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绣,是优秀的地方绣种,于清末成名。
几千年的桑蚕织绣文化在地方上多有蕴养,民间刺绣发展至明末清初,在各地均已形成流派体系,这些流派在使用的材料、针法上没有很大区别,但在主要常用针法、技巧、题材等发面各有独特风貌;其中苏绣、湘绣、蜀绣、粤绣以所属民系风俗为依托,因题材而制宜针法技巧,从历史名绣中汲取营养,又在绣庄经营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去芜存菁,力求精工细作,继而成就了有自己特点的地方名绣。四大名绣在清末声名鹊起,也源于苏、湘、蜀、粤等地的富庶,地方上官绅商贾云集,商品绣交易空前繁荣,技艺切磋,互相促进,水准提升,售价便高,名声则远播矣。绣品不拘囿于日常生活用品的制式效果,追求观赏性,并在名人名绣的滋养下开发出各自相对独到的绣制题材。
提起苏绣,许多人耳熟能详,它是四大名绣之一,且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定名且闻名于清,此后以苏州为主产于江苏地区的刺绣统称苏绣,是最为著名的刺绣派系。苏绣色彩文静雅致,绣面平整光洁、工整秀丽,构图多采取中国画的图形和布局,若是比较好的行家里手所绣,必有和国画一样的题字落款,很有文人画的情趣韵味(图1-4-5-1 清 苏绣《紫藤双鸡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苏绣民间欣赏绣,则喜选双关语的题材,有的是用谐音,有的用富有寓意的花草组合表达一个美好的含义,绣稿均出于民间画工之手,摆布平衡、古朴大方(图1-4-5-2 清《苏绣瑶池仙品》·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藏)。在艺术上不要求书画效果,在原色调上用退晕处理浓淡,用线较粗。
图1-4-5-1 清 苏绣《紫藤双鸡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图1-4-5-2 清《苏绣瑶池仙品》·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藏
苏绣的艺术风格较之蜀绣、湘绣、粤绣三大名绣以淡雅、素洁、清秀、隽美著称,苏绣的技艺表现出:平(绣面平服)、齐(针脚齐整)、匀(批头匀称)、细(用丝线细)、密(排线紧密)、和(色彩调和)、顺(丝路顺滑)、光(颜色光亮)的特点。苏绣分实用和欣赏两大类别,社会收藏历来多以欣赏类绣品为主。有史以来苏绣的艺术欣赏类绣品喜用名家画稿或书画艺术作品为底本,绣者多数出身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也有自小才情横溢,能诗善画的小家碧玉,优越的生活和良好的教养促使她们常将个人的艺术修养融汇入刺绣之中,精心制作,以书画六法转移模绣,绣出的笔墨神韵比书画更胜,有道是:“绣近于文,可以文品之高下衡之;绣通于画,可以画理之深浅评之。”
随着清代刺绣的迅速发展,苏绣的观赏绣品题材广泛,技艺也日渐精湛,同时苏绣人才辈出,桑植、养蚕业的发达及中华文化艺术、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也造就了一批技艺高超的苏绣名家和艺人,她们的绣品不仅继承了中国书画的传统,还接受了国外艺术文化的影响,讲究明暗透视、光影变化,艺术刺绣直逼书画笔墨技法及物象神形,大大提升了观赏价值。自此,艺术欣赏类苏绣加速登入了收藏的大雅之堂,不同的绣者展现不同的风采,苏绣迎来了繁荣的丰产期。清末丝绣收藏家朱启钤(字桂辛,1872-1964)著《女红传征略》一书的刺绣部分,就记载了几十位刺绣艺人的传略及代表作,其中也引证了多位颇有才能的苏绣艺人,如:
