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在北京地坛春节文化庙会上,游人与猪年主题塑像合影。(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来自中新社)
【欧洲时报】2019年春节后,按照中国传统天干地支的轮回为“己亥”年,按照生肖排序为“猪”年。猪作为六畜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关猪的成语和故事数不胜数,值此猪年来临之际,让我们多维度、多角度地观察“猪”的方方面面,以此贺岁,期盼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生物之猪
猪属脊椎动物、杂食类哺乳动物,分为家猪和野猪。
家猪是野猪被人类驯化后所形成的亚种,獠牙较野猪短。六畜,即马、牛、羊、猪、狗、鸡之一。通常以耳大,头长,鼻直,腰背窄为主要形体特征。毛发较粗硬,根据品种不同,分为白色、粉色、黑色、棕色及花色等。
猪出生后5至12个月可进行交配,妊娠期约为4个月。平均寿命20年。
生肖之猪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中国早在商代已用十天干、十二地支记日。据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和甘肃省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汉代把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年份相配,称“十二生肖”,又叫属相,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中,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其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艺术品。
猪作为第十二位的生肖,对应第十二位的地支“亥”。民间有很多关于猪的典故和习俗。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猪是财富的标志,故而猪有“乌金”之名。杜甫诗曰:“家家养乌金,顿顿食黄鱼”。“乌金”比喻养猪生财之意。
文字之猪
猪是“豬”的异体字,“豬”是从甲骨文“豕”演变而来的,“豬”字从“者”,“者”是黑色的意思,因早期的猪均为黑色,“豕”是猪最初的象形文字原形。《说文解字》里,猪的释义是“豬,豕而三毛叢居者”,即体毛稀疏、群居的动物。“家”字,上面是“宀”,表示房屋;下面是“豕”,即猪;房屋里养着猪即为家;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圂,里面为“豕”即猪,外面为“口”意为“围起来”,所以“圂”意为猪圈;在中国古代和今天南方农村里,厕所和猪圈多合二为一,故而“圂”也有厕所的意思。汉武帝刘彻的小名为“刘彘”,“彘”即猪。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是世间百态的浓缩和提炼。
文物之猪
野猪首先在中国被驯化。在中华大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
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其图形与家猪形体十分相似,说明对猪的驯化已具雏形。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周时期已有猪的舍饲,当时养猪技术上的一大创造就是发明了阉猪技术。汉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养猪已不仅为了食用,也为积肥。魏晋南北朝时期,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逐渐代替了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隋唐时期,养猪已成为农民增加收益的一种重要手段。明代中期,养猪业遭受严厉限制,明正德十四年即1519年,因“猪”与明代皇帝“朱”姓同音,被下令禁养。清代以后养猪业逐渐恢复。
猪适合人们定居饲养,因此大量饲养猪是古代农耕民族和农业社会的体现。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上已经出现了猪的图案。红山玉文化中的玉猪龙质地细腻、形态优美、独具特色,猪即是龙,玉猪龙是红山文化和玉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铜时代,野猪纹是青铜和金银质地的器具和牌饰等用品中常见的动物形象。商代青铜猪尊是典型的中原祭祀大型礼器。青铜叠猪纹饰件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动物纹写实形象的代表。尤其是这件鄂尔多斯出土的虎豕咬斗纹金牌饰,纯金打造、工艺精湛,作为游牧民族上等贵族使用的腰带,图案中凶猛的老虎和顽强的野猪互相咬住后腿,展现了森林草原上野兽相斗的真实且惨烈的场面,而牌饰中运用的翻转动物纹成为当时欧亚草原青铜文化中盛行的典型技法。汉代盛行厚葬和陪葬陶俑,因此汉墓中出土了许多陶猪和陶猪圈。隋唐、宋元时期仍然盛行陶猪、陶猪俑、铁猪和生肖猪俑等。当然,最为知名的是清代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中的猪首了。
在中国古代,猪是人们日常饲养的家畜,代表着财富、富有和安居乐业,因此出土了许多以猪为写实形象的文物。
寓意之猪
猪是一种非常温厚可爱的动物,它有着圆浑厚重的体态,以及气量宽广的胸怀。
天津、河北等地有“肥猪拱门”的节日窗花,是用黑色蜡光纸剪成;猪背上驮一聚宝盆,张贴时左右各贴一张,表示招财进宝之意。
猪的肥头大耳是福气象征。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说文解字》中说“聃,耳曼也”,段王裁解释说“耳曼者,耳如引之而大也”。汉乐府诗《长歌行》中说:“仙人骑自窟,发短耳何长。”《三国演义》中将英雄刘备描绘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的形象。《大学》云:“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猪憨厚老实,心宽体胖,由于心中坦然无憾,所以身体舒泰安康。
猪宝宝平日很少叫唤,更不会喋喋不休地说长论短,谨言慎行,这正是吉字最本然的内涵。猪的生性温和,有着忍辱负重的节操,能忍而安忍。忍方能和,和方能随处吉祥。和气之家,福禄寿禧都会登门造访。金猪带来吉祥年,愿2019“猪年”里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朋友们幸福安康!
