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形象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作为《西游记》中的第一主人公,孙悟空出面收拾掉了取经路上的大部分妖魔,他火眼金睛,善识妖魔;本领高强,无往不胜;忠心耿耿,匡正伏恶;历经险恶,而赤子之心不变。毛泽东曾写出“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诗句来表达对它的喜爱。
但是,当代的影视改编却使观众距离原著小说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西游记》中悟空形象的本意与隐喻今人已不甚了了。
历史上确有其人的“释悟空”
关于悟空的身世,《西游记》第一回说:“花果山山顶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这个仙石成猴的理由其实等于在小说中悬置了猴子的身世。
小说家语焉不详,引出后世一片猜度之议。《宋高僧传》中曾记载:在唐代,真有一位高僧名叫“释悟空”。这位悟空高僧本是京兆云阳人,俗名叫车奉朝,是后魏拓跋氏的远亲,非常聪明,而且在老家十里八乡以孝悌闻名。当时正值开元盛世,有一个西域国愿意归附大唐,遣使到长安朝觐,同时也邀请大唐派人回访。第二年,大唐派了张韬光以及其他四十多个官吏上路了,其中就有左卫径州府别将车奉朝。到了西域这个国家后,唐使完成使命回去了,车奉朝却因病留下了,病得很重,病中他发愿,只要能康复就出家为僧。结果病真的好了,他就投了西域法师舍利越摩为师,法号悟空。但是落发后的释悟空想家,师父舍利越摩同意了,并亲手书写了一夹经文以及一枚佛牙舍利赠别。释悟空路上走到睹货国,遇到一片小海,释悟空刚走到南岸,大地就开始摇动,阴云密布、暴雨如注,闪电齐发还夹带着冰雹。这时听到有商人说,龙神发怒了,肯定是你们谁偷带了佛舍利这样的奇珍异物,带了就赶快投于海中。释悟空连忙向龙神忏悔,几个时辰后,雨雹才停。在龟兹的莲花寺他又遇一位法师善于传译,悟空就把携带的经文拿出来请他翻译,译好了才回到长安,被皇帝安置到跃龙门使院,一直到“退休”。
释悟空的经历与孙悟空颇有一些相似,但更像是悟空与玄奘故事的合体。至于悟空到底何来,文坛上两位重量级大师鲁迅与胡适也争吵了一番。
鲁迅和胡适论证孙悟空“国籍”
1919年“五四”之际,鲁迅先生在写杂文之余也考证了孙悟空形象的原型,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到孙悟空形象系正宗“国货”,应是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淮泗水怪“无支祁”(又说“巫枝祇”)。无支祁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号称“千古第一奇妖”,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危害百姓。他的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无论是搏击跳跃,还是快速奔跑,他都非常迅捷,常常是眨眼之间就看不见了。
传说禹治淮水时,无支祁作怪,风雷齐作,木石俱鸣。禹很恼怒,召集群神,最后由禹手下的猛将庚辰挥舞方天戟,制服了他。无支祁虽被抓,但还是击搏跳腾,谁也管束不住。于是禹用大铁索锁住了他的颈脖,拿金铃穿在他的鼻子上,把他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从此淮水才平静地流入东海。
这只比好莱坞电影中的大猩猩“金刚”更威猛的猴像妖神,第二次出现是在北宋的《太平广记》中,书中记载楚州刺史李汤偶然间把镇压无支祁的铁索搬动,结果惊浪翻涌,在锁链尽头冒出来一只五丈高的巨兽,白首长鬐,雪牙金爪,闯然上岸。蹲踞在地上的姿态十分像猿猴,但是两眼紧闭着,从眼眶、鼻子、耳朵等七窃处水流如泉,口中涎沫的腥秽,使得人们都不能近前。巨兽蹲了一会,伸长脖子伸了个懒腰,正当人们仔细观察时,它突然睁开双眼,目光如电如炬,环顾四周,看到有人,立刻显出将要暴发狂怒的样子。岸上众人见状不妙,奔走逃亡,无支祁才又徐徐入水而去,不再出来。
