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腹部血管可能会受到邻近解剖结构的压迫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因此,了解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对于解释患者临床症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是将放射学表现与临床症状联系起来,使临床及患者受益。
常见的腹部血管压迫综合征为:
1、正中弓状韧带综合征(Median arcuate ligament syndrome)
2、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
3、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
4、腔静脉后输尿管(Retrocaval ureter)
5、髂总静脉压迫综合征(May-Thurner Syndrome)
正中弓状韧带综合征
正中弓状韧带解剖:正中弓状韧带连接两侧膈肌纤维,构成主动脉裂孔的前缘,属于纤维韧带,通常位于腹腔干上方,少数情况下位于腹腔干前上方,扭曲并压迫腹腔干,出现相应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多数无症状。少数患者在表现为餐后慢性腹痛,胸膝位疼痛缓解。呼气时膈肌位置下移,压迫腹腔干而产生临床症状。
影像学表现:CTA 或腹部增强检查发现腹腔干限局性狭窄,由于腹腔干受压变形而呈「钩状外观」。
男,28 岁,慢性上腹部疼痛,餐后恶心,食欲减退,两年内体重减轻 20 磅。矢状位 CTA 发现腹腔干近端局限性压迫,呼气时明显,呈“钩型”。
男,50 岁,肝癌患者,矢状位 CTA 发现腹腔干近端受压,轴位不明显,容易漏诊。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肠系膜上动脉解剖: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导致肠管间歇性狭窄。
临床表现:年轻女性多见,表现为餐后复发性腹痛,体重减轻,恶心、厌食和呕吐。
影像学表现:十二指肠扩张,伴或不伴胃扩张,十二指肠水平部压迫,钡剂在近端滞留超过 4 小时。CTA 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22°,与主动脉距离<8 mm。
女,17 岁,腹胀和呕吐,斜冠状位 CTA 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为 15°,轴位显示胃腔扩张,十二指肠突然变窄,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距离为 5 mm。
23 岁,女,长期的饮食恐惧和腹部疼痛 1 年,无法增加体重。轴位腹部 CT 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和主动脉之间狭窄的间隙,十二指肠中段受到严重压迫,胃腔和近端十二指肠扩张,注意没有发现腹膜后脂肪。上消化道钡餐显示,十二指肠水平部有一明显的外压痕迹。
胡桃夹综合征
解剖:胡桃夹现象是指左肾静脉受压,左肾静脉受压只代表胡桃夹现象,只有出现特征性症状时才诊断胡桃夹综合征。
临床表现:30-40 岁女性多见,镜下或肉眼血尿血尿常见,蛋白尿和左侧腹痛。血尿是由于静脉曲张破裂进入集合系统造成。性腺静脉回流障碍可导致男性左侧精索静脉曲张和女性的左侧外阴和盆腔静脉扩张。
影像学表现:CTA 或腹部增强显示肠系膜与主动脉之间夹角减小,左肾静脉受压,远端左肾静脉扩张,有时可观察到扩张的性腺静脉。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41°,100% 敏感性、55.6% 特异性。左肾静脉最宽处/最窄处>4.9 特异性为 100%。
69 岁,女性,反复腹痛,蛋白尿。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减小,左侧静脉受压,远端扩张。
22 岁,女,进行性左下腹痛,并伴有镜下血尿。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减小,左肾静脉明显受压,远端扩张。左侧子宫周静脉及腹膜后静脉曲张,肾盂分泌造影输尿管可见多个压迹。
后胡桃夹型:左肾静脉位于主动脉与椎体之间,受压变窄
腔静脉后输尿管
解剖:正常输尿管位于下腔静脉外侧,而腔静脉后输尿管走行于下腔静脉后方,从腔静脉后绕回正常路线。多发生于右侧,左侧及双侧少见。
临床表现:可能无症状,或腰痛、反复尿路感染。
影像表现:输尿管近段走行于下腔静脉之后;肾盂肾盏、输尿管上段不同程度扩张积水,输尿管与下腔静脉交叉梗阻部位多位于 L3-4 水平,呈典型的「鱼钩状」。
髂总静脉压迫综合征
解剖:右髂总动脉在 L5 水平压迫左侧髂总静脉,在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占 18-49%。右髂总动脉对左髂总静脉的压迫会导致反复慢性微创伤,导致静脉内皮损伤、胶原蛋白沉积、血管壁增厚。
临床表现:主要分为 3 个阶段:1、无症状性压迫;2、管腔内粘连;3、左侧髂总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疼痛,最常见原因为血栓形成。
影像表现:CTA 或腹盆腔增强可以直接观察到右侧髂总动脉压迫左侧髂总静脉,远端静脉充血,部分患者血栓形成。
右侧髂总动脉压迫左侧髂总静脉(无血栓)
45 岁,男,长途飞行后出现急性左下肢疼痛、肿胀及皮肤变色。骨盆轴位 CT 显示右侧髂总动脉严重压迫左侧髂总静脉,冠状位重建显示左侧髂总静脉急性广泛血栓形成
来源:影像时间
【版权声明】本平台属公益学习平台,转载系出于传递更多学习信息之目的,且已标明作者和出处,如不希望被传播的老师可与我们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