那些关于猪的文物
清圆明园十二生肖猪首
圆明园是清朝在北京建成的知名皇家园林。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十二生肖铜像以水报时,俗称“水力钟”,闻名世界。兽首由郎世宁设计。每日,十二生肖铜像会依次轮流喷水,分别代表全日不同时分,正午时分时,十二生肖像会同时涌射,设计极为精巧,蔚为奇观。
2018年8月8日,由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圆明园猴首、牛首、猪首、虎首在广东肇庆展出,吸引民众前来一睹国宝真容。
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到2012年为止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2013年,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
目前,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8个回归中国,其中龙首目前在台湾保存完好,不过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
清圆明园十二生肖猪首,头部为写实风格造型,铸工精细,猪首上的褶皱和绒毛等细微之处,都清晰逼真。铸造兽首所选用的材料为当时清廷精炼的红铜,外表色泽深沉、内蕴精光,历经百年而不锈蚀,堪称一绝。该器物代表了当时中国中西合璧的最高超的设计和技艺。
商代青铜猪尊
世界史前时代大致可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在中国,青铜时代大致对应夏、商、周时期。青铜是铜与锡、铅、砷等物质的合金,因颜色呈青灰色,所以称为青铜。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耐腐蚀、适宜铸造、金属光泽持久等优点。用青铜制作而成的器物就是青铜器,青铜器形状独特、颜色艳丽、经久耐用、极富收藏价值。商代青铜猪尊口中两侧獠牙突出,属于一只野公猪,兼有一些家猪的特点;猪背设带盖椭圆形口,为酒的出入口;尊盖上缀凤鸟,肘部饰夔龙纹,猪身饰麟甲纹。前后肘部有横穿的管孔,可以穿系绳索,供人抬举。该器物为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惟一以野猪形象作为整体造型的器物。尊为酒器,是一种商代的大型祭祀礼器,“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礼器的作用不言而喻;其作用有避邪,沟通人与神之间的媒介和娱神等多种说法。
唐彩绘猪首生肖俑
中国早在商代已用十天干、十二地支记日,汉代把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称“十二生肖”。其后,生肖与人的命相结合,逐渐神秘化。至南北朝时,民间始用生肖俑随葬,以压胜避邪。到唐代,铜镜、金银器及墓碑上常有十二生肖形象,墓葬中出土的生肖俑较多。唐代的生肖俑多为陶质,胎质多为灰陶、红陶,亦有青瓷制品。
唐彩绘猪首生肖俑,通体红陶白釉彩绘,为立姿人身猪头状,猪嘴突出、猪鼻高挑、双眼微闭、耳朵竖起、脖子粗壮,身穿衽服,双臂相交于胸前。该器是一件典型的唐代生肖俑,现藏于鄂尔多斯博物馆。
红山文化玉猪龙
红山文化,是1956年命名的中国知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东部至东北西部一带。红山文化的年代经碳14测定为距今6000至5000年前。玉文化是古代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玉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都是中国典型的玉文化。红山文化玉猪龙,体蜷如环、肥头大耳、圆眼有皱、口露獠牙,头尾之间的缺口未完全断开,头部有一圆形钻口,穿绳后,佩作耳坠。猪龙通体抛光,浑厚圆滑、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是红山文化同类玉器中形体较庞大、形制最规则的一件。可见在当时,猪即是龙,红山玉猪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
(编辑:夏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