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字经》是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启蒙读物,在聚焦核心素养的当下,文章通过审视其育人价值,建议教师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引入《三字经》,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怎样提高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怎样提高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浅谈三字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育人价值)

怎样提高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摘 要]《三字经》是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启蒙读物,在聚焦核心素养的当下,文章通过审视其育人价值,建议教师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引入《三字经》,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三字经;语文教学;育人价值


诵读经典,可以让青少年亲近、熟悉经典,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文化素养,规范道德行为意识,《三字经》是一本启蒙读物,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引入《三字经》,可以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对《三字经》的错误认识

人们有一种误解,认为《三字经》是儿童启蒙读物,浅显易懂,难登大雅之堂,其实不然。多数学者认为通行的《三字经》是宋代学者王应麟编著,王应麟是南宋人,淳祐元年进士,所撰《玉海》二百卷,囊括当时科举考试所需的各类知识;考据性笔记《困学纪闻》以考证为特色,居“宋代三大笔记之首”。王应麟是一位忧时爱国、博学多才、治学严谨的学者。他编撰的蒙学著作《三字经》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众多的蒙学教材,如《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最适合用于教学的,笔者首推《三字经》。

明清以降,推崇《三字经》的学者不少,有关《三字经》的著作中影响较大的,一是清代学者王相的《三字经训诂》,二是清代贺兴思的《三字经注解备要》,三是民国国学大家章太炎的《重订三字经》。2009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策划了开年大戏——四十三集的《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师从季羡林先生,其以深厚的学养,解读了这部蒙学经典,让我们在这喧嚣的岁月里,重温历史,寻找足以支撑起我们的精神力量,挖掘古老文化的价值。

推崇《三字经》的人,称它为“袖里通鉴纲目”“千古一奇书”,认为“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自宋以后,《三字经》成为一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启蒙教材。


二、《三字经》的知识结构

《三字经》的版本很多,内容却大同小异,以初本《三字经》为例,全书共1145个字,包含的内容广博而丰富。

首先,讲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些话成了人们传诵多年的格言,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其次,讲礼教规范。虽然其中有些句子所宣扬的“三纲五常”之类的封建伦理道德是不足取的,但“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中所体现的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等,却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对教育学生有着积极意义。

再次,介绍数目、四时、五行、六谷、六畜这些基本名物,介绍“四书”“六经”等当时的年轻学子必读的书籍。

从次,讲述历史。初本《三字经》为宋人所作,其所谈历史,止于宋朝,而书中有关宋朝之后的历史,都是明清人续写的。王相注本讲到明末:“迨崇祯,煤山逝。”章太炎重订本讲到清末:“十二世,清祚终。”而学生如果能够记住这些整齐押韵的句子,就能了解有关明清两朝的历史了。

最后,讲我国历史上那些发愤求学的人的故事。如:“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而且明确指出:“苟不学,曷为人。”“人不学,不如物。”这些话对勉励学生奋发向上,成为有作为的人,无疑是有启发作用的。虽然其中也包含有“扬名声,显父母”之类的封建思想意识,但瑕不掩瑜。


三、《三字经》的育人价值

1.《三字经》强调教与学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字经》开篇就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初高中教材涉及《论语》的内容较多,其中的“性相近,习相远”便出自《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明确指出,人的禀性差距不大,但是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其强调了教学的重要性。“昔孟母,择邻处”说明了环境对教育的重要性,“教之道,贵以专”的观点和“断机杼”的故事与高中教材中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三字经》对中学生的影响

学生求学,关键在一个“求”字,其强调的是内因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如果愿意学习,目的明确,动力十足,他就会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包括教师、教材、学校的图书、实验室以及各种教学设备。《三字经》中有“亲师友,习礼仪”之说,说明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才会在学习中有所收获。近些年来,网上不时报道,重点高中乃至名牌大学重金求学生到校就读,这有悖教育规律。有媒体报道某学生对其高中老师说:“我考上清华关学校什么事。”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新闻啊。当今社会,有识之士都有一种忧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不到充分彰显,不良言行却屡见不鲜。《三字经》提倡的“首孝悌,次见闻”的教育思想,对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形成大有裨益。

3.《三字经》与文言文教学相结合

《三字经》为浅显易懂的文言韵文,生僻字少,难度略低于初中文言文。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三字经》,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三字经》文本简洁,其中有不少催人奋进的励志故事,如有圣人孔子“师项橐”的不耻下问的故事,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宋代名相赵普的勤学故事,有草根学子“披蒲编,削竹简”的故事,有苏洵、梁灏老而勤学的故事,有少年有为的祖茔、刘晏的故事,还有聪敏过人的蔡琰、谢道韫等女子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内容让人警醒,催人奋进。学生通过了解这些故事,不仅能从中学到人生大道理,还能积累相关的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三字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三字经》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必读书目

《三字经》在讲完人伦常识后,接着讲“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直至“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这其中涉及了诸多教育内容,我们不妨将这些书籍定为青少年必读的经典书籍。

梳理一下,《三字经》提到的书籍分别为:《小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孝经》《诗经》《尚书》《易经》《礼经》(包括《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包括“春秋三传”)等。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及语文教材的“名著导读”中均涉及有关《论语》和《孟子》的内容。儒家的“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除了《尔雅》之外,《三字经》提到了其中的“十二经”。民国时期的大师,如梁启超、胡适、钱伟长等无不从上述经典中汲取营养,他们个个都是国学功底扎实的佼佼者。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在虽然有大部分的中学生完成了义务教育,取得了毕业文凭,但他们在伦理道德、行为习惯、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所以语文教师不妨在教学中引入《三字经》,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等。

文/张义幸(贵州都匀第二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