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湖北襄阳城南的岘山上,有一座名为“堕泪”的石碑,虽然是当代重建,但仍可从中看出其倚山矗立的巍峨壮观,而本身并不雄伟壮阔的岘山也正是因为有堕泪碑而为世人所熟知,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争相览胜思古之所。那么这座石碑以及其所纪念之人究竟有何故事,会在后世有如此之魔力。

名门望族,谨遵庭训

祖续,仕汉南阳太守。父衟,上党太守。祜,蔡邕外孙,景献皇后同产弟。

此人便是让敌军都感恩戴德敬服不已的晋太傅羊祜。公元221年(曹魏黄初二年),羊祜出生于一户世家大族之中,其祖父乃东汉南阳太守羊续,父亲羊衜为曹魏上党太守,外祖乃大名鼎鼎的汉代大儒蔡邕,其母蔡贞姬是才女蔡文姬的亲妹妹,姐姐羊徽瑜是司马师的第三任妻子,被西晋武帝司马炎尊为景献皇后。家族九世之内,世代功勋,且个个秉持“清廉孝恭”的家风。

千古名臣羊祜(身不披甲才堪孔明)(1)

羊祜画像

在如此有名望且门训严谨的家庭当中,羊祜早早便有报国尽忠的大志,但他年纪轻轻却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超然卓绝的见识。在司马懿与曹爽争斗的过程当中,一方面未接受曹爽的征辟应职,另一方面由于和司马家的关系,在曹爽被诛之后未受丝毫波及。

在晋代魏的过程中,任职中领军领宿卫的羊祜由于有护立之功,故266年(曹魏咸熙二年十二月)晋王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之后,羊祜被授予中军将军兼散骑常侍,且赐爵为郡公,但他为防止其他开国功臣嫉妒而坚决不受封,最终只接受了一个钜平侯的爵位。虽然在爵位上晋武帝做出了妥协,但从具体官职上,他十分笃定地加封这位大功臣为尚书右仆射兼卫将军,掌管中枢机务。

千古名臣羊祜(身不披甲才堪孔明)(2)

晋武帝画像

从这次受封事件一方面可以看出羊祜的不贪虚名权势,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他在晋武帝心目当中的重要地位。而真正让羊祜名声大噪留垂青史的还是关于灭吴之战。

大诈似信,另辟蹊径

自公元263年(曹魏景元四年、蜀汉景耀六年)曹魏在司马昭的率领下灭蜀汉之后,三足鼎立之局面变为了两分天下(此时曹魏已尽在司马家掌控之下),到266年司马炎受禅正式称帝之后,便开始谋划平吴大计以图一统天下,这与深谋远虑的羊祜不谋而合。于是,在269年(西晋泰始五年)派遣大将卫瓘、司马伷二人分别前往临淄、下邳压制吴军势力之外,还令羊祜以尚书左仆射的身份都督荆州军事坐镇襄阳重镇。

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閤之下,侍卫者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

作为一军主帅,羊祜却“轻裘缓带,身不被甲”,就连身边侍卫都不过二十人,仿佛当年诸葛孔明、周公瑾一般,如此儒将风范,悠游自在又挥斥方遒,不由得令人心驰神往。

千古名臣羊祜(身不披甲才堪孔明)(3)

诸葛亮雕像

而与此同时,孙吴也在时刻关注西晋的动向,毕竟司马氏灭蜀加代魏自立,西晋想要统一天下只差孙吴这一步之遥,故两国边境局势越发紧张,而尤以荆州为巨。但我们的羊叔子(羊祜表字叔子)不仅一副儒人打扮,竟还在军中玩起了抚绥之计,他命全军一半人负责巡逻戍边,另一半人直接拉去开垦荒田,看似“不务正业”,实际上是由于他敏锐地发现当时的荆州地区局势非常动荡,不仅战乱不断,百姓的基本生活都难以维系,戍边将士的军粮余量甚至都不足百日可用,正所谓“军民系国之根本”,深谙其理的羊祜方才做出如此违反常规的安排。

不仅如此,在之前所俘虏的孙吴降兵当中,但凡有思乡想归家的,羊祜皆一一批准统统放还;两军对峙交锋,羊祜也严格按照程序先下战书然后光明正大地来一场公平决斗,至于突袭设埋伏等诡计在他的字典里通通没有,即便己方军中有人深觉不妥,我们的羊都督也只是盛情相邀以好酒佳肴一笑而过;乃至边境狩猎在己方境内得到已被吴军打伤的猎物,羊祜竟然还要派人给人家送回去。

如此一来,边境百姓生活逐渐富裕,经过一年的开垦,百日军粮瞬间翻了30倍不止,就连孙吴之人都尊称羊祜为“羊公”,抚绥之力可见一斑。

羊陆之交,后世典范

抗每告其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无求细利。"孙皓闻二境交和,以诘抗。抗曰:"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

吴主孙皓眼见边境战事毫无实质性进展,便派出名将陆抗(陆逊之子)前往镇守,羊祜便经常与之书信往来,如此先是遭到陆抗部下的反对,陆抗却仍然坚持谨守己方土地无虞即可,毕竟在广施仁义的羊祜面前,孙吴军队已落下风,是真正的不败而败,故此时断不可行侵扰掠夺之举。

