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与程砚秋,是京剧舞台上两颗耀眼的巨星。丁秉鐩先生在《菊坛旧闻录》写道:“四大名旦在台底下给人的印象:梅兰芳是温厚可亲,尚小云是明快爽朗,荀慧生是大而化之,只有程砚秋是恂恂如也,状若书生。其实,他这个人城府很深,富于机谋,聪明绝顶,而坚毅过人。四个人里,程出台最晚,年岁也比他们三个人小(梅长他九岁,尚、荀同年,皆长他四岁),但是按照四大名旦的排名次序,最早是梅尚程荀,逐渐是梅程尚荀,最后则梅程并称,他与梅兰芳瑜亮一时,分庭抗礼了。程出台最晚,年岁也比他们小,同时,他的天赋条件也比他们三个人差,而能在菊坛上突飞猛进,自成一家,这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程最早曾拜梅为师,梅演《上元夫人》时,他只配饰个仙女。可随着程砚秋地位的提升,原本是师徒关系的梅程两人,逐渐形成一种很微妙的竞争关系,后来这种微妙日趋显明。程心气颇高,用功也勤,他由仿梅、追梅,进而抗梅,并且想超过梅。

梨园春于派老生四代传人(资深票友于学周梨园笔记之三)(1)

梅兰芳(左)与程砚秋

梅、程的第一次对台是在1936年盛夏的北平,第二次对台是1946年秋末冬初在上海。这两次梅程“交锋对垒”,引起剧坛的极大轰动,余波震荡,至今尚是梨园谈资。1953年二人差点在上海再次打对台,终因外力干预而作罢。

梅兰芳1931年自北平南下,定居上海,1936年秋回北平,作过一个多月的短期公演,地点在第一舞台,档期定在每周一至周五,留出周末两天来给其他同业。梅离开北平四五年,戏迷渴望已久,自然不放过机会,每天上座满堂,一票难求。当时最受影响的当然是其他名旦,荀慧生趁机外出跑码头去了,暂避其锋芒。尚小云则只在周六晚上、周日白天演出。而程砚秋自1933年4月访欧回国,即固定每周一至周三,在中和园长期演出,数年不变。梅虽周一至周三在第一舞台演出,他仍档期不动,照常演出,无意之中形成打对台的局面。

程砚秋所在的中和戏园离梅兰芳所在的第一舞台相距只有两里路,因为梅久离京都,难得一演,新鲜感颇强,观众花同样的价钱,不如去看梅兰芳,连平日捧程的观众,都有一部分到第一舞台去了,中和园不像以前的每演必满,每晚只维持七成座。另外,中和戏园只能容纳800人,比第一舞台要小许多。所以,单纯就观众人数论,程砚秋也不可能胜得了梅兰芳。

那时候虽然没有下周戏码预告的广告,但是大家消息还是很灵通。有一周,梅在周一晚上贴出《穆天王》来,程方前几天获悉,就依他智囊杜颖陶的建议,以上驷攻下驷的办法,在周一贴出《梅妃》来。这出戏是程早期的三大拿手代表作之一(另两出为《红拂传》与《文姬归汉》),唱做繁重,一年只一演,往往只在封箱时候才拿出来的。到了周一,观众因为这是程轻易不演的好戏,中和戏院卖了个满座,第一舞台那边呢,因为《穆天王》究竟轻了一点,只上个九成座。在上座率来讲,程找回了—次面子,但是论观众人数,中和满座不过一千人,第一舞台九成也超过两千人,还是梅的声势浩大。而梅这边也有所警惕,因为每天卖满堂,忽然有一天不满堂,面子上也有些不好看。他也有智囊团,以后派戏就不敢掉以轻心了,再派小戏,就是演双出了。因此一直到演完了,还又保持每天满座纪录。这是梅程第一次打对台的,结果是梅胜。

