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36章的感悟和总结(从另外一种角度)(1)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一、解析字义

“用”是“甬”的本字,意思是“大钟”。字形像一座钟的样子。通“镛”。《说文》:“大钟谓之镛”。“甬”又通“桶”,是一种古量器名。

本义是“兵器”、《苗子》“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后来才引申为“兵士”。字的上部是“斤”字,就是一把斧状的武器;下部是两只握武器的手。

有字,甲骨文以“又”为“有”;又以“土”为“有”。金文在“又”下方加“月”(就是“肉”)旁,表示“取得”、“占有”的本义。引申为“存在”、“发生”等义。

甲期的甲骨文“言”字是从嘴里伸出舌头的样子;“舌”上有一横画,是指事符号。后来舌状变成“辛”,就不好理解了。甲骨文还以言代音。

形声学。口表意,其形像张开的口,表示开口自称;五表声。本义是我。

不是胚的本字。甲骨文的不字的横画表示地面;下面的须状线表示种子萌发时首先向地下生长的胚根。后来假借为丕、不和否。

一只大手把一头猛兽抓住,当然是十分勇敢的行动;字的左下角是甘表声。《广雅》:“敢,勇也。”《尚书》:“谁敢不让。”《荀子》:“刚毅勇敢不以伤人。”

甲骨文的字形是一只手牵着大象,让它为人们干活。本义是作。

主为“炷”本字,意思是“灯心”。上古时火种非常贵,往往由一族之长保管,因此也用“主”指领袖人物。后来引申为“君主”、“主人”、“主持”等义。《诗经》:“侯主侯伯。”

而字的字形,像人的胡须下垂的样子。后来本义不存,多用于连词或代词。

“客”指宾客。金文、小篆等均由“向”(有门窗口的房屋形)和“止”(趾,表示脚走)组成。用有客人走进房屋内会意。

甲骨文是一只鸟(“隹”)加一只脚(“止”),表示“前进”;金文再加“彳”(“行走”的意思);小策把“彳”“止”合成“辵”;隶书又变“辵”为“之”。后来隹字变成了井字。

中医把手腕上边用手按时可以觉察到脉搏的部分叫做“寸口”,这部分离手掌约一寸(二厘米左右)。字形由“又”(手)和“一”(指事符号)构成,表示这是一寸的长度。

退

字原为“彳”旁,表示动作;“日”表示时间;“&”是“止”(“趾”,足)的倒写,有后退或下降义。合起来是应该回头走的时候了。本义是“退却”、“离去”或“返回”。《仪礼》:“主人退。”

“尺”是长度单位。《说文》:“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意思是古代的度量多以人体的部位长度为标定。因为从人的肘到腕或从踩到膝约为一尺,所以,金文和小篆的“尺"字都是在表示人体侧卧形的“尸"字下边(腿的部位),加一指事符号。意在告诉人们“这里有一尺长”。隶书将人体上半部分写得横平竖直,失去人形。

本义为“正”、“直”。《易经》“濡其首,有孚失是。”集解:“是,正也。”金文“是”字上部似是日晷之类跟太阳有关的事物;下部原是“止”(后变为“正”),表示循着正确的方向走。

形声字。言表意,古文字形体像张口伸舌说话;胃表声,胃是消化食物的器官,表示人说话时要先经过思考。形旁简化。谓字本义是告诉。

甲骨文的字形很明显是一个十字路口,本义是“路”。《诗经》“遵(沿着)彼微行(小路)”。后来多用于“行走”义。

无字的繁体形式为無,是“舞”的初文,本义为跳舞,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其字形很像人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無”简化为“无”,意思是没有,而表示“跳舞”之义时则由“舞”代替。

形声字。手(扌)表意,篆书形体像手,表示用手推开;襄表声,襄有除去、排除义。本义是推。引申为排斥。

形声字。肉(月)表意,表示臂是人体的一部分;辟表声,辟有开辟、排除义,这些动作与手臂有关。本义是手臂。

形声字,本义为扔掉、丢弃。甲骨文的右下方是个“手”形,代表人的右手,左方弯曲的线条是“乃”字,代表用右手扔出东西的样子。小篆中“扔”字,将“乃”放到了“手”的右边。另一种看法认为,甲骨文“扔”的字形也像是人的右手正在拉着某个东西,所以“扔”也有牵引的意思。现在,“扔”字大多沿用“扔掉、丢弃”的本义。

