵之初起,就跟随在朱元璋身边,负责保卫他的安全。郭英先后跟随朱元璋、常遇春攻打陈友谅、张士诚,平定中原、云南等地,身经百战,为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郭英的妹妹,是朱元璋的宠妃宁妃,这让他成了大明为数不多的能善终的开国功勋。

靖难之役时,郭英虽然跟随耿炳文、李景隆讨伐朱棣,可能由于年龄太大的缘故,建文帝并没有让郭英去和朱棣在战场上正面较量,导致郭英无功而返。朱棣称帝后,就让郭英回家养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