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后不发朋友圈学会孤独(她发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1)

文/语宣 主播/应犹

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妈妈独自搂着孩子入睡,凌晨2点,孩子醒了,一会要喝水、一会要讲故事,折腾了半个小时后,这个妈妈终于把孩子哄睡。

听着孩子传来均匀的呼吸声,安静的世界突然带给她排山倒海的孤独感。

想到白天需要处理的工作、要见的客户以及需要做的家务,顿时感到疲惫万分。

打开手机,在朋友圈编辑了几句沮丧的文字,想发发牢骚,缓解一下要崩溃的心情。

35岁后不发朋友圈学会孤独(她发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2)

但在发送时,她犹豫了一下,设定了仅自己可见。

知乎上有人问:那些发朋友圈又设置私密的人是什么心理?

有个高赞回答是:

“经常发仅自己可见的人,只能说是一种孤独,好友有几百号人,但真正能好好说一些随性的话的很少。”

中年孤独和疲惫,是每个人心底无法抚平的伤痛。

35岁后不发朋友圈学会孤独(她发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3)

冷暖自知,已成中年常态

一个小和尚看见一位江湖人士深夜独自喝闷酒,就不解问师父:

“师父,怎么现在越来越多的施主喜欢一个人深夜喝酒呢?”

他师父回答说:

“因为大部分人白天只是在扮演一个别人喜欢的自己,只有夜深人静一个人的时候,那个真正的自己才会回来。”

夜深人静时,孤独面对自我,卸掉铠甲,多是生活无力感和对某种感情的失望。

远离世界喧嚣和浮华,心情会突然被崩溃的情绪淹没,无所适从。

网上有个2020年成年人崩溃瞬间的视频,播放量200余万次。

视频里有抱着孩子在公交车上痛哭的父亲。

35岁后不发朋友圈学会孤独(她发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4)

在地铁上泪眼模糊的职员。

35岁后不发朋友圈学会孤独(她发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5)

在风雨中艰难行驶的外卖员。

35岁后不发朋友圈学会孤独(她发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6)

更有独自坐在马路边,身上已淋成落汤鸡,而手中拿着伞的中年男人……

35岁后不发朋友圈学会孤独(她发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7)

如同视频中一个人说的那样:“我真的觉得活得好难呀,我房贷每个月六千,车贷要三千多,工资每个月才一万出头,我基本上都是蹭公司的饭吃,不敢有其他费用,我这衣服穿了五年都没买了。”

作为顶梁柱的中年人,要经受多少压力的聚集和委屈,才会突然泪崩。

要不是被抓拍的瞬间,谁又能看到这些外表看来光鲜亮丽但其实私下各有各的心酸,难过的时候找不到人倾诉,擦一把眼泪又继续努力生活,才是中年人的常态。

正如作家刘亮程说的: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通讯录里好几百的好友,我们找不到一个随时随意谈心的朋友,每个人都在孤独地行走。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和其他社会学家调研了30多万受访者,发布了一个统计结果,叫“幸福感U型曲线”。

从这条曲线上看,二三十岁的人幸福程度较高,三四十岁幸福感下降,五十岁左右低谷,五十五岁后幸福感再次升高。

三十而立,但从三四十开始,中年人幸福线在逐渐下降。

中年幸福线的转折起伏,是寻找自我和幸福感知的过程。

这份寻找和感知,是自我救赎,只有自己可做到。

35岁后不发朋友圈学会孤独(她发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8)

余生不长,善待自己

郭德纲曾在节目中说:

“我奶奶去世的时候98岁,她的特点就是心宽,哪怕山崩地裂,我该干嘛干嘛。我是特别随我奶奶,要但凡心窄一点,这些年我坟头草得这么高,我跟你说,就是靠着心宽。

“好多时候人都是自己挤着自己,有一个小窟窿眼,就玩命往那钻,拽不回来,谁劝你,就得自己明白,只有心宽,想开了就想开了。”

35岁后不发朋友圈学会孤独(她发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9)

早年郭德纲的奋斗就是一部心酸史,他在《鲁豫有约》曾讲述了那段日子:

有次演出结束晚了,错过了末班公交车,因为还没发工资,没钱打出租车,在漆黑的夜里,他一步一步走了20里地,回到家时已经是凌晨4点;

