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动物园狮虎大战 动物园上演狮虎大战(1)

1月18日,网友称四川宜宾野生动物世界几只狮子撕咬一只老虎。截图来自新京报我们视频

狮虎大战中,谁更厉害?在自然界中,几乎不会发生的一幕居然在现实中上演了。

据新京报我们视频报道,1月18日,网友称四川宜宾野生动物世界几只狮子撕咬一只老虎。该景区所属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应,事发1月17日下午,狮子和老虎都在散养区,现场狮子比老虎数量多,狮子突然咬伤老虎。虽然有工作人员持棍驱赶,但老虎依然受伤较重,正在救治当中。事发后,动物园已将狮子和老虎隔离开来。

狮子、老虎的栖息地本风马牛不相及,在自然界难有碰面机会,而动物园将大型猫科动物混养,大概率就会出现意外事故。与其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观看“狮虎大战”,不如借这起意外事件,反思人类豢养野生动物中存在的问题。

老虎狮子都有很强的领地意识

现代动物园,除了承担人们了解自然的窗口作用,物种保育研究和自然科普,也是其最重要的功能和价值。

比如,西宁野生动物园对兔狲的保育研究,就是一个典型。其中有成果,有失败,甚至也有事故。去年“狲思邈”因为吃鸡骨头被卡死还上了热搜。而事故,有时本身也是相关科研历程的一部分。

但是,宜宾野生动物世界“狮咬虎”事故,就另当别论了。园方有责任保障动物福利的同时,使游客能通过游览,最大化地观察到动物类似于自然界中的真实生活状态。这也要求,动物园要为动物提供尽量接近其自然生活环境的生活场所。

大型猫科动物,如狮子、老虎等,处于食物链的顶端,需要广阔的领域和丰富的食物资源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因此,在自然状态中,他们都有很强的领地意识,对外来的入侵者非常警惕。

老虎和狮子,本身就是两种生活在完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的动物,是各自“地头”的“扛把子”。因为人类介入,它们才被迫生活在一起。可以说,老虎和狮子从本能的行为模式上,完全没有面对彼此的准备。

这种“关公战秦琼”式的拉郎配,非常容易导致它们大脑中信号系统的误判,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攻击行为。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对于捕猎型动物来说,其大脑中存在着以捕猎猎物为目的主动性攻击和应激产生的反应性攻击两种类型。

其中,猫科动物经常出现一种被称作“静咬攻击”的捕食行为。视频中能很明显的观察到,狮子们把这只老虎当作了猎物。套用最近热搜里的一句话,“血脉觉醒”了。

人工饲养野生动物不等于驯化

此次狮虎大战发生后,也有人不解,这些被人类哺育长大的“大猫”们,为何会突然爆发野性?

这也是必须科普的一个重要问题:人工饲养≠驯化。不论狮子还是老虎,都不是驯化动物。这是它们与猫狗牛羊等驯化动物的本质区别。

人类对野生动物的饲养分为驯养和驯化两种类型。驯养只是将野生动物驯服饲养,而驯化则必须经过选育使野生动物成为能长期稳定饲养的家养动物。

野生动物能否被驯化,取决于是否满足6个必要条件:足够的食物、生长速度快、繁殖周期短、性情温顺、不易受惊并能在驯养条件下交配繁殖。6个条件中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将导致驯化的失败,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全世界148种候选动物中最终只有14种被驯化成功。

因此,美国著名科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在1997年提出了家养动物驯化的“安娜·卡特琳娜原则”:可驯化的动物都是可以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

因此,像老虎、狮子等未被驯化但被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仍然保留着适应自然栖息环境的本能和习性,若无法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完整地满足,甚至会被扭曲和压抑。久而久之,就会对被驯养动物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比如狮子、老虎,如果它们的猎食本能得不到正确的释放,累积的压力就有可能在一个意料之外的场景下突然爆发,酿成悲剧。如果再叠加一些商业化运作的“动物园”“马戏团”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满足动物基本食物需求的时候,就更加危险。

人类与野生动物当保持科学的距离,自然包括让圈养的狮子、老虎之间也保持安全的距离,这才符合自然规律,也是对动物的基本尊重。

撰稿 / 周威(科普作者)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吴兴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