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粽叶的清香再次飘遍华夏大地时,我们知道这个历经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来了,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小假期,为亲友相聚提供了好理由,为吃货朋友们提供零食选择,端午节真是一个美妙的日子呢。当我们在此佳节时吃着粽子,看着龙舟之余,不妨看看民间传说中与端午节密不可分的那个男人吧。

屈原简介和生平事迹(忧国忧民的一生)(1)

屈原生活在距今2000多年的前的楚国,放到现在屈原就是一个地道的湖北宜昌人。屈原同时也是贵族之后,享受着丰富的物质条件,就算不努力靠自己的家庭背景也能轻松担任楚国的公务员,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可是这个人偏偏就有一些“坏毛病”,从小就喜欢读书,明明不需要才华就能成功就是要努力读书,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按理来说生活在贵族家庭,屈原免不了沾染上一些官僚思想,可是他从小就生活在民众之中,不仅没有沾染上不良嗜好,还了解到了普通大众的疾苦,为人民做事,获得了百姓们的一致好评,正所谓民心所向,一切皆有可能。在屈原19岁左右大时,秦军来犯,屈原组织了家乡的青年抗击秦军,竟痛击了秦军,一战显身手。作为国家的优秀人才楚怀王也是心动不已,一纸诏书把屈原直接纳入自己的政府机关,初入官场的屈原直接就当上了县丞,在当时是在县里仅次于县长的官。之后几年里屈原在官场上也是顺风顺水,连年升官,并担任了变法之责和外交职责,日益成为楚国的重要核心人员。

屈原简介和生平事迹(忧国忧民的一生)(2)

可是好景不长,屈原的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蛋糕,旧贵族们当然不会放过他,屈原第一次被贬,远离了楚国的核心政府。在那之后战国的纷乱并起,苏秦的合纵与张仪的连横针锋相对,最终以张仪的连横胜利告终,战国时的各国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楚怀王需要一个具有卓越外交能力的人才出使齐国,便想到了屈原。屈原再次回到了楚国的核心政府。可是张仪的连横策略太过凶猛,战国各国都迫于武力向秦示好,同时各国间的猜忌问题及其严重,根本无法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楚国也是竭尽全力的向秦国示好,即使在屈原百般劝说下依然前往与秦赴会,结果怀王死于秦国,楚国实力大减。楚顷襄王继任后淫乐无度,懦弱无比,楚国国力锐减,百姓苦不堪言。屈原见此多此上书,可是楚顷襄王只听信于小人,不敢忤逆秦国,最终敢于进谏的屈原还是再次被流放,这一次流放中,秦国大举进攻楚国,楚国国土被秦人践踏,楚国人民在乱世中苟且偷生,此时的楚国如同釜中游鱼一般,屈原悲痛不已,一生只想让国家和百姓变得更好的人,却看到了最不愿见到的景象。不仅如此自己已然无能为力,无法改变这大势,屈原悲从心来,最终与农历五月五日投于汨罗江,一代文人,政治家,外交家永远长眠在冰冷的江水中。相传百姓们不愿让江中的鱼儿啃食这位令人爱戴的好官,纷纷向江中投入当时将糯米装在竹子中的“筒粽”。

屈原一生爱国为民,性格孤傲,久居官场而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但由于这样的性格,屈原一直也无法融入楚国领导层。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屈原有才华有物质实力最终却迎来如此结局,可谓是只有适合于时代的才是最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