回到家后,房东又来催房租,他不敢开门,听任房东在门口骂了半个小时。

第二天发烧没钱买药,当时也没朋友,只能把身上唯一值钱的传呼机卖了换钱买药。

这些心酸经历,如果没有亲身体验,个中滋味别人是无法真切感受的。

但郭德纲能够坦然面对,抱着“霉运以后不管怎么走,都是向上的好日子”的心态面对自我,在茶馆里看到别人说相声,他也去说,从小茶馆、天桥、小园子,一直说到大剧场。

他这段时间不仅认识了后来的搭档、伙伴,还找到了剧场说相声的道路,为德云社成立奠定了基础。

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中写道:“只有对各种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计,泰然处之,才能开朗大度地活下去。”

善待自己,也要享受生活琐事的趣味。

琐事不是一地鸡毛的代名词。每个人认知方式不同,琐事带来的意趣也不同。

金圣叹的三十三则“不亦快哉”全是生活琐事带来的快乐。

比如:十年不见的老友突然造访,妻子拔下金簪做酒钱;

冬夜饮酒越喝越冷,推窗一开外面飘着鹅毛大雪;

夏天在朱红的盘子里,快刀切开解渴的大西瓜;

生活中看起来繁琐小事,在金胜叹的笔下,字里行间溢满了喜悦。

这对人生幸福时刻的把控和放飞自我的愉悦,是任何人都无可给予的。

《菜根谭》中写道:“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就是告诉我们,要抱随遇而安心态,当事情来临,去处理它,事情过去,心随腾空。

中年人,承担父母期盼和幼儿的养育,每天有处理不完事情好,一事未决一事来。

35岁后不发朋友圈学会孤独(她发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10)

这一件件的生活繁琐之事,无论是职务升迁、工作处理、孩子上学、朋友交往,甚至是生老病死,既然无法推脱,我们就要借鉴古老的智慧,事情来了,尽心去做;事情过后,恢复平静。

如同苏东坡四条生活规则:

“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这种把平安无事当作显贵,早点休息当作富裕,缓步徐行当作车马,推迟用餐当作美味的生活观念,是一种看破世间万物的心态。

心无挂碍,才觉天地宽;无忧无虑,才是大智慧。

35岁后不发朋友圈学会孤独(她发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11)

掌控自我,做自己的摆渡人

近期,迪士尼四十位艺术家力作《杂草的梦想》在视频号上获得很多点赞,其中讲述了一棵杂草重生的故事。

一棵杂草身处干涸的土地,同伴纷纷枯萎了。

为了活下去,它把自己拔出土地,勇敢奔赴有水的绿地。

快到绿地时候,它虽然倒下了,但它将种子洒落到了绿地,重获了新生。

新生,是我们对生活环境的重新认知。

当我们无法改变外在环境时,只有努力改变自我。

可毕竟日常工作生活占据太多时间,留给自己学习和提升自我的时间很少。

怎样高效利用有限时间提升自己,这正是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的原因。

“美国时间管理之父”阿兰·拉金提出了时间管理的“瑞士奶酪法”。

瑞士奶酪有许多疏松多孔的形状,缝隙空间为我所用,引申到化零为整完成一项任务或者是见缝插针地利用零碎时间去提升自己。

在视频号上看到社群橙为创始人邻三月的一个视频。

她们三个人一起吃饭。

一个人说为了提高表达能力,他曾在一年内录了1000条视频。

邻三月女士不服,她说也能一年内录1000条视频。

并当时立了一个Flag ,要在一年内录1000条一分钟内的练习短视频。如果完不成,她在只有她们3个人的群里发一个大红包。

35岁后不发朋友圈学会孤独(她发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12)

一年转瞬即逝,快到十二月了。她还没录多少。她的朋友也说,不用真录视频,他们也不要红包。

为了不被嘲笑,她养成了早起习惯,看了很多书,用见缝插针方式一边跳绳一边录视频。

最后,她在一个月内成功录了1000条小视频。

最重要的是,她惊讶地发现:一个月能够这么高效的利用时间,一天可以工作14个小时。

有坚持的毅力和合适方式方法,我们终会在山重水复中遇到柳暗花明。

35岁后不发朋友圈学会孤独(她发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13)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句台词: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任何时候,能够真正把你从深渊拉上来的,只有你自己。”

中年人的生活,生活冷暖无人可说已成为常态。

心酸、无奈既无法避免,就去接受它。

在接受中,善待自己,获得心理慰藉,加之实际行动的奋斗。

我们终会成为摆渡自己人生的强者。

愿坚强的我们,终被世界温柔以待。

35岁后不发朋友圈学会孤独(她发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14)

作者:语宣,喜欢文字,慢慢成长。欢迎关注今日头条“语宣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