胡适1923年在《<西游记>考证》一文中与鲁迅唱起了反调,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胡适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找到了神猴“哈奴曼”。
哈奴曼是印度教神话中最著名的猴子,是风神和母猴安阇那之子。据说,哈奴曼刚出生时,见到太阳,以为可食,便一把抓到手中。为了使太阳免遭不测,天神急忙以雷霆击哈奴曼之颚,哈奴曼因而又被称为“其颚被击者”。相传,哈奴曼得道于始祖大梵天的真传,手持虎头如意金棍,专为天地冥三界除恶扬善。他从小苦练功夫的精神感动了各路神仙,在众天神的教导和帮助下,他的功夫与法力举世无双,天地三界中任何妖魔鬼怪都无法与他匹敌。哈奴曼善于腾云驾雾,聪明非凡,其面容和身躯还可随意变化。又有说,哈奴曼面如红宝石,毛色金黄,身躯高大,尾奇长,吼声如雷,力大无比,可移动山岳,可捕捉行云,可倒空江海。它还曾经被吞入一个老母怪的腹中,在里面变化后又从老魔的耳朵里钻出来。哈奴曼最有名的功绩是施展法力,进军楞伽岛,打败了十头魔王罗波那,帮助罗摩王子救出心上人。
神猴哈奴曼在印度教中的地位很高,至今在印度新德里还有两尊数层楼高的巨大哈努曼塑像。托哈奴曼的福,猴子在印度是最嚣张的动物,在大城市里可以通行无碍,即使偷吃路人或小贩的香蕉、水果,也无人敢惹。
17世纪印度绘画,描绘的印度教神猴哈奴曼,它以超人的敏捷闻名,正因如此,它才从魔王罗波那的魔爪中逃脱
悟空的夫人不是紫霞
或许,无论是无支祁还是哈奴曼都或多或少影响了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角色的形成吧。早在小说《西游记》形成之前,就有很多关于妖猿和取经的故事,孙悟空的形象与性格也随之不断演变。
众所周知,唐代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真实事件是所有《西游记》故事的历史出发点,但《大唐西域记》中并没有孙悟空,也没有猴子。孙悟空直到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才正式登场,说的是西行取经的法师遇到了一个白衣秀才,秀才拦住法师问他是不是取经,并说:“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法师说:“果得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大利益。”法师当时就改称秀才为“猴行者”,“行者”在佛语中指的是出家而未经过剃度的佛教徒,法师遂与“猴行者”同赴西天。孙悟空偷蟠桃、偷人参果等主要“劣绩”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大都有案可查,这个“猴行者”多半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最早雏形。
元代杨景贤六本杂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更奇妙,悟空原来有一个大家庭,还有发妻。剧本中,孙悟空一上场就有一段自我介绍:“自开天辟地,两仪便有吾身,曾教三界费精神,四方神道怕,五岳鬼兵嗔,六合乾坤混扰,七冥北斗难分,八方世界有谁尊,九天难捕我,十万总魔君。”这段带着吹嘘与炫耀的话在后来的小说《西游记》中也经常出现。孙悟空还有弟兄、姊妹五人,“大姊獅山老母,二妹巫枝祇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孙悟空只是“通天大圣”,“齐天大圣”是他哥,一家人“喜时攀藤揽葛,怒时搅海翻江”,没一个省油的灯。孙悟空尤为过分,“我盗了太上老君炼就的金丹九转炼得铜筋铁骨,火眼金晴,靝石屁眼,摆锡鸡巴。”
孙悟空还有一个妻子,不过不是电影《大话西游》中的紫霞,而是一个无名的金鼎国女子。孙大圣对妻子还是很疼爱的,偷王母娘娘仙桃时,还不忘专门去偷了一件仙衣,“与夫人穿着”。这对一只恣意狂闹的猴子来说,在天宫里的美酒、仙桃面前,还能想起来这么一件事,是多么的不易。看到悟空像八戒一样对世俗存有各种眷恋,令人好不适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