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中医药学会】

内容来源:养生中国微信

三伏天宜祛湿祛暑(湿热来袭暑气重)(1)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节气是一年中天气最炎热,也是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节。

古人认为,炎热的夏季,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故有伏天之说。

而今年的三伏天,也即将在7月16日到来!

小暑养生要点

1

别睡太少

夏季人们要顺应气候变化,最佳的状态应该是晚睡早起。

不过,此时因为晚间睡眠时间相对不足,加之天气炎热,人在午后常感到精神不振、困意频频。

所以,小暑时您不妨每天来一个30分钟左右的午睡。

虽时间短暂,但有助于改善脑部供血系统的功能、增强体力、消除疲劳。

2

别穿太少

暑天给人的感觉首先就是热,热则容易贪凉。

经常在有空调的环境下办公学习,虽然中暑的病人少了,但受外寒的人增多了。

所以,小暑节气一定要着装适宜,避免空调直吹,在打开了冷气的室内要外搭披肩。

即使在炎热的时候需要外出,我们也不能穿得太少。

因为,在气温接近或超过37℃时,赤膊会使皮肤的散热功能减弱,反而是穿着吸汗透气的衣服可以阻隔日光暴晒,使体感温度更低。

3

别吃太好

骄阳似火,在气温不断飙升的三伏天里,饮食宜清淡。

饮食清淡并不是只能吃素,而是要做到荤素搭配。可进食鸭肉、鲫鱼、瘦肉、薏苡仁、银耳、蘑菇等。

三伏天宜祛湿祛暑(湿热来袭暑气重)(2)

此外,还可多食西瓜、瓠瓜、丝瓜、冬瓜等解暑生津。平时还可以多用莲子、芡实、荷叶、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等煲汤或煮粥,有化湿的功效,适合夏天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人体阳气外浮,脾胃阳气变弱,也是胃肠病高发期,清暑热可选择偏寒凉的食材,但尽量少吃冰镇过的食物。

4

运动别过汗

暑热伤津,所以夏季运动强度要适当降低,活动量也应适当减少。

一般来说,每天的运动时间以30~60分钟为宜,要多做些慢节奏的有氧运动。运动后注意补充水分、盐分,避免因出汗过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小暑节气,最好多进行室内运动,或在晨起及傍晚气温较低的时间外出活动,不要在阳光下运动,避免中暑。

尤其是对于患有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的人来说,选择傍晚运动最为安全。

5

出行避水湿

入伏以后,雷雨天气也越来越多了,暑湿并存,此时雨天较多,容易感受湿邪。

因此,大家可以在天气较好的时候,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暴晒,以去潮,去湿。

此外,由于气温高、湿度大,露天的木质座椅,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虽然表面看似干燥,但会向外散发潮湿之气,容易诱发痔疮和关节疾病,最好不要随意坐在上面。

小暑节气,补水降火

1

多饮水

进入小暑后,天气湿热,要注意多饮水。此外,我们还可以适当喝些乌梅白糖三豆饮来解热、祛湿、防上火。

三伏天宜祛湿祛暑(湿热来袭暑气重)(3)

做法:取黑豆、红豆、绿豆各20克,药用乌梅5~10颗,白糖2勺,添水淹过豆子三个指节,用砂锅熬1.5~2小时。

煮好了以后可以当饮料喝,但豆子要少吃,防止胀气。

注意:大便溏,纳呆,日排便次数多,消化不好,腹胀腹痛,舌苔厚,风寒感冒时不适合服用三豆饮。

2

揉穴位

除了饮水外,在我们的身体上还有三个“泉眼”,经常按揉,同样有滋阴降火之功效。

出汗过多揉涌泉

正常出汗能散热清火,而出汗太多则会伤气伤阴,阴伤多了容易出现阴虚火旺的症状。

三伏天宜祛湿祛暑(湿热来袭暑气重)(4)

涌泉穴位于脚掌前部1/3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处。

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力气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较好。

心烦不解揉极泉

炎热的夏季,很多人会感觉热得心烦,更容易情绪化。这个时候大家不妨按摩自己的极泉穴。

三伏天宜祛湿祛暑(湿热来袭暑气重)(5)

双臂交叉于胸前,双手按对侧腋窝,用手指适度地按摩捏拿,每次按捏约3分钟。然后,左手上举,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举右手,用左手手掌拍打右腋下,每次拍打30~50次,反复操作5遍。

脾虚湿重揉阴陵泉

脾本身是运化水湿的,如果脾的运化受阻,体内的多余水分就不能运出去。阴陵泉穴属足太阴脾经,善助脾胃运化,专利水液输布,利水除湿,调理三焦。

三伏天宜祛湿祛暑(湿热来袭暑气重)(6)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点按此穴能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预防夏季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本微信号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官方微信,邮箱:xinxibu102@126.com

本文来自【中华中医药学会】,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