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一个情绪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其中A指的是诱发性事件,B指的是对这一事件的一些看法和解释,也就是信念,C指的是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情绪abc理论之间的联系?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情绪abc理论之间的联系(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之间的联系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一个情绪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其中A指的是诱发性事件,B指的是对这一事件的一些看法和解释,也就是信念,C指的是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生活中,我们经常认为是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我们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譬如,有些爸爸妈妈认为,是孩子的学习问题才导致了自己的焦虑情绪,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举个例子,张三和李四两个人同时参加公务员考试,结果两个人都没考过,张三觉得无所谓,而李四却悲痛欲绝,为什么呢?同样的诱发事件A为什么导致的情绪行为结果C不一样呢?这是因为这两个人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也就是信念B是不同的,张三认为这次考试只是牛刀小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李四觉得这是背水一战,不能失败。不同的看法和解释,不同的信念带来了不同的结果。

生活中我们的一些情绪困扰可以说跟我们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有关,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归纳起来,有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的评价,糟糕至极的结果。

什么是绝对化的要求?就是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必定不发生的想法,常常是把那一些本来是“希望”“想要”的东西,绝对化成“必须”“应该”“一定要”的东西,比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应该对我好”等等,都是一些绝对化的要求。

什么是过分概括的评价呢?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把“有时”“某些”过分的概括化为“总是”“所有”,最典型的呢是用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比如,有人一次考试失败,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

糟糕至极的结果是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的。比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领导,不会有前途了”。

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或遭受一些失败和挫折,需要保持一份对这些不合理信念的觉察,用合理的信念来代替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