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蟾蛙秘境,清音夏夜蛙鸣。

科考队员笑开颜,听取蛙声一片。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1)

8月24、25日,智学乐研教育第二期“峨眉山蟾、蛙科考营”如期举行,8位来自成都的小学生化身小小科考员,在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爬专家蒋老师带领下,在峨眉上开启了一段别开生面的寻蛙之旅。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2)

家长告诉我们,好些小朋友一想到第二天要去寻蛙,激动得睡不着觉。我不禁感慨,现在的小朋友真是太缺乏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了,这次就让你们好好去撒欢吧。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3)

还没到正式上课时间,我们的蒋老师就开始被各种刁钻问题轰炸,拉开了两爬课堂的序幕。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4)

“我知道世界上最毒的蛙是箭毒蛙,老师,还有比箭毒蛙更毒的蛙吗?”、“老师,青蛙的卵为什么都产在水里,有没有在陆地上产卵的青蛙?”、“青蛙在水里游的时候,是用腮呼吸的吗?”

真是不能小看这些才四、五年级的小学生,知识面那是相当的广啊,我真是自愧不如。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5)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6)

今天的第一站是峨眉山农夫山泉生产基地,学习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相信这也是一堂很好的环保教育课程。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7)

边看、边听、边学、边思,这就是行走课堂的魅力。利用等车间隙,蒋老师向孩子们展示起手机里留存的各种蛙类和蛇类的照片,孩子们没见过这般稀奇的图片,张大了嘴,就连隔壁的小姐姐也好奇地凑过头来一探究竟。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8)

结束农夫山泉的参观,我们的科考小分队奔往蟾蛙秘境,今天的两爬课堂正式开始。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9)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10)

蒋老师首先为孩子们讲述了中国两爬研究的发展史,精彩的讲述不仅感染了在座的孩子们,也让他们对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科学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艰苦和对社会创造的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11)

蒋老师的课堂充满了专业性和趣味性,没有人会想打瞌睡,只有孩子们目不转睛的样子和张大嘴发出的惊呼。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12)

向孩子们展示仙姑弹琴蛙的叫声。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13)

讲述平时难得一见的两爬物种和习性特征。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14)

晚上9点,两爬科普课堂结束,小小科考员们穿戴好装备,欢声雀跃地簇拥着蒋老师走向那片充满神秘而未知的黑暗。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15)

出门没多久,一只棘腹蛙被发现,科考员们迅速聚拢过来。“雄性棘腹蛙的腹部有很多小刺状的突起,这是为了增大与雌蛙抱对时的摩擦力”,蒋老师一边指着棘腹蛙的腹部,一边讲解。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16)

第二只被“俘获”的是绿臭蛙,通体的绿色煞是好看,可身上散发的大蒜味可没那么友好。科考员们依次凑近闻了闻,纷纷掩鼻作呕吐状。“大家别厌恶它的臭味,这种气味是有药用价值的,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分析它的成分,将来会做成有抗菌作用的药物”。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17)

一只中华大蟾蜍静静地蹲在路边,我们没有惊扰它,就让它做个安静的美男子吧。不过该讲的内容可不能少,蒋老师向科考队员们讲解了蟾蜍的毒性,毒腺的位置,在何种情况下它会分泌毒液以及对人体造成的损伤。孩子们感叹 ,以后见着它还是敬而远之吧。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18)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19)

行进的路途中又发现了一只竹节虫,这可是城里不常见的物种,也是自然界擅长伪装的高手。“别怕,大家都来试试,感受一下它在你手臂上行走的感觉。”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20)

来到一处溪流边,蒋老师身先士卒,穿着长裤,也顾不得脱鞋就踏进了溪水里,给孩子们演示如何勘察并捕捉蝌蚪进行研究,敬业精神可见一斑。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21)

科考队员们见到此情此景,哪里按耐得住,纷纷跨进水里,拿起网兜,学着老师的摸样开始捕捞蝌蚪。这里的蝌蚪可不是城里常见的,而是一种称为峨眉髭蟾的蝌蚪,个体足足比普通蝌蚪大一倍,且变态时间长达3年。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22)

刚开始的捕捞进行得并不顺利,因为没有经验,蝌蚪总是从孩子们的手边溜走。可这帮孩子们可真不敢小瞧,约摸5分钟过后,陆续有人捕到了蝌蚪,而后,每个孩子都有蝌蚪进账,随着一声声捕到“猎物”后喜悦的叫喊声,也将今晚的科考活动推向了高潮。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23)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24)

翌日清晨,趁着孩子们还在熟睡,在小院里随手拍下一些小昆虫,心情愉悦起来。不禁感叹大自然赋予我们如此多的美好,而我们却总习惯于视而不见。

等早饭的时候,孩子们就开始追问我,“海风老师,我们今天的课什么时候开始呀?”,“海风老师,蒋老师怎么还不出来呀,我有好多问题想问他呢。”如果我们的课堂都能让孩子喜欢成这样,那也是一种幸福。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25)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26)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27)

上课前,孩子们在小院里玩耍,一只蝗虫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从开始的大眼瞪小眼,到在我的鼓励下敢动手捉住它,然后露出开心和炫耀的笑脸,再到轮番上阵争当虫虫特攻队员,时间就在孩子们不时爆发出的欢欣雀跃声中轻轻流过。其实,孩子想要的快乐真的很简单,让他们回归自然就能看到他们无忧无虑的笑脸。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28)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29)

一阵喧闹后,“上课了”的声音从大厅里传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跑进去,生怕错过了前排的好位置。上午的标本辩认和显微镜观察课堂,蒋老师摆出不辞辛苦从成都人肉过来的许多蛙类标本和体视显微镜,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不同蛙类的标本,特别是一些珍惜品种,让孩子们的视野变宽了,思维也逐渐活跃起来。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30)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31)

标本课后,孩子们又在蒋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体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通过显微镜观察了棘腹蛙等特殊蛙类的形态特征。因为人少,每个孩子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收获自然是不言而喻。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32)

课堂最后,蒋老师还拿出了传家宝贝,一些珍贵的青蛙手绘图片。在开山鼻祖刘承钊院士做研究的年代是没有相机,科学家们只能靠手绘的方式,记录下蛙的形态、颜色等特征,一张手绘图片短则一周,长则需要一个月方能完成,实属不易。“有些图片的年龄,比你们的爷爷奶奶还大。”蒋老师感概的说道。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33)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34)

刘承钊院士的书籍和笔记。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35)

峨眉山巨型蝌蚪(峨眉山的蝌蚪有多变态)(36)

纸片已经泛黄的手绘原稿。

这次科考之旅,就在孩子们意犹未尽的眼神中结束了。虽然这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科考,但足以为孩子们提供一次难得的亲近自然、近距离接触科学研究的机会。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激起一层涟漪,在幼小的心灵播下科学的种子。

来源/智学乐研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