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古风文学(唐七公子网络上那些)(1)

深度分析古风文学(唐七公子网络上那些)(2)

有这么一波网络作家,他们的作品在网络上点击率高,出版后仍然畅销,改编后备受追捧。然而他们拒不接受采访,概不参加活动,不愿抛头露面。

深度分析古风文学(唐七公子网络上那些)(3)

深度分析古风文学(唐七公子网络上那些)(4)

《琅琊榜》作者海晏

深度分析古风文学(唐七公子网络上那些)(5)

《骄阳似我》作者顾漫

深度分析古风文学(唐七公子网络上那些)(6)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作者唐七公子

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坚持保持神秘的状态,在和他们接触的出版人眼里,对这些网络作家和作品有何评价?

对于作者不愿意抛头露面是否会对书的营销产生影响,多数受访出版人表示不会。《琅琊榜》的出版方的看法是,没有作者参与,也可以有另外的渠道。出版顾漫作品的上海读客营销经理邢晓英,也表示充分理解顾漫不配合任何宣传工作的行为方式。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他们希望低调生活,有什么可指责的呢?

在白马时光文化公司内容总监何亚娟看来,这些网络作家之所以保持神秘,一是他们低调,二是忙不过来,而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宅惯了”。网络是二次元的生活,很多网络作家只希望安心写作,至于外界怎样,似乎与他们毫不无干。

深度分析古风文学(唐七公子网络上那些)(7)

海晏

海宴自称普通女子,胸无大志,只愿昨日可忆,未来可期,有山水可游,有奇事可闻,有朋友可交,有家人可依,文字之乐不改,童稚之心不灭,已是完满一生。

自2007年出版以来,《琅琊榜》这部被贴上古代权谋小说标签的作品一直被死忠粉津津乐道。不仅是因为它不拘一格的气场,其情节和人物也极具个性,有让人惊艳的魅力。相较一些朝廷争斗或者后宫斗争的小说,《琅琊榜》明争暗斗、惊心动魄的情节较少,虽以权谋、算计、宫廷斗争为标签,其指向却让读者感到明亮,传递给书迷们的是温暖和美好的力量。

深度分析古风文学(唐七公子网络上那些)(8)

电视剧《琅琊榜》制片人侯鸿亮

“就像《琅琊榜》中纵然风雨如晦也始终跳荡着一股勃勃生机的王朝——海宴将浩气给了萧景琰,将仁恕给了萧景睿,将旷达给了言豫津,将荣光给了霓凰,将疏狂给了蔺晨,将纯粹给了飞流……最后将一颗不灭的赤子之心给了林殊,人性的漆黑夜色里,这一盏心灯如月。我非常骄傲地向大家推荐这部小说,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跟从海宴的一支妙笔,享受这一段梦幻之旅。”

四川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张庆宁是和海晏直接交往过的屈指可数的出版人。签《琅琊榜》的出版合同时她和海晏见过,在她的印象中,海宴很低调,性格比较内敛,是个长发飘飘的女孩子。但是和同龄人相比,她对人生的见解透彻而智慧,有眼光,有情怀,否则她怎么能写出梅长苏这样大彻大悟的主人公呢?

2015年10月下旬,因为《琅琊榜》的热播,张庆宁接到过很多电话,无外乎希望帮忙联系海晏,诸如被评为年度人物、封面人物之类的重头采访,她一概拒绝。知道海晏不爱出面的准则,张庆宁非常理解,并尊重她的选择和隐私。

“想到这本书畅销,没想到这么畅销。”张庆宁说,《琅琊榜》第1版在朝华出版社出版,2014年5月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第3版时她担任责编,书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修改,对一些细节,如文字包括年代的疏漏都有校订,她的原则是“把玫瑰花多余的枝叶修掉”,避免旁逸斜出。

实际上,《琅琊榜》出版时和晋江网发表的内容大不相同,海晏把繁冗的细节去掉了,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打磨得很好,并非我们印象中粗制滥造的网络小说。张庆宁认为,《琅琊榜》之所以受热捧,是因为海晏所表达的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符合中国的传统道德和普世标准,不同年龄层的读者都喜欢。

北京白马时光文化发展公司内容总监何亚娟和海晏素未谋面,近两年来一直是电话和微信联系。“她没有接受过任何媒体采访。她是向往自由的人,喜欢旅行,特别孝顺,对母亲关爱有加。”假期里,海晏的微信晒了很多陪伴妈妈的照片,因此何亚娟的判断是,海晏的一半时间给了创作和旅行,一半时间用来陪伴家人。

北京白马时光文化发展公司内容总监何亚娟

她想保持宁静的心灵,不被浮华干扰,她有自己的生活步调,悠闲自在,永远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

《琅琊榜》之所以有好的口碑,是因为整个团队用心付出了。作者用心打磨了作品,亲自做编剧,而且做得蛮有灵气;整个团队从制片人到演员都非常用心,演员也选得很棒,制作精良,几乎没有理由不火。

深度分析古风文学(唐七公子网络上那些)(9)

海晏曾在《琅琊榜》后记里介绍了自己的创作状况。她大概确定了自己想写什么样的故事之后,才开始设定参与故事的所有人物。最先诞生的人是萧景禹,那位从来没有正面出场过的皇长子。还有围绕着萧景禹设定出来的一群人,海晏为他们贴上了忠诚、信念和情义的标签。“也许这样的设定很片面单一,不够丰满,但却使整本书行文的基调不那么晦暗,保留了明亮,保留了温暖。因为在本质上,我并不想写一个暗黑的、充满了人性复杂面的故事,我还没有那样的阅历和深度。”她说。