千古名臣羊祜(身不披甲才堪孔明)(4)

陆抗画像

可没曾想,部下的反对解决了,却迎来领导孙皓的训斥,认为堂堂大将军岂可在两军对垒前和和睦睦,而陆抗却以“大国不可无信义”为由,认为如若不以礼还报,反而置我方于不利之地,这恰恰更大程度上彰显了羊祜的才德兼备,与其无伤反而巨惠也。

实际上,在陆抗心中,抛除两人各为其主的硬性条件,还是发自内心对羊祜无论人品还是才干深深折服的。在他心中,即便如诸葛孔明、乐毅等也“不能过也”,可谓是给出相当高的评价了。而羊祜也值得如此高度的评价,就在军中陆抗突发疾病,而所缺药材只有羊祜处能提供,而羊叔子得到求助二话不说便将药材奉上,此时陆抗部下认为羊祜必下毒加害,然陆都督豁达一笑:“羊祜岂鸩人者”,直接服药下肚,病情果然好转。

以德服人,得享盛名,以遗策定乾坤

如此“睦邻”之策,不仅换来己方的百姓安乐士卒团结,接连敌方将领和兵卒也纷纷景仰叹服,但羊祜真心是想让两国如此和平共处百年无虞下去吗?显然不是,他在等一个时机,一个“痹敌”到一定程度可实现顺利“吞吴”的时机,在对敌方友好的同时,他在暗地里整治军械操练士兵,未曾有丝毫懈怠。

待时机成熟,羊祜上表请求可发兵灭吴之时,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对,只有杜预等个别人支持,由于主和派人数众多,故错失了一次灭吴之良机,待得知意见被否之后,羊祜无奈感言:“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后来羊祜因重病从荆州归京,再度申请实施灭吴之策,晋武帝派出了中书令张华到羊祜家中询问平敌之策,此次虽然同样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但由于晋武帝和张华以及杜预等人的坚定支持,故平吴之策终被记上日程。

千古名臣羊祜(身不披甲才堪孔明)(5)

杜预画像

取吴不必须臣自行,但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功名之际,臣所不敢居。

而真正实施之时,虽然羊祜早已卧病在床,但晋武帝还是希望由他亲自监督坐镇,特许其卧床指挥,想着到时庆功封赏之时也能令其居首功,但羊祜却婉言谢绝,“功名之际,臣所不敢居”,并推荐杜预替代自己在军中坐镇指挥。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羊祜去世,年仅58岁,晋武帝哀痛不已,追赠其侍中、太傅,荆州百姓哀声遍野连绵几日,甚至为了避羊太傅的名讳而将“户”改做了“门”,就连敌方的孙吴边军都为此落泪,足以看出在羊祜的以德服人之下,得到了世人一致的敬仰。

所幸,有羊祜的精心谋划在前,在其去世之后的第三年(280年),在杜预的率领之下,晋军如势如破竹一般,顺利地攻进石头城,孙吴末主孙皓出城乞降,多年来的夙愿得偿,朝中欢庆一堂,而晋武帝却深知这多赖羊太傅的遗策,故潸然泪下感怀:“此羊太傅之功也”。

史海君说:

羊祜在平吴一事上,不仅展现出超然卓绝的军事才能,采用睦邻之策令敌方放松警惕,间接瓦解了吴军的斗志,但实际上其目的是为了更顺利、直接地将其歼灭,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兵不厌诈”,但在实际操作上,羊祜却丝毫未展现出诈谋,只有单纯的信义,其诈谋早已隐藏于胸,这自然非常人所能及。

而经过自幼家风的洗礼,羊祜的性格也是优于常人。其妻是曹魏名将夏侯渊次子夏侯霸之女,而夏侯霸在当年曹爽与司马懿的争斗中,由于平素亲曹惧怕司马家族势力而逃往蜀汉,但自此夏侯一族便遭到天差地别之待遇,凡娶过夏侯女子的纷纷休妻退婚,以此避祸求安稳,而羊祜却不仅不退婚还对其妻恩爱如初,在他看来夫妻伉俪之情自是不能被此等琐事所能动摇,矢志不渝令人敬服;

在官场,羊祜从公车征辟最终位处权力中枢的顶端,虽身居高位但从不贪恋权势。在入仕途中,经他举荐得以施展抱负之人很多,但他在举荐之后将书信全部烧掉,很多好友不理解,但羊祜有自己的打算,他认为最终录用与否取决于朝廷而非自己,如若要求人人都来拜谢我,这又是何道理,字字珠玑,堪为后世从仕金句。

千古名臣羊祜(身不披甲才堪孔明)(6)

堕泪碑

也正因如此,在他去世之后,上到皇帝皇族,下到平头百姓,都纷纷感怀悲伤,最重要的是能让敌军都纷纷敬服,世间少之又少。而平素将游山玩水当做业余爱好的他,最喜岘山登高揽胜,也正是他的名望远播,让后世感念他的功德在岘山为其立庙建碑,每每想到羊太傅便纷纷洒泪于碑,其接班人杜预遂名之为“堕泪碑”。

参考资料: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四.列传第四》

版权注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晓生”原创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