十年以后,1936年,二人又在上海对垒了一次。梅在中国大戏院,配角有杨宝森、俞振飞、姜妙香等,程砚秋在天蟾大舞台,配角有谭富英、叶盛兰等,双方阵容都极为硬整。两戏院打对台,为了营业竞争,无可厚非。在做人方面,程与梅终究有早年师生之谊,从尊师重道的观念上来讲,于情于理,程有点不厚道。但事后据程表示,他是不愿意打对台的,事先曾写信问过梅,那时梅认为他的档期还未定,表示你来好了。据梅说呢,他确是当时档期未定,但也没有鼓励程来,后来局势演变,人情包围,他也不能不同时登台了。真相究竟如何,后人只能猜测。不过有人揣测,梅兰芳虽然一生忠厚,乐于让人,当时的局面除了人情包围以外,巨大包银的引诱恐是形成对台的主要因素。同时,多年来程咄咄逼人,对他的一尊地位形成“威胁”,他也隐忍得不耐了,索性对台彼此碰一碰吧,这种心理也是难免的。1946年11月2日,梅兰芳率梅剧团在中国大戏院营业演出,梅兰芳唱大轴《苏三起解》。11月15日,天蟾舞台程砚秋、谭富英、叶盛兰等人首日登台,便是双方对台的开始。这一对峙之局,见诸报端以后,轰动上海滩,成为梨园大事。不止当地观众热烈订票,南京、汉口、长沙的戏迷也纷纷来沪看戏。结果是便宜了戏迷、戏院和梅程三方面。梅程的戏都是一个戏码连演两天,观众可以两边看,无顾此失彼之虞。戏院每天满座,日进斗金。梅程各自有一笔很大进账,从收入上看,两边并无胜负。

梨园春于派老生四代传人(资深票友于学周梨园笔记之三)(2)

程砚秋、梅兰芳、尚小云出演《西厢记》剧照

为了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不妨把这次对台演出中,双方的阵容、票价以及每日每场的剧目罗列一下:

老生,梅剧团是杨宝森、哈宝山,程剧团是谭富英、张春彦;

花脸,梅剧团是刘连荣、王泉奎,程剧团是袁世海、郭元汾;

小生,梅剧团是姜妙香、俞振飞,程剧团是叶盛兰、储金鹏;

丑角,梅剧团是萧长华、韩金奎、刘斌昆,程剧团是慈少泉、曹二庚、李少广;

武生,梅剧团是杨盛春,程剧团是高盛麟;

武旦,梅剧团是班世超,程剧团是闫世善;

老旦,梅剧团是何润初,程剧团是孙甫亭。

两边的阵容都很严整,甚至到二路、三路角色,都是针锋相对。

票价:

中国大戏院是二万、一万八、一万二、一万、八千、四千。

天蟾舞台是二万、一万八、一万二、一万、七千、五千五百、四千五百、二千五百元。

演出剧目上,梅兰芳这一期演了《四郎探母》《霸王别姬》《汾河湾》《贵妃醉酒》《樊江关》《审头刺汤》《贩马记》《廉锦枫》《宇宙锋》《御碑亭》《黛玉葬花》《前部西施》《后部西施》《金山寺·断桥》《苏三起解》《红鬃烈马》《法门寺》《凤还巢》。

程砚秋演了《全部王宝钏》《碧玉簪》《金锁记》《荒山泪》《柳迎春》《三堂会审》《朱痕记》《御碑亭》《青霜剑》《红拂传》《桑园会》《春闺梦》《锁麟囊》《文姬归汉》。

12月21日到12月25日,程砚秋连贴五场《锁麟囊》,梅剧团在12月24日应邀赴南京国民大会演出。12月26日演出《文姬归汉》结束了这期演出。

这样强大的阵容,除在义务戏、堂会戏中还很少看到。程砚秋虽有众多名角为配,但天蟾舞台过大(能容四千人),上满座实非易事。这期间,程派本戏几乎全部展出,像《红拂传》《碧玉簪》《金锁记》《青霜剑》《荒山泪》《文姬归汉》《春闺梦》等,拿手杰作《锁麟囊》更是多次公演。传统戏《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玉堂春》《御碑亭》等也一一露演。而梅兰芳始终是稳扎稳打,悠然自在,同样上演了一些本戏,而传统剧目也演得不少。中国大戏院较天蟾舞台规模小,只容两千观众,客满牌差不多每场高挂。从上座看,一个多月下来,双方也算平局。

据史料记载,五十年代初期梅兰芳和程砚秋又巧遇一次,梅兰芳在南京演出后准备赴上海恰巧程砚秋正在上海演出,周恩来听说后,急对中国京剧院党委书记马少波说,你快去拉开两个院长,马少波说服梅兰芳延长南京演出时间,又到上海劝程砚秋缩短演出时间,两位大师总归末形成三次对台,而京剧也就从此再无“打对台”的精彩了……

作者于学周,青岛电视台编导、宋词达人、作家、资深票友、访美学者

原载“世说文丛” 组稿编辑:周晓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