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写父亲的小趣事(父亲节写些文字)(1)

常听人说:80后的人表达情感,不如90后、00后的人直白。

是不是80后的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我不清楚,反正我是一个不善于当面向人表达情感的人,尤其是面对父亲。

有些时候,明明很想对父亲说些感恩的话,但往往是话到嘴边,就又收了回去,总觉得说不出口。

自从自己身为人父后,对父亲这一角色从旁观到了亲临,从试图理解到了深有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愈来愈觉得父亲的不易,父爱的伟大。

所以,趁着父亲节,写些文字,感恩父亲。

父亲节写父亲的小趣事(父亲节写些文字)(2)

因为山之静默、伟岸,所以很多人会将父爱比作山,所以有了父爱如山这个词汇。

父爱于我,同样感受如山。具体到细微之处时,我对父爱的感知,还多了些许细腻温暖。

从我记事开始,就觉得父亲对子女吃饭的事特别上心。

年少时,一直不是很理解,也就是最近这些年,才慢慢懂得了父亲的心思。

父亲生于建国初期,那个年代粮食产量低的可怜,加之我们又处在太行山区,土薄石厚,物产不够丰富。

可以说,父亲在20岁之前,很难痛痛快快的吃到一次饱饭。

小时候,父亲就常常给我讲,他小时候的各种抗饿故事,印象最深的是:饿的狠了,就猛灌一肚子凉水,然后找个斜坡之类的地方,倒躺起来,顿时就饱了。

现在,偶尔还会听到父亲给孙辈们讲这样的故事,我小侄子最为搞笑,竟然还效仿他爷爷做了一次。

那种贯穿整个幼年、童年、青少年时期的极度饥饿感,深深的烙进了父亲的内心世界,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很难体会到那种感受的。

关于吃饭一事,父亲有三条原则:

第一、绝对不能浪费,剩饭剩菜也绝对不能丢弃(母亲也是这一准则的坚定拥护者)。

第二、好的食材,不管是多还是少,舍不得一次烹饪完,会分为若干次食用。

第三、家中来客人时,食物一定要准备的过量,最后得剩下很多,如果是刚刚好,那就意味着待客不周。

关于父亲照应我吃饭的事,有三个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场景一、砂锅小米鸡肉粥

我九岁那年,生了一场水痘,医生说需要加强营养,母亲就每餐给我额外加个荷包蛋,过了没几天,父亲觉得我病情好转的不够快,认为还是营养跟不上,果断的杀了家中的老母亲,给我熬砂锅小米鸡肉粥喝。

说来也奇怪,连着喝了三天的小米鸡肉粥,就痊愈了。

于是父亲便骄傲地说:“吃点好东西,比吃药管用。”

场景二、初三下学期,回家后的营养餐

小学升初中的时候,父亲认为我们当地初中的教育质量跟不上,托人让我进了当时我们县教育质量最好,升学率最高的一所初中。

只是,学校离家太远,一个星期只能回去一次,到初三下学期,因学习紧张,就变成了两个星期回家一次。

当时的我,不说是肥头大耳、肚圆肠肥,但也算得上是小胖子一枚,即便如此,父亲还是担心我在学校吃不好。

每次过礼拜放假回家时,他都会额外地给我做几块腐乳肉,并且还会叮嘱母亲:“孩子学习紧张,不吃点好的,身体扛不住。”

场景三、高考期间的监督餐

高考前的一个星期,父亲就在考场附近租了套两居室,让我提前在里边适应适应,怕考试前夜直接入住会不习惯,影响休息。

高考期间,父亲作为陪考家长,那颗紧绷的心一刻不曾放松,他向有经验的老师打听考生吃什么更好?老师告诉他,考生不能吃得太油腻,不宜吃得太饱,否则会因为消化食物而造成大脑缺氧。

此时,一向都是希望儿子多吃些的父亲,变成了饮食监督者,会一遍又一遍地叮嘱我:“吃个七八分饱就行了,吃撑了,容易犯糊涂,影响考试,等考完了,想怎么吃都行。”

记得很清楚,高考结束的那天,回到家里,父亲没顾得上吃饭就睡了,并且一觉睡到第二天中午。

后来得知,父亲陪考的这几天,夜里没有睡过觉,他怕自己打呼噜影响我休息。

现在,回想起这三个场景里的很多细节,都依然很清晰,仿若发生在昨天。父亲在这些场景里出现的每一个画面,我都感觉是那么的细腻温暖。

前些天,给父亲打电话,我问他,是否还记得这些事?

父亲笑着跟我说:“二三十年前的事,早忘完了。”

我想,这大概就是父爱无言的最完美体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