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上,朝代更迭,战争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传递消息肯定就会有间谍工具,著名的有听瓮、放风筝、反切码和明矾水。
听瓮的外型是一个嘴巴小、肚子大的罐,使用时,听筒埋在地下,并覆盖一层薄薄的皮革。当需要检测时,将耳朵放在上面,“听”周围的的发出的声音。如有必要,直接让专业情报人员坐在瓮中聆听声音,这称为“罂听”。为了减少出现错误,盲人经常被训练执行“听”任务,因为盲人平时生活不是依靠眼睛,他们的听力通常非常强,数十英里半径范围内的移动可以通过监听瓮听到。
听瓮的声音用来对付隧道围攻效果更是出奇的好。例如,当年曾国权领导的湘军进攻天京时,城内太平军将听筒埋在城墙脚下,以侦察城外敌人的动向,信息得到及时,导致湘军失败。听瓮的发明大约在2500年前。墨子北学详细介绍了听瓮的制作和使用,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监听瓮得到了改进,并在一时之间成为一种有效的窃听工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听瓮也在不断地更新迭代。后来改进的听力瓮记录在沈括的《梦溪笔谈·器用》中,在那个时候,倾听的瓮被称为矢服,它是由牛皮制成的,每个侦察员都会配备这个工具。每当侦察员执行窃听任务时,在枕头下吹足气的矢服,以便在几英里内听到人和马的声音。至于当时的矢服,它是根据在空腔中接收声音的原理发明的,“隔墙有耳”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事实上,风筝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它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说在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叫墨翟,他花了三年时间用木头做木鸟,人类最早关于风筝的记录是在《书》里。后来,他的风筝制作事业被传给了他的学生鲁班,这是《墨子·鲁问篇》记载的。根据墨翟大师的理想和设计,鲁班用竹子做了一只喜鹊,叫“木鹊”,这东西在空中飞了三天。东汉时,蔡伦提高了造纸技术,开始用纸制作风筝,被称为“纸风筝”。至于风筝,它们在南北朝开始被用作传递信息的工具。
其实我们在很早就有自己的“摩斯密码”,我们将其称为“反切码”,它是根据东汉末年发明的反切注音法改变而来的。其原理与现代密码的设计原理完全相同。所谓反切拼音法,就是用两个词拼音另一个词,取上一个词的首辅音和下一个词的元音,再组合成一个词的发音。抗日时,还曾专门编写过两首诗作为“密码本”。
在古代中国,因为交通不便,所以信息传递就更不方便,通常是用信传递消息,但是用信件写一些重要的东西是不安全的。发明密写术也是为了更好的传递情报。所谓的“密写术”其实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明矾水,用明矾水在信上写字并烘干后,人眼根本看不到它在纸上。当一封信浸入水中时,就会出现明矾水书写的笔迹。这实际上是明矾水独特的化学特性,采用简单的化学原理。在古代,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就能想要这个方法也是非常厉害的,果然先辈的智慧都是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