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城夏夜有灯光之海吗(有一簇火光11月1日)(1)

曾经,火对人类来说,是可怖的存在。

你看那轻烟缭绕的香烛之上,跳动着的小小火苗,似乎一副驯化了的乖巧模样,然而从吞人的狰狞火舌,到如今人类可以随意操纵的温暖火光,这看似简单的几步跨越,花费的心力却贯穿了人类的发展历史。

自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人类就与兽类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生存道路。然而当时的人们仅仅只会用尖石钻圆木,费时费力不说,能否点燃也是听天由命,携带、保存火种更是痴人说梦。

就像西方有盗火者的传说,这个时候的中国,同样有火神祝融,把光明与温暖带来人间。

传说祝融原名为黎。他发明了以石击取火的方法,更可随意操纵火焰。火在他的手里,不但能进行长途传递,还能够恒久地保存。他除了用火来烧饭烧菜,还用火来取暖、照明,遣散野兽和驱赶蚊蝇,把火的用途大大拓宽。

黄帝知道祝融这样智慧能干,就把他请了去,封他为专门保管火的火正官,命他掌管衡山,并为他取名“祝融”。祝在古语中为持久永远,融为光明之意。《国语·郑语》记载:“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

雁城夏夜有灯光之海吗(有一簇火光11月1日)(2)

祝融死后,葬于衡山。南宋罗泌编撰的《路氏》说:“祝诵氏,一曰祝和,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以为号。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也”。

万丈祝融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

如今,火神祝融的传说已然久远。然而衡阳这片深深打上火神烙印的土地,依然保持着对火神的祭祀习惯。火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心理。由祭祀火神衍生而来的礼乐制度,演变成衡阳地区节日与婚丧仪程的范式,遗风犹存。

古镇界牌的“火灯节”、高塘的“火龙节”流传至今;衡阳乔迁叫“搬火”,分家叫“分火”。“搬火”择吉日良辰,送火、接火要焚香烧纸祷告。注重保持火种亮堂,烧过的纸堆严禁踩踏跨越。

可以说,火,是衡阳的图腾。

从古至今,衡山祭祀对象一直是祝融,即南岳圣帝,这是衡山所有祭祀活动的源头与肇始。从最原始的祭祀天地,到后来祭祀人格化的神灵,也是从祭祀祝融开始。

雁城夏夜有灯光之海吗(有一簇火光11月1日)(3)

古代南岳的管理规格相当高,如朱熹曾做过南岳的庙监。帝王或遥祭或亲临,都为表达对火神的崇敬。衡山佛道场所因祭祀火神而逐渐出现,然后才有南岳古镇,才有周围数百里范围的古道古亭驿站,才有古衡州的繁荣。正因历代官方祭祀提高了衡山的知名度,才有文人名士慕名而来,带来一系列文化教化,带来衡阳的人文兴盛。

火神崇拜,是衡阳历史文化的主要源头,后世总结的大雁文化、宗教文化,以及书院文化、山岳文化、抗战文化等等,都可以在火文化中寻觅到踪迹。

湖湘文化中,火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秦汉“罢黜百家”之后,到宋代出现了儒学地域化。衡山的宗教活动兴盛以后,中原及其他文化发达地区学人大家纷纷来此交流、讲学。

衡阳为楚蛮文化腹地,以宋代胡安国来衡山开创湖湘学派为节点,以周敦颐在西湖读书悟理为骄傲,以明末清初王夫子开创朴素唯物主义新局面为高峰,再经清同治曾国藩来衡兴办湘军广延人才,宣传王夫之思想,一批衡阳人才开始露头。又经王闿运、曾熙先后主持石鼓书院、船山书院,培养人才,丰富楚蛮文化为表现形式的火文化,逐步促进湖湘文化的形成。

雁城夏夜有灯光之海吗(有一簇火光11月1日)(4)

王船山、李芾、彭玉麟、常大淳、曾熙、夏明翰、罗荣桓,都是这一精神品质的体现者;著名历史事件如湘军从衡阳成型出发、抗战中四十七天保卫战、衡阳教案等等,都反映衡阳人楚蛮血性、船山风骨的精神特质;文化繁荣如书院汇聚、名士辈出现象,证明衡阳是湖湘学派重镇;明清两代衡阳手工业发展,抗战后期以来衡阳工业的兴盛,内陆交通枢纽优势,促进衡阳成为南北文化经济交融发展的重地,是湖湘学派中实学主张的生动实践。

衡岳韫玉,蒸湘藏珠。衡阳的文化底蕴,在山岳、在书院,更在家家户户炉灶间跳动的火焰。

雁城之上,有一簇火光。

文/刘定安 雁丘

特约专家解读文章:刘定安:火文化,衡阳得天独厚的名片

【三湘要闻,全新呈现。论道湖南频道每日下午推出《品读湖南》,每期以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各领域新闻或现象为选题,进行人文解读,一起打捞新闻背后的湖湘密码。本文为2016年第3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