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之一,以其出神入化的军事才能,立足于秦汉诸将的顶点,在当时可以说是无往不破,也因此被后世称之为“兵仙”!历史上能被称之为仙的还有一个,就是有”诗仙“李白,清酒一壶,便吐出了半个盛唐。韩信用老弱残兵,便征服了大半个中国。

然而,韩信的成名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他展现出自己惊世骇俗的才能之前,曾经被自己的两任主公忽视。那么韩信究竟是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成为了一代盖世的淮阴侯呢?当年的胯下之辱,是如何铸就了国士无双?

韩信为什么不怕胯下之辱(韩信从胯下之辱到国士无双)(1)

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汉元年初,汉王刘邦为了表示自己没有争夺天下的心愿,听从了张良的计谋,烧毁了连绵五百米的栈道。四个月以后,韩信为了迷惑楚王,派樊哙、周柏等人率一万老弱残兵,修复已经烧毁的栈道。然而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众人都不理解的情况下领十万大军悄悄绕过褒水。日夜前行,神不知鬼不觉地就抵达了陈仓。进入了关中平原,奇袭了当时的雍王章邯。

这一仗为刘邦入主中原问鼎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韩信这个在后来可以逆转乾坤的名将,展露在众人的视野里。

奇袭三秦之地,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他巧妙地使用了骑兵灵活的机动性。先将敌人分割成各个小团,自己再带领主力逐一消灭。韩信将大军分兵三路,从陈仓、子午谷、岐山三路进发,打的章邯毫无还手之力。

后世的孔明,也想从陈仓跟岐山两路进军,来光复汉室,定夺天下。可惜强如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即便六出祁山,也没有取得较大的功绩,由此可见,韩信的实力是多么恐怖。

韩信为什么不怕胯下之辱(韩信从胯下之辱到国士无双)(2)

二、背水一战,不胜便死

这可以说是韩信最精彩的一场战斗了,也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几乎不可能复制的战斗,很多后世的将领想要模仿,但最后都弄巧成拙。如三国时期的徐晃,想要置之死地而后生,但是死地是进了,后却没出来。

韩信这一个手笔是建立在有后援的基础上的。他背水布阵引诱赵军来袭,实际上已经将赵军包围起来,随后偷夺了赵军的军旗,让赵军军心大乱。韩信背水一战,是建立在“驱市人而战”的基础上,这也是他成功的原因。可以说,无论是心理还是地形,韩信都摸的一清二楚,从而能想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策。

韩信为什么不怕胯下之辱(韩信从胯下之辱到国士无双)(3)

韩信不是莽夫,在背水一战之前,他就已经做好了万全的打算,虽然赵军抢先一步,先夺走了易守难攻的井径口,但是赵军主帅陈余没有采纳左余车的建议,这让韩信一下子就获得了巨大的机会。

明为背水,暗中偷营,韩信这一招攻心法用的实在是高,背水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幌子,实际上关键是劫营的暗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一招背水激发了士兵的斗志,才能险中求胜。随后一手奇袭赵军大营,然后赵军以为后路已绝,便做鸟兽散去。

战后,韩信不仅平定了赵国的余孽,还得到了左余车这样一个天才的谋士,“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向坐,西向对,师事之”很多人对韩信的打法十分不解,明明兵书上有“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为何韩信要反其道而行?但是他们却不能明白“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存”的道理,将大军逼入绝境。这种奇特的想法,这种过人的胆识,恐怕只有韩信能做到吧!

韩信为什么不怕胯下之辱(韩信从胯下之辱到国士无双)(4)

三、潍水一战,定夺乾坤

潍水一战可以说是彻底改变楚汉格局的一战。在此战之后,楚军战无不败,军心大乱,而汉军占据三齐之地,对楚军最后的地盘形成了包围。

潍水一战发生在公元前204年,战争发生的起因,是项羽攻破刘邦大军以后,韩信攻打齐军,随后齐王向项羽求救。

项羽为解齐地之围,派龙且率20万大军,直奔潍河,双方本来互有胜负。随后韩信诈败,引龙且渡潍水,随后挖开大坝,水淹龙且的20万大军,随后斩杀了不可一世的龙且。

这一仗在历史上被称为兴汉一战,韩信借潍水之势,“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潍水上流,引军半渡”在诈败以后,又“使人决潍囊”使得“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后世有关云长水淹七军,殊不知韩信早就已经将这招用的出神入化了。

韩信为什么不怕胯下之辱(韩信从胯下之辱到国士无双)(5)

