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王勃,首先就想到那句耳熟能详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能写出这样千古绝唱的,千百年来,唯此少年英才一人,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王勃最经典名句?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王勃最经典名句(王勃海内存知己)

王勃最经典名句

说起王勃,首先就想到那句耳熟能详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能写出这样千古绝唱的,千百年来,唯此少年英才一人!

还有就是这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让无数人为之倾叹。我也是在努力学习这个神童般的帅哥之佳作。然而,细细品读,苦心斟酌,发现这一句作为一首律诗最重要的颈联,让大家在理解上确实出现了偏颇!!!

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何为不工对呢?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经典绝唱,出自大帅哥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是王勃不到20岁的时候,送好友杜少府去外地做官时写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这时候的王勃意气风发,积极向上,一路顺风顺水,人家也有傲娇的资本,16岁的时候就已经是进士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府文学。那个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大孝子孟郊中进士都46岁了,简直没有可比性!

我们不解释这首诗,重点来看这首诗的经典金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千古名句的意思:你我是四海之内的好友知己,不管走到天涯海角,心是不变的,只要心里想着彼此,就好像你我在身边的近邻一样。这只是一种美好的祝愿而已。

我们都知道,一首诗的基本结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跟颈联是要求对偶对仗工整的。“海内”对“天涯”没毛病,“存”对“若”也行,重点在“知己”对“比邻”是否有点不工?

从诗意来看,王勃以为,“比邻”是近邻,是离家很近的邻居,属于偏正结构。但事实上“比邻”是同义词,自然是并列结构。所以和“知己”相对,也就略显不工了。

为什么说“比邻”是并列结构,我们有诗为证。

司马光在下面这首诗中用了“比邻”:

赠河中通判朱郎中

[作者]

司马光(宋)

陟屺今将老,扶床昔未行。

旨甘无所展,朱紫不为荣。

里巷传呼入,比邻失涕惊。

方知贯金石,何以易精诚。

颈联“里巷传呼入,比邻失涕惊”,这一句中的“比邻”,有两种意思:

1.乡邻,邻居,属于名词并列。

《汉书·孙宝传》:“后署宝主簿,宝徙入舍,祭灶请比邻。”

晋陶潜《杂诗》之一:“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唐杜甫《兵车行》:“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文彦博也有“朋侣过从应绮用,比邻掩映是嵩垣。”

王安石有“邂逅焚巢连鸟雀,仓黄濡幕愧比邻”。

杜甫可是“诗圣”啊,司马光,文彦博,王安石等也都是做到宰相的人,其文采也不一定会比王勃差到哪里的哦!

2.相邻而居,比邻而居,就是偏正结构,偏动词组。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周青士﹞工诗好客,与朱彝尊、李良年、钟渊映比隣相善。”亦作“比隣”。北齐时户籍编制的基层组织。《北齐书·元孝友传》:“令制:百家为党族,二十家为閭,五家为比邻。”

很显然,王勃在这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选取的是“比邻”的第二个意思。

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实属不工。

按理说王勃这样的“初唐四杰”之首,少年英才,天之骄子,不应该出现这样的笔误哦?难道王勃不知道选取“比邻”的第一个意思?

二,王勃生活在大唐初期,对偶对仗工整是否要求很严格呢?

我们来看律诗的起源。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时,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

由此可见,王勃生活的时代,已经对律诗有了严格的规范。那么在对仗上也就要求严格起来了。

王勃出现这样的问题,只能说是瑕不掩瑜。人家有驾驭的能力。你像杜甫,这样的大诗圣,都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儿,一向对律诗的对仗要求极为严谨,可是他老人家一千多首诗中也有不少出现不工对的现象:

1.曲江对酒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春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悲伤未拂衣。

其中颔联,“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中,“桃花”跟“黄鸟”不工对。

2.望岳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如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其中颔联“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九节杖”跟“洗头盆”不工对。

3.黄草

黄草峡西船不归,赤甲山下行人稀。

秦中驿使无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

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

莫愁剑阁终堪据,闻道松州已被围。

其中颈联“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万里”跟“谁家”不工对。

还有很多很多,就难道说王勃跟杜甫不懂律诗的规范吗?

不是的,律诗虽然在初唐时就已经定型,自唐初以来,在诗歌律化进程中出现的半古半律的诗体现象至以王勃为首的四杰止,已有所改观,其五律的对式律作品锐减,同时尚有部分近体诗未能谐协音律,留有较多的过渡阶段痕迹。

律诗创作的新局面,是在晚唐正式打开的。初盛唐间仅建立了格律形式,内容尚不充实,诗体的美学功能也远未展开。

到了晚唐及宋朝时候,律诗发展逐渐成熟起来,也就有了更严格的规范。比如:

温庭筠的《题李处士幽居》诗中的两句:“浓阴似帐红薇暖,细雨如烟碧草新。”才是符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还如,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符合对仗标准的。

结语:我们说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对仗虽为不工,也是瑕不掩瑜,不影响其千古一绝的地位。反而正是这位“初唐四杰”之首,给我们奠定了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让我们踩着巨人的肩膀,一路前行,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