形声字兼会意字。从攴,其形像手持棍棒;啻声,有根本意,表示敌对双方根本利益相冲突。简体字从舌、从攴,表示仇敌之间会发生口舌之争和武力冲突。本义是仇敌。

甲骨文“执”字十分清楚地表示这是一个人的双手被枷锁扣住的样子。字的本义是“拘捕”。如《左传》:“执邾悼公(邾国的君主),以其伐我(我国)故”。

甲骨文“祸”字是用一块有卜痕的兽骨片来表示。金文以后加“示”、“口”作为义符。本义是“害也”(《说文》),即“灾害”或“灾难”。《诗经》:“二人从行,谁为此祸?”

会意字。本义是“日落的时候”。字形显示天暮时太阳从草丛中落下去。《诗经》:“岁聿云莫”。后来“莫”字假借为“不要”等义,于是又加“日”新造了“暮”字以表本义。

像一个直立的人形。古代人早就把人类看作“万物之灵”,是伟大的,所以用以表示“大”义。甲骨文和金文中,“大”、“太”二字常通用。

“于”是“迂”、“纡”的本字,本义为“曲折”。较早的字体像在“干”字形的水道旁边,有一条曲折迂曲的线,表示行路时要绕着走。常用作介词,通“於”。简化字以“于”代“於”。

形声字。車(车)表意,指轻便的车;表声,右边像纵丝有轻意。声旁简化。本义指轻便的车。引申指重量小。

几字小篆以前的字体,只能从春秋战国的出土文物中的“处”字见到。“几”是古代的一种矮小的桌子;现在仍有“茶几”。

字形像一棵桑树。甲骨文“桑”、“丧”是同一个字。金文加上“亡”字旁以表示“丧亡”义。古代用桑木制成死者牌位,称为“桑主”,可以作为旁证。

在一间屋子里既有“贝”(表示财富),又有“玉”(表示珍宝),有的字形中还有缶(表示器皿),这些都是宝贵的东西。本义是珍贵之物。

会意字。从古(旧事、陈迹),从支(驱使),古兼表声,表示旧事、陈迹得以流传必有原因。故字本义是原因。

形声字。手(扌)表意,篆书之形像手,表示抵御;亢表声,亢有强硬、抵挡义。本义是抵御。

本义是细看、观察,《诗经》:“相鼠有皮”。《左传》:“相时而动”。字形是一只眼睛在细细察看一棵树。

甲骨文“若”字,像一个人正用双手梳理着头发,本义是“顺”,如《尚书》“钦若昊(hao)天”即敬顺上天”的意思。后来加上“口”字表示“应諾”义,这个意义又写作“诺”。

哀字里的“衣”没有实在意义,而只是表音的符号而已。本义是“怜悯”,如《诗经》:“哀此鳏寡。”引申为“悲伤”,如《楚辞》:“哀群芳之芜秽。”

“者”是“蔗”的本字。金文“者”字的上部是一棵茎叶俱全的甘蔗的样子,几个小点表示蔗汁;下部是“口”或“甘”。者字后来多作用虚词。又通“诸”,如《诅楚文》“者侯”。

形声字。力表意,表示有能力承担,朕表声,朕指修船使不渗水,表示完成任务无漏洞。简体字月表意,表示肌体能承担;生表声,兼表有生命力。本义是能承担。

形声字。矢表意,以射出去的矢必有所止表示矣是用于句尾,表示句子完毕的语气词,相当于“了”;上面的表声。矣是文言语气词,或表动态,或表感叹。

二、祸莫大于轻敌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解析:

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冒进,而宁可退守。”

(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敌军以为我军实力不行在退在守,其实我军实力很强,以退为进,以守代攻)

这叫虽然在行军,却像没有行军一样;虽然要奋勇杀敌,却像不是奋勇杀敌(在退走);虽然在退走,却像没有退走一样;虽然有士兵,却像没有士兵一样。

这讲的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兵者诡道也。比如:空城计。

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宝物(士兵)。

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示敌以弱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