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中的女子,大都是从天下士民中选来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宣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说明,普天之下所有的人都是皇帝的臣民,男子供帝王驱使,女子供帝王淫乐。东汉对采选宫女作出规定,朝廷于每年八月派遣中大夫、掖庭丞及相士,于洛阳城乡阅视良家童女,凡十三岁以上,二十岁以下,姿容秀丽,符合相法者,皆选送入宫,然后再从中择优,以备皇帝“登御”。由于八月初是向农民征收算赋之时,而皇帝又在此时采选,故称其制为算人。可见所谓采选乃是百姓向皇家奉献一种有生命的特殊赋税。

古代皇帝后宫有几个妃子(古代皇帝后宫的女子都是从哪里来的)(1)

三国时期,吴主孙皓荒淫无道,他令黄门在各地“科取将吏家女,其二千石大臣子女,皆当岁岁言名。年十五六进行简阅,简阅不中,及得出嫁。后宫千数,而采择无已”。晋武帝平吴后,下诏“聘公卿以下子女,以备六宫”,在采择之前,禁止士民婚姻嫁娶,大臣之女皆被入选充当三夫人和九嫔,二千石官吏之女则被选为良人之下。此诏既下,有些世家望族之女,则“败衣瘁貌”,以免入选。一些被选入宫的女子与亲人告别时,皆“号哭于宫中,声闻于外,行路悲酸”。更有甚者的是北齐皇帝下令,凡国内“女年二十以下,十四以上未嫁者,悉集省,隐匿者家长处死刑”。真是暴虐到了极点。

隋炀帝即位后,后妃嫔御位在正七品以上者即达一百二十人,其余“趋侍左右,并无员数”。隋炀帝对此犹不满足,又“密诏江淮南诸郡阅视民间童女,姿质端丽者,每岁贡之”。据有关记载,隋炀帝游幸西苑,常有宫女数千骑随从。巡游江都时,“从行宫掖,常十万人”。可见其时宫女数量之多。到了封建社会后期,明代皇帝仍然不断从民间选取宫女,而且一次就选数百人。隆庆二年(1569年),明穆宗下诏:“选民间淑女十一岁至十六岁三百人。”被选者还有未满十岁的幼女,如宪宗万贵妃,四岁就被选入掖庭。为了能将美女选入后宫,宫府还以担水人作为耳目,侦视少女的美丑。“盖此辈出入人家,得窥其室女,备知其谁为美丑也。”为了皇帝选美可谓是费尽心机了。民间百姓家常把已女被选入宫看作是落进陷坑,千方百计地逃避挑选。有时发生皇帝挑选宫女的谣传,也会闹得人心惶惶,如隆庆二年,讹传京中点淑女,一时间男女尽皆配合,无论长幼良贱,有垂髫即笄者,有乳臭为夫者,孀妇亦皆再醮礼人,乐工昼夜不息,肴果之价腾涌,月余方息。后因“婚娶不伦,往往成讼,已无及矣”。这便是民间传诵甚广的“拉郎配”的故事由来。

古代皇帝后宫有几个妃子(古代皇帝后宫的女子都是从哪里来的)(2)

清兵入关后,明朝南京弘光小朝廷刚一建立,福王就派人四出采选秀女,凡稍有姿色者,“黄纸贴额,即执之去”。封建帝王如此暴虐,岂能慑服人心,无怪乎黄宗羲怒斥皇帝“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清朝宫中选秀女,不选汉人,只选满人。清廷规定,每三年由户部主持选八旗秀女,由内务府主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八旗王公,下至军校,女子年十五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皆与挑选,车前悬双镫,选入内”。被选中者或为嫔妃,或为皇子诸王福晋,其余当差十年才能放归回家。

古代皇帝后宫有几个妃子(古代皇帝后宫的女子都是从哪里来的)(3)

