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一百一十一(更多精彩持续更新中……)】,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风寒湿痹最佳治疗方法?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风寒湿痹最佳治疗方法(风寒湿痹病的调理方法)

风寒湿痹最佳治疗方法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一百一十一。(更多精彩持续更新中……)】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

(接前文)“秋善病风虐”,这段话怎么去理解呢?秋天对应的是金,对应的是肺,金和肺是相应的。“夏宜疏泄,逆之而汗不出,则暑邪内伏,遇秋风凄切,金寒火热相战成为疟。”这就是秋天得疟疾的一个主要的病机,“疟”就是一会儿热一会儿寒,寒代表收敛,代表金气,热代表火气。(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秋天最多见的一种情况就是外面是寒里边是火,叫“寒包火”。像小朋友也是这样,外面是寒里面是热,又咳嗽,浑身又怕冷,但是医生说舌头通红,里边还有黄苔,咳出来的痰都是黄的,这叫寒包火,这种情况比较多,小朋友身上比较多。

成年人身上就会出现一会儿热一会儿寒的情况,古代中医学把它叫做疟,这是秋天善疟,因为秋天对应的是肺脏,我们之前也学过,秋天病在肺,俞在肩背,秋气者俞在肩背,讲的是一个道理,对应的是肺,所以说对应的是金,肺是收敛是收藏的,所以说是微凉。火对应的是心,夏天的这种余火很容易带到秋天,内脏里边本来就火,外边冷风一吹,火憋着出不来,疏泄不了了,就一会热一会寒,寒热交替。

“冬善病痹厥”,“痹”指的是手足麻木,“厥”指的是手足逆冷。什么叫逆冷?就是从手指尖到手指肚到手指头到手掌这么逆向的开始寒冷,这叫手足逆冷。实际上就是手足麻木、寒冷的意思,到了冬天病在这里。联系上文 “冬气者病在四肢”,四肢是腰股的枝叶,相当于大树的枝叶。再往前“冬季者病在肾,俞在腰股。”这样一串起来大家就理解了。(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一个是腰股一个是四肢,就像我上节课讲的,腰股的病就是颈椎、腰椎这些问题,还有就是风湿、类风湿,表现为四肢问题,还有像强直性脊柱炎表现为腰股的问题,都是风寒湿痹这些病在冬季容易多发。风、寒、湿合在一起,就是风湿类、风湿的病机。表现就是手指和脚麻木,然后开始冷,疼痛,就是这三种症状。有的人还化为热,像痛风这种特殊的情状会化为热,会火烧火燎的疼。这其实统一从中医学来讲都是肾的问题。

小朋友的手脚会不会麻木?不会。会不会冷?不会。小朋友的手脚都是热的,为什么呢?肾气足;随着年龄增大之后,手脚就越来越凉,甚至开始逆冷,从手脚开始凉。出去溜了一圈之后手脚冰凉,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说阳气过不去,到末梢循环不过去了。从中医眼光看来,就是肾中之阳气不足,也叫元阳不足,就会得这种病。

所以,古代的医生治肾病的时候,通常都喜欢用什么药,除了这种祛风湿止痹痛的,这种经常用的桂枝、附子、乌头、防风等等,还有像伸筋草、威灵仙等等,这些药来治疗风湿、类风湿以外,还喜欢用熟地、枸杞子、党参、杜仲、桑寄生这些补肾类的药来进行调理,这个原理就是补足肾气之后再通经脉,身体就能好起来,这种风湿类的病就能好起来。

我们读了《黄帝内经》一定要联系到生活实际。尤其是作为医生,就要去临床上去印证,在临床上得到印证之后,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冬善病痹厥”,我们观察到冬天的人容易得“痹厥”类的疾病,就是容易得风湿、类风湿疾病。(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我上节课针对这个病进行了一番详细的讲解,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听听我上节课的讲解。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课程再见。(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一百一十一。(更多精彩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