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文化指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文化。广信(今广西梧州市和广东封开县之间)作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前后历经300多年,被誉为"岭南古都",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等的最早发祥地。

广府文化即汉族广府民系的文化,中华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岭南文化,表现为粤语、粤剧、粤曲。

广府文化兴盛传承 非遗科普广府文化(1)

广府代表城市-广州

西汉时南海郡治所仍在番禺,东汉献帝建安八年(203年),交趾部改称交州,州治仍在广信。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迁交州治所到番禺。此后番禺重新成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吴黄武五年(226年)交广分治,设广州,以后广州的中心地位持续了一千多年,粤语的发展成熟便主要在广州一带。

广府文化兴盛传承 非遗科普广府文化(2)

广府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一脉--逾两千年岭南文化的本源。作为广府文化发源地、千年商都核心,越秀区人民政府一直致力广泛宣传和强力运作该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广州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区域,越秀区是广州建城两千多年来未曾变更的中心城区,是广府文化发源地、千年商都核心。

广府文化兴盛传承 非遗科普广府文化(3)

五羊雕塑

炎黄始创。汉武帝平南越,设立广信,统领南方9郡的交趾剌史部近400年之久,广府民系及广府文化,由此发源、形成并得名,广信(今封开、梧州)亦成为最早的广府首府,岭南古都。而后三国,吴以广信为志,跨今粤桂二省建州,名曰广州。及至两宋,更以广信为界,以东为广南东路,以西为广南西路,从而形成日后广东、广西之分的格局。

广府文化兴盛传承 非遗科普广府文化(4)

岭南印象园

广府文化是广府民系的文化。所谓广府民系,即广州府民系,简称广府民系,或称粤海民系,并非只是指广州,而是通常指的是使用粤语方言地区的汉族族群。按照这一说法,广府人的分布地域相当广大。有学者认为:"广府人是华南汉族的主要族群之一。广府人分布在粤中、粤西南、粤北,以及桂东南一带,人口约有5100万,其中广东约有3800万,广西约有1300万。"(此统计数字应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数字)

广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南越族)融合而成。

广府民系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遗传,更受中原汉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

广府文化兴盛传承 非遗科普广府文化(5)

珠江三角洲

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园林、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给人以多层次、立体的和丰富的感受,使广府文化在广东各民系文化中占有优越的地位[4] 。

由于至少从汉代开始与海外文化的接触交流不断,故广府民系的人民,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敢于吸收、摹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广府人还具有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较强,精明能干,善于计算,创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化农业商品经济,以广府人为主干的"广帮商人"清中期就已驰名全国。广府人由于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得风气之先,加上强悍的民性,冒险、创新的气质,因而反抗性和斗争性也特别强烈,在中国近代史上,精英继出,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国以及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中,有一种"敢为天下人先"的最为宝贵的性格特征 。

广府文化兴盛传承 非遗科普广府文化(6)

广府庙会

由于广府文化在广东民系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因此,广府文化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粤文化的代称。如广州话称为"粤语",广州方言歌统称为"粤讴";广州戏剧音乐分别称为"粤剧"、"粤曲"、"广东音乐";广东饮食文化体系中虽有广州菜、潮州菜、客家菜之分,但"粤菜"常用以指广州菜;广州工艺品的重要品类被称为"粤绣"、"广彩"、"广雕"等。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赵立人认为,广府文化研究是一个涉及学科门类多、时间跨度长、实用性很强的研究领域。如何将"辛亥革命与广府文化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新的课题。广州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同时又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1911年爆发的广州"三·二九"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冲破顽固守旧势力的禁锢,积极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不仅培育了一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而且还催生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岭南画派,给岭南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为辛亥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所以说辛亥革命的号角催生了"岭南画派",而岭南画派的诞生又推动了岭南文化尤其是广府文化的发展。

事实上,在上个世纪,中山大学(国立广东大学)第一任校长邹鲁先生就已经提出,岭南文化应该包括三大块,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相比之下,后两者都有自己的研究机构,尤其是客家文化的研究已经远远走在了前面。

地方文化的研究落在了高校的肩上,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客家文化研究基地已经成为嘉应学院的一张名片,"只要你到嘉应学院去,他们必然会带你去参观这个客家文化研究基地。"李克和说,经过2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世界的客都在梅州,而客家文化的研究中心就在嘉应。"这一点已然形成一种共识。这其中就有很多做法值得佛山借鉴。

"专门的楼,专门的人,专款,有自己的专刊,每年都有专题",李克和用"五个专"来概括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的运作。广佛文化研究基地挂牌后,李克和希望积极向嘉应学院学习,最起码要使基地首先成为一个实体。

广府文化兴盛传承 非遗科普广府文化(7)

祖庙

广府文化悠久现代人知晓不多!

面对记者,陈恩维博士谈起未来的研究空间,信心十足。说起佛山文化,外地人说起来无非就是祖庙、黄飞鸿、粤剧,龙狮,但是,他想强调的不止这些。

他举了一个例子,在市社科联的支持下,佛山市申报第一个广东省地方特色历史文化项目,项目中涉及到一个顺德乐从的历史文化名人--孙蕡,孙蕡是元末明初时候的人,没有做过大官,但在岭南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被称为"岭南诗宗"。

2008年年底的一天,陈抱着试一试的心情走访了孙蕡的故里乐从。令他没想到的是,在乐从钢铁市场的对面,在众多工厂和民居的包围中,他居然看到了纪念孙蕡的乡贤祠,里面供奉着孙蕡的牌位,香火依旧。

广东历史上首批56位南粤先贤--佛山居首

而广州市评选出广东历史上首批56位南粤先贤,佛山入选10人,居广东各地之首。但对于里面的许多人物,如陈子壮、陈恭尹、苏六朋、梁廷楠、朱次琦、邹伯奇、陈启沅、康有为、詹天佑、吴趼人等,众多的佛山人鲜有知晓,甚至许多文史工作者也知道不多,更不要说宣传与研究了。又如晚清著名小说家吴趼人,尽管他少小离乡,但深爱家乡,所以其笔名为"我佛山人","但我们佛山人似乎并不珍惜"。

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基地2009年11月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挂牌成立,是经广东省社科联批准、由佛山市社科联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联合共建的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也是佛山市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唯一的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