程景凤,字侣仙,清长洲人(1780-1840)15岁时刺绣于春晖楼见家藏画卷,便常常以笔墨描写,长画善绣;
周湘花,(1776—1821),女,苏州人,姿性慧丽,刘松岚家姬,擅长刺绣,诗人吴兰雪赠她“湘花”为名,并为她作一首诗,又请人为画兰花一幅,把她比作兰花。周湘花为吴兰雪夫妇绣《石溪看花诗》卷以作答谢,吴兰雪将它收藏在绣诗楼中,王梦楼为之作《绣诗楼歌》;
卢元素,字净香,清乾隆年间扬州籍人,又寓居吴江,能绣善画,有“神针”之称,乾隆六十年(1795年),卢净香丈夫钱东为曾宾谷作芍药花三朵图,由净香绣制,钤“绣药轩”章;
钱惠,字凝香,江苏苏州吴县人,以发绣大士像及宫装美人“不减龙眠白描”;
沈关关,字宫音,清康熙年间吴江人,杨卯君之女,承母亲绣艺,山水、人物亦佳,曾为顾茂伦绣《雪滩濯足图》,江南人士为绣作均题写诗词;
凌抒,字锦怀,光绪年间(1875-1908),吴江人,代表作《窅娘舞莲图》(图1-4-5-3,南京博物院藏),绣稿系吴友如百美图谱,绣品以线描为主,设色素雅。窅娘绣得面目清丽,舞态优美,长题文字也绣得细致入微,可见其技艺工巧;
图1-4-5-3,南京博物院藏
赵慧君,清道光年间昆山人,其夫顾春福,清代画家,夫画妻绣之作《金带围图》,深得程庭鹭、钱杜、杨岘、吴大征、张愿龄等著名书画家的赞赏。此图藏上海博物馆;
薛文华,清光绪年间无锡人,上海画家倪墨耕之妻,擅画、能绣,所绣作品,生动活泼,有丈夫小写意画的艺术风格;
清末时苏绣欣赏品,因刺绣艺术家沈寿借鉴西洋绣的明暗对比,创下了仿真绣(图1-4-5-4 沈寿绣《耶稣像》(1913-1914)·南京博物院藏)。沈寿,原名云芝,字雪君,江苏苏州人,清末杰出的刺绣艺术家,教育家,父沈椿爱收藏,母宋氏擅刺绣,她自小受家庭熏陶,七岁就向姐姐沈立学绣,十二岁喜读文史爱赏书画,十五岁刺绣技术精巧,二十岁就名扬京城(图1-4-5-5, 清末·《龙》沈寿绣,苏州博物馆藏),作品获慈禧封赏,后东渡日本考察,受西洋美术和日本刺绣启发,回国创“仿真绣”新技,1906年任农工商部京师绣工科总教习,代表作《意大利皇后爱利娜像》、《耶稣像》、《倍克像》等。
图1-4-5-4 沈寿绣《耶稣像》(1913-1914)·南京博物院藏
图1-4-5-5, 清末·《龙》沈寿绣,苏州博物馆藏
三十年代,江苏丹阳的杨守玉教授受油画笔触、块面、调色的明暗对比启发,用重叠交错的针迹走线,“以新意,运新法”,开创乱针绣(也名正则绣)驰誉一时(图1-4-5-6 杨守玉绣 乱针绣《少女》)。二者的创作都先后极大地丰富了苏绣的艺术表现力。
图1-4-5-6 杨守玉绣 乱针绣《少女》
此外,俞慧瑛、丁渭琦、华璂(图1-4-5-7,民国《秋景图》华璂绣,苏州刺绣研究所藏)、沈立、杨羡九、宋金龄、金静芬(图1-4-5-8,民国·《西厢记》金静芬绣) 等等不一而足,在苏绣行列里可以说代代有名家,辈辈出成就。所有这些有据可依,有物可证的清至民国期间的苏绣大家的史料信息,都是中国刺绣艺术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星辰,有待人们去发现。
图1-4-5-7,民国《秋景图》华璂绣,苏州刺绣研究所藏
图1-4-5-8,民国·《西厢记》金静芬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