后官女子除了从民间采选之外,有的还来自掠夺和籍没。所谓掠夺,是指女子像财宝货物一样被统治者用暴力争夺而来。在古代的征伐战争中,早有战败一方的女俘成为战胜一方君主的姬妾之例。《易经》上有“匪寇婚媾”之语,便是指此类掠夺婚姻。《晋语》引史苏之言曰:“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股辛伐有苏,有苏人以姐己女焉。”夏桀占有妹喜,股辛(纣王)占有姐己,皆是因讨伐别的部落而获取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也经常伴随抢夺别国美女的记载,如楚文王为抢夺美女息妫而发兵攻灭息国。秦始皇时每破诸侯,即以所得诸侯美人置于咸阳宫室之中。一些封建帝王还将劫夺来的女子作为后妃,这在历史上也不乏其例。如汉高祖薄姬,“先在魏豹宫,汉击虏豹,姬入织室,高祖纳之”。魏文帝曹丕的甄后本是袁绍之子袁熙之妻,曹操平冀州,甄氏为曹军所虏,文帝以其貌美,“纳后于邺,有宠”。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其弟齐王元吉后,竟然将弟媳杨氏占为己有,甚至“欲立为后”。五代皇帝劫夺人妻作为后妃,更为普遍。如后梁朱温的张后,后唐李存勖的刘后,后汉刘知远的李后都是从军中或民间掳掠而来的。再如,明孝宗的生母纪太后,亦是成化年间,明军征伐土蛮时将其掠送入宫的。

古代皇帝后宫有几个妃子(古代皇帝后宫的女子都是从哪里来的)(4)

自汉代以来,将犯罪官吏的妻女籍没入宫已成为一种定制。其中也有少数犯官之女因受皇帝恩宠而被立为后妃的。如三国时,孙权皇后潘夫人,因父为吏犯法死,与姐俱送入宫中织室。孙权见而悦之,“召充后宫,得幸有娠,遂生孙亮”,后被立为皇后。北周宣帝皇后朱氏也因其父有罪,被没入宫中,侍候太子,后来因生子而得宠,被立为皇后。唐代皇帝择立后妃虽注重门第,但也时有例外。如唐宪宗时,镇海节度使李犄谋反被诛,其妾郑氏被没入掖庭,充当宫女,因得到皇帝恩宠,并生皇子,其子(宣宗)即位后,郑氏就当了太后。

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代王朝后妃的出身大不相同。西汉后妃出身大都比较微贱,如武帝皇后卫子夫本是平阳公主的婢女,武帝李夫人“本以倡进”,宣帝后许平君是“刑人”之女,成帝后赵飞燕是阳阿公主家的歌女。东汉开始注重门第,后妃中有不少人出身于贵族。隋唐尚阀阅,一般宫掖女子选自民间,然而皇后却大都“出自名家”。如隋文帝独孤后是北周八柱国之一独孤信之女。炀帝萧后是萧梁皇族之女。唐代二十四位皇后中,出身于三品以上高级官员家庭者就有十七位,而且都是“戚里旧族”。如太宗长孙后,其家从北朝开始,世代位居高官显爵,属于“华腴”之族。高祖窦后与睿宗窦后更是家世显贵的北周、杨隋两朝世族。在唐前期其家族是“一品三人、三品以上三十余人、尚主者八人、女为王妃六人,唐世贵盛,莫与之比。”即使是“其族不显”的后妃,也属于中等以上良家出身。

宋朝的后妃多从开国功臣的家族中挑选,这和唐初皇族和关陇集团联姻是一致的。其次是从进士出身的门第中选择后妃。有的虽出身于“细族”,但也并非皇帝不讲门第,而是为了防止外戚干政篡权,皇权旁落。

辽朝皇帝选择皇后与汉族旺朝不同,皇族耶律氏仅在萧氏中择选皇后。为何如此呢?这是出于契丹族的世婚制。清人赵翼考证云:“辽后族皆姓萧氏······其先本乙室拔里氏,太祖慕汉高祖,故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同,遂为萧氏。又谓太祖述律后兄子名萧翰,妹复为太宗皇后,故后族皆以萧为姓。”

古代皇帝后宫有几个妃子(古代皇帝后宫的女子都是从哪里来的)(5)

明朝后妃除成祖皇后是功臣徐达之女外,一般出身门第并不高贵,她们多取自庶民之家,明人认为其好处是:女子若生长富贵,不知民间苦乐,起而居天下之上,纵志奢华,无所吝惜,人主又从而悦之,奇技淫巧必从此作,天下敝矣。闾阎子女,平生所见,固少奢侈之观,一旦享至尊供奉,方且骇惧若不敢当,其于服饰器用,必有爱惜,不至暴殄。且在人主左右,得以民间所见朝夕陈说,使九重之上知闾阎情苦,胜于箴诵训练当万万也。

明代秀女入官后,选谁做皇后,一般均由皇太后亲自物色挑选。“故事:宫中选大婚,一后以二贵人陪,中选,则皇太后幕以青纱帕,取金玉跳脱系其臂。不中,即以年月帖子纳淑女袖,侑以银币,遣还”。由此可见一代之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