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秀辉 书法网签约作家:卢秀辉,江苏兴化人。职业书法家、画家、篆刻家、文艺评论家。

李治是个幸运儿。没有他两个哥哥的争斗,绝对没有他的皇位。而他的太子哥哥在临门一脚的时候把球射偏了,结果,他成了太子。他做了太子以后,做的最不厚道的一件事情,就是勾引了他父亲的女人,武才人。

唐朝书法四大家的作品(唐高宗李治的书法)(1)

李世民临死的时候,托孤三个人,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他拉着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的手说:我有佳儿佳媳,你们要好好的对待他们啊!

李治爬上帝位以后和武才人又死灰复燃。他想把王皇后废了,立武则天为皇后。李世民晚年托孤的三个人,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表现各异。

唐朝书法四大家的作品(唐高宗李治的书法)(2)

李世民军事上的成功,与山东豪强集团有很大的干系,他重用李勣,就是重用山东豪强,而李勣也已经形成了实际上的军中一哥地位。而长孙无忌则是李治的舅舅,行政一哥。李世民重用褚遂良,是希望资历尚浅的他,平衡好权力、关系。

李治废后改立,这三个态度各有不同。李勣很多人不知道,说徐懋功大家就知道了,瓦岗旧人,初唐战将,军功彪柄。李治才开始想废后的时候,他先自己私行到长孙无忌的家里,请求得到舅舅的支持,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反对。李治没办法,只好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他们三个人一起到廷前开会。李勣借口没有到,长孙无忌、褚遂良到了,结果,褚遂良以死相谏,长孙无忌也是坚决反对。李治又私下问计于李勣,李勣说:此乃陛下家事,何必问人?是李勣成就了武则天。

唐朝书法四大家的作品(唐高宗李治的书法)(3)

褚遂良为这事,被贬到爱州(越南),然后,病死在那。公孙无忌被贬后,又逼自尽。三个顾命大臣,只剩下足智多谋的李勣了。李勣也确实是能臣,为大唐立下不世之功,经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三朝,皆倚为重臣。武则天对他更是宠恩有加,连去泰山封禅,也要专程看望李勣在老家守宅的姐姐。他死后,唐高宗李治亲自撰书《赠太尉英贞武公李勣碑》。

李治做太子时,没有子德,勾引父亲的才人;李治做帝王时,没有君德,分权与皇后;李治更没夫德,废了无故的王皇后。李治所以下得了手,谋害力保他的亲舅舅公孙无忌,可以肆意的迫害力荐过他的忠臣褚遂良,于其人无德大有关联。武则天之所以能执掌政权,偷天换日,与他的纵容是分不开的。李治于唐,有失国德。

唐朝书法四大家的作品(唐高宗李治的书法)(4)

我们在指责李治的同时,有个现象也必须承认,李治和公孙无忌、褚遂良之间的政权之争。后宫位子争夺固然是情感因素,但是,政治冲突把情感推向了前台。这时候的李治,他必须为皇权而争,不能让人臣和他之间形成权力的“二元制”。废后事件是试金石,他不再是忍让,也不需要悲情,他要表现自己的坚忍不拔,机智和主见,他私行舅舅家,表面征求意见,其实给舅舅的压力是:皇帝都来求你了。他在廷前会议公开讨论中失败后,他没有收手,而是又试了一个人,李勣。幸好李勣支持他,他有底了,他终于第一次明确地把自己的态度表现出来,他走了三步棋:一是免除皇后舅父柳奭的中书令职务,使后宫与外廷的联系中断了;二是废黜长孙无忌的同党褚遂良辈;三是直指长孙无忌本人,贬职外放。

由于李治得到了李勣的支持,使公孙无忌“二元制”的政治结构必败无疑,皇权得到了确保,相权则从咄咄逼人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这一切的改变,楔机是王、武皇后的易位。朝廷局面改变,后廷又发生了易位,为新的人物留下了政权的空白。对高宗而言,改立武则天,一是他摆脱长孙无忌控制的手段,二是他感情的需要,但是,这种感情却浸染了浓厚的政治性,一开始就奠定了武后谋权的基础。随着“二元制”的倒塌,皇权成了第一,李治才得以名正言顺的成为独掌大权的君主。等待他的是另外一个“二元制”政治,帝后同权。

唐朝书法四大家的作品(唐高宗李治的书法)(5)

李治的性格有两面性,在父皇的权威面前,他做足了表面文章,表面上,他在传统的道德压束下,对自己政治要求比较高,他低调做人,尽量表现自己仁爱的一面;他认真做事,尽量表现自己的理政能力;他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尽量示弱。所有做皇帝需要的品质他好像都具备了,所有正面的评价他也拥有了,然而,这是表面文章,但足以让李世民重视他了,看好他了。只要他想做,即使与道德不符,即使与社会传统不符,他也照做不误。比如,他果断的让父皇戴了绿帽子;他果断的让武才人还了俗,接进了宫;他果断的废了皇后,扶正了武则天。然后,就没有事能挡他的道了。

李治也不易,前期他和他的舅舅长孙无忌为皇权、相权“二元制”权力发生了争执,后期他和武后发生了帝权、后权“二元制“权力的争执。相权没有争的过帝权,帝权没有争的过后权。

今天重点谈谈书法家的李治。

唐朝书法四大家的作品(唐高宗李治的书法)(6)

唐高宗李治的书法于二王中着力最甚,有乃父书风,更得褚遂良多人的调教,故能得晋人风度。他的镌于仪凤二年(677年)的《赠太尉英贞武公李勣碑》,碑中书法尽得遒美,于神采中见笔势,虽雄浑不足,但写法别有洞天,字字圆美,多得妍美,更兼着刀,从此碑,后人看出,以为二王之风已经没有前朝盛行了。其实也说明了一点,李治试图在二王书风中有所突破。

《法书要录》:记载了一个故事:龙朔二年四月,上自为书与辽东诸将,谓许敬宗曰:“许圉师常自爱书,可于朝堂开示。”圉师见甚惊喜,私谓朝官曰:“圉师见古迹多矣。魏晋以后,唯称二王。然逸少多力而少妍,子敬多妍而少力。今观圣迹,兼绝二王,凤翥鸾回,实古今书圣也。”

唐朝书法四大家的作品(唐高宗李治的书法)(7)

后人认为许圉师是狂拍马屁,但是,前人能记存下来的马屁,一定是很牛逼的马屁。

李治于文学、音乐也多有建树。“李治另一个政绩是重新建立科举制度,并在他统治时期更多地通过科举制起用官员”。

唐朝书法四大家的作品(唐高宗李治的书法)(8)

本文作者卢秀辉先生作品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1],字为善,祖籍陇西成纪,唐朝第三位皇帝(649至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


本文为书法网签约作家卢秀辉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