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

李敖大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第一流的知识分子,必是第二个政府”,我首先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鲁迅。命如草芥的时代,辞职“下海”后的他不过是无职无权平头老百姓一个,却能深刻痛斥当时统治者的黑暗,实在令人钦佩。

故乡中对闰土的正面描写(带着二十年对闰土的误解)(1)

先生笔下的文章几乎陪伴了我们每个人的童年,孔乙己、祥林嫂、闰土等等,虽然微不足道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悲情故事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年少的我们并不理解其含义,只看到他们的天真、个性,甚至幻想着未来有一天可以成为他们其中一者

年少时的鲁迅是家里的少爷,闰土是他家长工的儿子。或许因为年龄过小,他们并没有等级尊卑的概念。此时的闰土是意气风发的阳光少年,鲁迅也没有任何的少爷架子,两个人每天很开心地在一起玩耍。

故乡中对闰土的正面描写(带着二十年对闰土的误解)(2)

他们每天在一块捕鸟,期盼下雪等等,闰土带鲁迅见识了很多他没有见到的东西。可时间再变,儿时的小伙伴也终有一别。他们两个人都舍不得对方,彼此也留下了泪水。后来的他们还相互赠送礼物,年少时期的美好也就此停止

可鲁迅离开故乡在外辗转近三十年后,他再次见到儿时的玩伴“闰土”。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做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

故乡中对闰土的正面描写(带着二十年对闰土的误解)(3)

然后闰土恭恭敬敬地喊了一声“老爷”,阶级之间的鸿沟也就此显现出来。这两个字在喊出之后,鲁迅明白他们好像再也回不到从前。在击碎先生梦的同时,或许也是我们所有人美好幻想的破灭之时。

他们的故事像极了年少时的我们,童年时期孩子们不会考虑家庭背景,也不会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更不会考虑他们父母的社会地位。只要志趣相投,我们就是好朋友,我们就是难兄难弟。

故乡中对闰土的正面描写(带着二十年对闰土的误解)(4)

此时的鲁迅依然过着老爷的生活,闰土肩上的担子让他已经喘不过气。六个孩子的父亲、一家人吃不饱、自己没有文化、孩子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每天烟管消愁等等,一切也都已经物是人非。

初读《故乡》的我幻想着成为闰土,因为我希望可以有他的天真,心怀热血的我们将所有的事物都保持在一个理想化的状态下。即便未来再不济,我也要保持心底那份最纯真的善良。可如今你再问我想成为谁,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少爷”

故乡中对闰土的正面描写(带着二十年对闰土的误解)(5)

不怕大家笑话,如今的我已是而立之年,在一家自媒体单位工作,我的上司是我的高中同学。可高中时期的我是班里的“学霸”,家长老师都很喜欢。我的这位同学是全校出了名的“扛把子”,每天除了旷课还是旷课。但他比我多了一点:子承父业,他就是我的上级

生存的艰难,会慢慢地磨灭掉人的意志和理想。我想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职场和现实的残酷让我们深感“起跑线”的重要性,因为有些人从一出生就在罗马。而我们不一样,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得到的东西,也不过是别人触手可及的“已有物”

故乡中对闰土的正面描写(带着二十年对闰土的误解)(6)

可生活终究要前行,而且是在“无力”中前行,然后“平庸”地走完自己一生。也正如先生在《故乡》结尾所说的那样: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少年不懂鲁迅文,懂时已是文中人,你我皆是其中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