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实用文名篇(辞书专家李国炎先生耄耋之年成就的鸿篇巨制)(1)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以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的名义写了一篇题为《辞书编写与研究工作要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的文章,在该文 “填补空缺” 一节中,我提到了例解词典。当时只是说 “用列举例句的方法,使读者从例句中去领会词语的用法和含义”,至于例词、例语在语文词典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当时连想都没想过。

从《尔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到旧《辞源》《辞海》《国语辞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例词、例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此前,例词、例语在辞书编写工作中用行话来说,叫作例证。所谓例证,就是说它可以作为有这个词或这个义的证明。例证对编者来说是重要的,而对读者来说就不那么重要了,从词典中查找例证的事很少见。

对于例词、例语在词典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我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关于资料》。这里的所谓资料就是剪贴的例词、例语的卡片。我在该文中说:“资料是词典的根本。词典从编制词目到释义、举例等等,都离不了资料,没有资料,编写工作就寸步难行。” 认定例词、例语是 “根本” ——话虽然如此说,但也就是在这篇文章中我还说了一句话,那就是 “例句与释义好比绿叶与红花,好的释义要有好的例句来衬托,好的例句对释义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很长一段时间我还以有这样一个比喻而沾沾自喜。这个例子足以证明,即使是到了此时,我也只把例词、例语看作是 “绿叶” ——一个配角!

古代实用文名篇(辞书专家李国炎先生耄耋之年成就的鸿篇巨制)(2)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一种现象,引起我的关注。1982年7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常用构词字典》。这本字典单字下有简单的释义,没有例词、例语,只是在下面列举了许多由本字构成的词或语,按一、二、三、四排列。1986年11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现代汉语词林》(正反序编排)。这本书只在单字下列举词、语,没有释义。也就是在这一个时期,我在书店看到一本资料书,书中收了许多的词,每个词下面列举了各种用法的例句(从书报上摘下来的)。该书是由北京某大学(可能是人民大学)中文系编的。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它说明例词、例语在社会上有 “市场” 。这是对读者 “诉求” 的一个反馈。

看到以上现象,再加上中小学校语文课有组词造句的教学内容等,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和几位同事编了一本《新编汉语词典》(逆序)。在这本书中,我们决定在单字注释的末了另辟了一个词语专栏,栏中列举由上面单字构成的各种词语。其目的是为读者提供词语信息。到了二十一世纪初(这时我早已退休),我想起《例解》来了。二十多年过去了,市面上始终没见到类似的词典出现。我提出的其他 “缺门” 词典,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唯独这类词典没人编。我暗自思索,“看来这个任务要落到自己身上了”!最后我终于不顾一切地下了决心,不自量力,决定上 “贼船” 。上了 “贼船” 之后,欲罢不能。它耗尽了我这一辈子余下的十多年的精力。幸运的是,总算没有把老命搭上。

在《例解》编写初期,我考虑到,附语词专栏固然可以为读者提供词语信息,但现实中这些信息是否能得到很好应用,是个疑问。因为这些词语跟词目、词义是分散开的,它只是“零部件”,没法利用。零部件只有组装成机器才能开动,才能生产。根据这个道理,我决定把这些词语 “揉进” 词条的每个义项中,使之融为一体,组成一部完整的 “机器” 。这样一来,既有 “硬件” ,又有了 “软件” ,就能为读者打造一个综合利用汉语语言文字的平台!

古代实用文名篇(辞书专家李国炎先生耄耋之年成就的鸿篇巨制)(3)

在编写《例解》的过程中,我对例词、例语在词典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不论是对编者还是对读者来说,例词、例语都是十分重要的。例词、例语不但可以用来分析、归纳、辨析、衬托、印证词义,有时它能直接起到解释词义的作用,好的例词、例语还能救活那些已经 “死” 去的古词。如 “饔” “飧” 下的 “饔飧不继”(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有了这个例句,这两个古字就 “活” 过来了。现在,我很怀疑我那 “红花” 与 “绿叶” 的比喻是否能成立,我甚至要把 “双馨” “并茂” “相得益彰” 一类的比喻也排除在外!

过去,我们是 “查” 字典、词典,即查某个字的形、音、义。现在,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一点上了。像《例解》这一类的语文词典适合于阅读,例词、例语在辞书编写工作中运用的突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同样,词典由 “查” 到 “读” 也是一个里程碑的进步。像《例解》这类的语文词典你要掌握和运用其中的词语只有多读,读而能熟,熟能生巧,到了巧,就能运用自如,游刃有余!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读者徜徉在像《例解》如此丰富、如此鲜活的词语 “海洋” 中,能否收到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那样的效果呢?我们将拭目以待。

上个世纪提出的、本世纪初开编的、经过十多年艰苦经营的、由商务印书馆精心排印的《现代汉语例解词典》,即将与广大读者见面。这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心潮难平,引四句诗为证: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限于作者的知识水平,本词典不可避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和问题,欢迎辞书界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2020年1月

作者于天通苑

古代实用文名篇(辞书专家李国炎先生耄耋之年成就的鸿篇巨制)(4)

如今,李国炎先生投入十数年心血之鸿篇巨制——《现代汉语例解词典》业已问世。

这是一部中型语文词典

也是一本可以阅读的工具书

释语简明,义项细化,重视语用

在词性标注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本书让字词 “活” 起来

让所学知识更好的融会贯通

让词语更好的达意

诚意为您推荐这本

《现代汉语例解词典》

古代实用文名篇(辞书专家李国炎先生耄耋之年成就的鸿篇巨制)(5)

李国炎,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词典室研究员,《现代汉语词典》的重要编者之一。还编有《新编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小词典》《当代汉语词典》《学生现代汉语词典》等。

作者简介

古代实用文名篇(辞书专家李国炎先生耄耋之年成就的鸿篇巨制)(6)

李国炎先生年轻照

中型以上的语文词典,如吕叔湘、丁声树先生主持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十分重视词典义项的举例,但是限于篇幅和体例,普通语文词典的 “配例” 往往还是能简则简,可能难以充分满足深入学习一种语言的需要。李国炎先生专门编出这部《现代汉语例解词典》,为收入词典的每个条目配备有贴切用例,不仅起到举一反三、以一当十

的作用,并以此充分衬托、印证、辨析了词义。这样的词典,不只为读者提供备查需要,还可供读者细细阅读。相信这部例解词典的出版,不仅方便读者学习、使用,成为

提高语文修养的好教材、好帮手,而且对学术研究者、词典编纂者也会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刘丹青

名家推荐

古代实用文名篇(辞书专家李国炎先生耄耋之年成就的鸿篇巨制)(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