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翻译】

说明:翻译共分四行:1.原文;2.逐字直译;3.意译,力求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4.重点字词或知识点的说明(必要时)。

世说新语古文答案 古文翻译世说新语(1)


【站长漫谈】

关于“胥靡”这一典故的理解及孔融之语的相应翻译,各路大神众说纷纭,搞得站长也无所适从、纠结万分。大致说来,典故和相应的翻译有以下几种:

A.胥靡之典:战国时代对一种男性奴隶的称谓,因被用绳索连着强制劳动,故名。亦为刑罚名。

孔融之语:祢衡只是个胥靡之奴,对贤明君王一统天下的宏图大梦没有任何帮助。

B.胥靡之典:商朝君主武丁梦见上天赐给他一个贤人,就令百工画出其相貌去寻找,果然找到一个正在服胥靡之刑的囚徒,这就是一代贤相傅说。(武丁……得说於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举以为相,殷国大治。——《史记·殷本纪》)

孔融之语:祢衡虽然是个傅说一样的胥靡之徒,但是和他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更不可能进入贤明君王的梦境。

C.胥靡之典:据说是卫国的一个逃犯,逃到了魏国;卫国国君不惜百金和一座城池也要把他从魏国换回来绳之以法。主要是为了立法度、向国民申明法令的严肃性。

孔融之语:祢衡的罪行倒是和胥靡一样,但他的才能却不值得用城池般巨大的代价(曹操爱惜人才的美名)对其正法,否则,对贤明君王一统天下的宏图大梦没有任何帮助。

乍一看,似乎A从字面上来看更为顺畅:将祢衡等同于胥靡之徒,暗示曹操“大人不记小人过”,不要和奴隶之人一般见识。而B和C都是反用典故,说祢衡并非典故之中的“胥靡”。也就是说,辛辛苦苦找了个例子,然后说这货不是这个例子——怎么看都有些拧巴。

但是,A存在一个重大缺陷:这个解释和“梦”没有直接关系。虽然可以将“梦”强行解释为“理想/梦想”,但这种用法在古文中似乎并不多见,更像是近代以来从外文中引进的(I have a Dream 之类)。

这三种解释中,唯独B与“梦”直接有关,但若还是按这种拧巴的方式去理解,到底意难平。在纠结一番之后站长突然发现:如果将“胥靡”理解为B与C的双关,言在B而意在C,任督二脉立马就通了。

孔融表面的意思是B:祢衡不是那种应梦贤臣,杀不杀无关紧要。但深层的意义在于通过“胥靡”一词让曹操联想到C典故及其隐含的道理:比起一个人的处理结果本身,统治集团的长远利益更为重要。曹操那是多精的狐狸,当然一点就透,当时他正招揽天下贤士,如果贸然处死祢衡,可能会失去天下民心,后果比自己挨祢衡几句骂可严重多了。


世说新语古文答案 古文翻译世说新语(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