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作为目前国内一流顶尖大学世界著名大学,为世人所熟知,但是清华大学的来历,可能很多朋友就知道的不是那么清楚了。
原来清华大学的建立竟和辛丑条约以及后来的庚子赔款有着紧密的联系。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由津入京,实际掌握大清皇权的慈禧太后挟着光绪帝狼狈逃亡西安。昔日的皇家禁地北京遭到列强匪徒的洗劫。劫后余生的大清政府为了安抚列强,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这就有了庚子赔款。
为此,“慷慨大方”的清政府要向列强八国赔付本息共计九亿八千多万两(9亿8223万8150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每年财政收入的12倍。如果以当前市价计,保守估计约合1700多亿元人民币!日渐衰落的清政府中从1902年开始赔款,一直到清朝灭亡的12年,每年都在按时还款。清朝灭亡后,中华民国成立。为了得到列强的支持,不得不又背上了清朝的债务,直到到1940年。
在庚子赔款的瓜分数额中,美国获得赔款总数的7.23%,约120多亿元人民币。作为掠夺者之一的美国,应该巴不得让清政府尽快付清赔款,甚至还不满足。然而美国却实施了退赔行动,为什么呢?这要从美国更长远的谋划说起。
自中日甲午海战后,中国前往东瀛(日本)留学的学者逐年大量增加,使得近代中国受日本的影响越来越重,这引起了美国人的重视或警惕。1904年底时任美国国务院远东问题顾问的柔克义(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向美国国务院提交了《减免部分拳乱赔款,资助清国留学美国》的建议书,1906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教授詹姆斯在给罗斯福总统的《备忘录》中指出“哪个国家能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取得最大的收获”。
“让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到美国留学,接受美国教育,有利于传播美国思想,达到控制中国知识界思想的目的”,成了美国政府的共识,在他们看来与其涸辙而渔,加深与中国的民族矛盾,激发更加轰轰烈烈的类似“三元里抗英”、义和团抗击列强之类的反帝运动,哪如培养温顺的附庸国剥削的更加长远呢?
于是,“清醒”的美国政府就准备“帮助”中国培养人才。同时,当时的清政府也在做类似的努力,清朝驻美公使梁诚不断努力在美国朝野人士中大肆活动,请求美国退回赔款。
美国同意给回一些退款,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退款1000多万美元。1909年起,美国将所摊浮溢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到1924年6月退回余款本利125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
1909年(清宣统元年),美国开始退还庚款。为统筹考核留学生,外务部与学部上奏设立“游美学务处”并附设“肄业馆”。7月17日(六月初一)游美学务处正式建立,后任命外务部署左丞、左参议兼学部丞参上行走周自齐担任总办,学部员外郎范源濂和外务部候补主事唐国安,驻美公使馆参赞容揆任驻美学生监督,三年间共组织三批近200人赴美留学。
由于先期的中国留学生英语等学科知识基础差,不能适应美国的教学,为了对赴美留学生进行基础培训,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成立,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
1912年改名为清华学校,实行西方的教学模式,教师也是以外国人为主。1928年改为国立清华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大门(今二校门)
其他的各国也争相效仿美国。而中国想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不断往各国派送留学生,这也叫庚款留学。梅贻琦(1909年第一批,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胡适(1910)、钱学森(1934)、杨振宁(1944)、竺可桢等一大批名人都是庚款留学生。
1909年,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学生与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会办唐国安和范源濂合影
钱学森留学通关公函
当时中国官派赴美留学生,大多就读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国际一流院校,就读专业多为理工科。
1914年11月,梁启超在清华学堂以“君子”为题发表演讲,引述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对清华学子给予厚望。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定为校训。
看到美国在华推行的庚款留学影响日益扩大,英、俄、法、日、比等国也用庚子赔款部分支持过中国教育,例如在山西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积极筹划,利用庚子赔款的一部分,建立了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
然而,美国等西方列强意图以“精神和商业的影响”长期控制掠夺中国的阴谋并没有得逞,以钱学森、竺可桢为代表的爱国学子们并没有被洗脑成功(尽管有一部分成为亲美亲西方者),反而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如今的中国正日益强大。但曾经的屈辱历史不可忘,自力更生、面向世界、奋发图强才是永远的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