四、京索之战,临危受命

京索之战发生彭城之战以后,当时项羽仅率三万大军,就打破汉军五十六万,创造了秦汉以外巨鹿之战以后的又一个奇迹,这让楚军的铁骑威震天下,汉军闻风丧胆。在这样的劣势下,韩信临危受命,在京索一战中大败楚军,使其不得不退回彭城休整一年,这也让楚汉之争陷入了相持的阶段。

在这之前,由于见识到了西楚铁骑的威力,刘邦收拢失败,借秦人善于骑射的天赋,组建了“郎中骑兵”,并让灌婴直接带领,而这只骑兵,也成了京索一战刘邦取胜的关键。

《淮阴侯列传》有载:“信复收兵与汉王会于荥阳,复击破楚京、楚之间”郎中骑兵是灌婴统领,而灌婴一直归韩信指挥。这一战,韩信巧妙的运用了地形的优势,将战线拉长,使得楚军不能得到及时的补给,因而大胜。

韩信为什么不怕胯下之辱(韩信从胯下之辱到国士无双)(6)

五、四面楚歌,兵不血刃

四面楚歌是韩信所有战争中最依赖心理的一战。楚霸王项羽的内心一直是孤傲且自负的,无论是当年的巨鹿还是之后的彭城,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兵力,他从来没有胆怯过,更不会被吓的逃走,但是他第一次被一个叫韩信的震慑了。

垓下之战,楚军败仗连连,这让项羽第一次怀疑自己的能力。虽然楚军还有好几万,但是项羽早已经没有当年三万铁骑破汉军的气势,在潇潇楚歌中,他带着八百人丢下楚军,第一次从战场上逃走了。

所以为什么项羽不愿过乌江,因为就算过了,他觉得自己还是会被韩信打败,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天要亡我,非战之过”这大概就是楚霸王对韩信的无奈吧。

韩信为什么不怕胯下之辱(韩信从胯下之辱到国士无双)(7)

六、小诗文有话说

这五次大战,次次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每一场战役,韩信都用不同的打法取胜,他的很多手段,即使在近代的战争里,也屡试不爽。他的强大,不仅仅体现在对百万之师的掌控,还有他灵活多变的战术,这也让他超出了同时代所有的军事家一大截的距离。章邯、龙且、项羽等等,都是在那个时代万里挑一的军事人才,但是在韩信天才般的头脑前,他们只能望洋兴叹。

韩信强大的实力不仅仅体现在他卓越的带兵能力,还有他极为远见的战略目光,韩信的强大在于他真正意义上的做到了“兵无常势”这四个字。普通的军事家往往擅长一两种打法就已经纵横一方了,但是没有人知道韩信擅长多少种打法,在你以为你已经摸透韩信以后,他总是能想出很多新招、怪招来千方百计的打赢你。

韩信可以说是在孙武与吴起以后,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将领,与他相关的典故多到不计其数。在他被刘邦重用时,曾经说过:“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而这三句话,正是刘邦成就霸业的关键。刘邦也是听从了韩信的建议,任用英勇善战的人才,又将天下的土地许诺分给他们。他按照韩信的部署,先取三秦之地,由于项羽的暴行,章邯,董翳与司马欣三人早已经失去民心,因此败亡不过是朝夕之间的事情。

韩信为什么不怕胯下之辱(韩信从胯下之辱到国士无双)(8)

但是韩信自持功高劳苦,又对楚王穷追猛打,他虽然认可剻通的建议,但是却不能明白自己已经“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又常怀“猛虎之犹豫,骐骥之局躅,孟贲之狐疑”认为刘邦会善待自己,因此没有自立为王的意愿

等到被诬陷而降位淮阴侯以后,又不懂得收敛自己,既不能像张良那样急流勇退,又不能像萧何那样俯首称臣,想要联合陈豨取汉自立,却不知自己早已经错失良机,最终命丧长乐宫,实在是令人蹉跎。

再天才的国士,在残酷的政治面前都不值一提。可怜韩信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在庙堂上只是一个牺牲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韩信为什么不怕胯下之辱(韩信从胯下之辱到国士无双)(9)

司马迁在史记里评论韩信如果能“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没准可以比肩周公、召公,没准韩信真的可以收敛自己,让自己的路走得更远,但是谁又知道刘邦有没有容下韩信的气度呢?功高震主,谁又能免受屠戮呢?当年刘邦不是分封的异姓王吗?难道就没有谦逊之徒吗?但是又有几个活下来了呢?

逐浪淘沙始得金,历史的长河滚滚而去。五千年兴衰,人杰,地灵,都化作一缕青烟,随风而逝……

参考文献:《史记·淮阴侯传》、《史记·高祖本记》、《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