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约翰列侬的《想象》,我敲下了这些字。

如果你的至亲杀人后进了监狱,你会如何与他相处呢?

如果你的亲属是因为你才犯下这罪过,你又会如何自处呢?

亲人入狱家人怎么调整(亲人因他而入狱)(1)

《信》东野圭吾著

你会一直戴着杀人犯亲属的帽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人戳着脊梁骨,甚至还会被人惧怕,是否也会受到你的伤害,也或许能得到一些同情,但也仅此而已,很难有人真正地会去接受你以及你的家人。

毕竟,自保是每个普通人的天性。

‘这个世界上总是缺乏感同身受。’这话一点问题没有,但反之,你也会觉得对方是正确的。

这种双向的无法感受,是达不到互相理解的根本。

“没有歧视和偏见的世界,那只是想象中的产物。人类就是需要跟那样的东西相伴的生物。”整本书令我记忆最深的,便是这句话。

亲人入狱家人怎么调整(亲人因他而入狱)(2)

书中的哥哥为了弟弟的学费而抢劫杀人,毫不例外地锒铛入狱,弟弟顶着哥哥是杀人犯这样的帽子,遭到了人们的拒绝与远离。正如电器董事长说,‘你觉得你所受到的是伤害,是别人的错,但如果你反过来去看,你就会觉得我们的做法是对的,没有人有义务去原谅你的哥哥犯下的错,也没有人有义务去承担他的错,除了你,犯罪者的家属是受害者吗?也许是的,大家也都这么认为,但他们依旧是犯罪者的家属,依旧要赎罪,替罪犯赎罪,想必这便是我们说的因果报应。’

‘你以为你做的是好事吗?你也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好过些罢了,他犯了错来道歉来补偿来做好事,难道不是为了让自己的心里好过才做的这些事吗?当初如果不去做的话,还会有如此惨烈的结局吗?’这些话看似很极端,也的确是表达出了极端的人性深处会产生的想法。

也恰恰是这样的极端,才会有中正这个词,正如善与恶,它们或许就是个圆,一半黑一半白,谁也无法与谁分开。

人无完人,犯错或许才是常态,这并不可怕,但如果没有赎罪没有抱歉没有补偿,这便不再是‘人类’的世界。

亲人入狱家人怎么调整(亲人因他而入狱)(3)

书中弟弟被公司解雇,被迫和自己最爱的女人分手,他很绝望,站在那个背负着罪责的圈子里,替蹲监狱的哥哥承担着责任与义务,然而生活总不会把你的门窗都死死关闭,总有一处温暖属于你,一抹阳光照射你,那个女孩子并不漂亮,也不出众,她一直默默地跟在他的身后,替他给哥哥写信,替他向老板求情,替他做了太多太多,只因为她的爸爸也是那样的罪人。

这就是相同经历的人更能产生‘感同身受’的可能。

同一个世界的人才能彼此更融洽的相处,毕竟他们早就深谙其中的道理,只需要慢慢地轻轻地去摸索着,哪怕没有激情,但却长久而悠远,他们说这便是生活。

亲人入狱家人怎么调整(亲人因他而入狱)(4)

书中弟弟要和哥哥断绝关系,因为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想要保护的人,即便哥哥是为了自己入地狱。

很显然,这是一条背负着人们指点的路,同样艰难的路,总是有人站出来去说你的对与错,然而他们也从不会去想这些话对你的伤害,尽管没人从你这里得到过伤害。

也或许,‘伤害别人’也算是人的一种天性。

亲人入狱家人怎么调整(亲人因他而入狱)(5)

最后弟弟去了受害者家,了解了一些事情,还是决定去哥哥所在的监狱表演一场演唱会,他带着莫大的勇气,在逃走与不能逃走间摇摆不定,最后还是选择了站在了一众犯人前,他寻找着,那个坐在角落里,似乎是不想被看见的,清瘦的卑微的身影。

那一瞬间什么都停下了,音乐响了起来,他却无法再发出一点声音。

东野圭吾最爱的结局便是没有结局,谁也不知道弟弟如何去选择,是断绝关系还是继续承受背负着哥哥是杀人犯的帽子?很多时候这也是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是走是留?是要是丢?是拿是放?之所以那么纠结,所以我们才是一个人,一个并不完美却真实的人,有太多的不舍与留恋,有太多的思想与生活,有太多的温情与期待,有太多的感性与理智。

东野圭吾的确很会写人性与现实,不可否认他的书很容易带跑你,让你进入他的世界,跟着他的节奏,进退两难,甚至很多时候我都会去想,如果是我呢?我是不是也会如此选择,最难的便是没有答案吧?这才是人性最复杂也最真实的存在,它可以善良可以强大可以罪恶,无论它指使你做了什么好像都是可以解释的。

但无论如何,我们看书的目的,不是批判而是从中得到经验和知识。

观《信》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