深度分析古风文学(唐七公子网络上那些)(10)

海晏没有因为《琅琊榜》的畅销,而为它创作新的番外、前传或者后续。她始终坚持认为,这个故事是需要留白的。“我把它留给书中人物自由地生长,留给读者们发挥无尽的想象,也留给自己沉淀有时浮躁的心情。”她说。

和多数网络小说一样,读者的参与成为鼓励海晏写作的重要原因,也因此成就了《琅琊榜》。“我要感谢可爱宽容的读者们。他们从连载开始就不停地鼓励和帮助着我,热心地为《琅琊榜》写评论、画插图、填词编曲,甚至在整整三年之后,还推动我这个落伍的非时尚爱好者开了微博,从而能够与大家保持信息上的持续交流。”但对于读者关心的“海姐姐是否再写”的问题,海晏无法给出清晰的答案。

她说自己是一个极其疏懒的作者,更有繁忙的日常工作,尽管她觉得自己永远也不会真正地停止敲击文字,但却不能将之转化为明确的承诺。“我只能说,属于大梁的这一卷《琅琊榜》已经正式封匣了,但也许还有那么一天,我会在大家熟悉的背景设定下铺展另一卷不同时间、不同人物甚至不同基调的风云故事。”她说。

深度分析古风文学(唐七公子网络上那些)(11)

唐七公子

唐七,曾用笔名唐七公子。文风温暖清丽,所著长篇小说《华胥引》获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铜奖,入选广电总局联合13家央媒、门户网站评选的2013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长篇小说《岁月是朵两生花》入围2015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深度分析古风文学(唐七公子网络上那些)(12)

她的代表作还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三生三世枕上书》系列,另写有短篇小说《赠你一束鸢尾花》,散文《她就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秘制腐乳,秘制爱情》等。

别被“公子”蒙蔽双眼,唐七公子是位具有古典美的女作家。几经周折,远在美国的唐七公子终于接受读书报专访,但婉拒提供玉照,她不想被打扰正常的工作生活。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是唐七公子创作的一本古言小说,也是其成名作,创作于大学毕业后相对清闲的日子。此前并无任何长篇创作经验的她,无论在谋篇布局还是起承转合上,都是第一次尝试,然而一举成名,此后又陆续创作了《三生三世枕上书》《岁月是朵两生花》和《华胥引》等作品,最新连载的则是一个“爱情故事”,取名《四幕戏》,按唐七的预想,是希望把它写得幽默忧伤、感人至深的。

深度分析古风文学(唐七公子网络上那些)(13)

尽管她所学的专业和写小说完全不搭界,但自出版第一本书后,唐七的人生便和写作相连,她没想过如果不写作,自己将会在哪里,人生是否另一番模样。

“走过近十年的写作历程,偶尔想到这事时会觉得很充实也很满足。”唐七将写作的兴趣追溯至小时候的阅读习惯。她喜欢看世界童话和各国民间故事,喜欢很多作家,国内如曹雪芹、钱锺书,国外有紫式部、川端康成、加西亚·马尔克斯、马克·吐温……但是,她转而笑道,要说自己写作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星座,因为巨蟹座没几个不写写画画的。

深度分析古风文学(唐七公子网络上那些)(14)

作词家方文山

唐七公子卓越的想象力之下,所依托的并不是凭空捏造想象,而是极其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这是现今大部分作者都缺乏、但是很重要乃至必需的专业素养。

的确,在唐七公子的作品中,能发现《山海经》的一些地名、人名、典故。唐七戏称自己是个“俗人”,从小就喜欢上古神话故事,后来觉得以此背景写个故事肯定有趣,这才有了《三生三世》系列。

她曾和某位作家聊到各自的写作体验,发现大家常说的灵感,有时候并不一定是你想写某个具体的故事情节,也不是你想描绘某种具体的人物关系,甚至不是你想表达的某种具体的精神高度。有时候一本书的起源可能非常简单,仅仅是一首音乐,一帧场景,一个感动你的瞬间,这些东西都很单纯,你可能脑子里什么都不想,只觉非得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不可。《华胥引》对唐七公子来说就是这么开始的,那时候她只是想给女主角叶蓁写个传而已。这部作品后来获得了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铜奖,直到今天,很多读者依然喜爱着叶蓁,一提起小公主就会想起她,这是比得奖更让唐七公子感到高兴和满足的事。

深度分析古风文学(唐七公子网络上那些)(15)

读者的鼓励几乎支撑着作家的写作。唐七公子同样重视读者的意见,因为他们能提出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她会仔细揣摩这些意见,汲取对作品有益的部分,融入到写作中。这些意见多半与技法有关,涉及到情节走向的提议,她一般不太考虑。现实生活赐予了她最丰富的体验,而周围的朋友、编辑、公司都在不同维度和层面上帮助她成长。

继《岁月是朵两生花》被改编成电视剧后,根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正在热播。唐七公子觉得,电视电影创作和小说创作完全不一样,面临的困难也会比小说创作更加复杂。“希望剧组能顺利,最后能给观众呈现出一个好的作品来。我很期待演员们会怎样来演绎这些角色,也很期待剧组最后的作品。”她说。

作品之所以能得到读者或观众的认可,唐七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写作时投入了感情,甚至是“感情泛滥”。她说:“我觉得认真地讲故事,动感情地去表达,这两者是最重要的因素。”

文章编辑自光明日报社《中华读书报》3月23日18 版

图片来自网络

本期编辑:张永群、兰亚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