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为一名长期记录金华的记者,“浙中崛起”是笔下的常用词。浙江日报的历史数据库显示,当年有不少前辈,曾报道记录过“浙中崛起”。

在上月召开的金华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金华市委号召全市党员干部要“为实现浙中之真正崛起而奋斗”

在今天召开的金华市第八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凌志峰再次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扛旗争先、崛起浙中,为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都市区而努力奋斗

金华离浙中真正崛起,到底还有多远?请你与记者一起回溯、探寻,通过对历史的回望,展望更美好的未来。

金华会引领浙中吗(金华崛起浙中需要奔涌之势)(1)

美丽的金华 洪兵 摄

浙中腹地,不沿边、不靠海,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中,要崛起困难不少,但金华努力过——

1999年1月13日,《浙江日报》刊发了题为《崛起在浙中》的报道,有人说这是《浙江日报》上第一次大篇幅报道浙中崛起的文章。

当时,记者李良和陈纪蔚敏锐地观察道:“浙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形高低一直以来正好成反比:地形是西高东低,经济是东高西低;浙江的中部,既是地理上的盆地,也是经济上的盆地……浙中的崛起,近年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

金华会引领浙中吗(金华崛起浙中需要奔涌之势)(2)

1999年1月13日的《浙江日报》

先天不足的浙中,曾经在世纪之交时,有过不俗的成绩——2000年,金华的GDP与厦门、扬州相当,超过合肥

上述《崛起在浙中》记录了彼时义乌、东阳、永康的异军突起,“以发达的个私经济、成熟的市场体系和灵活的经营方式,使各种生产要素在这里快速聚合,有效地发挥出各自的能量。”总结了浙中崛起的奥秘——“集各方之力,聚各方之财,汇各方之谋”……

时势变化,新千年后区域经济竞争加剧,城市间你追我赶,呈动态变化。20年后的2020年,合肥、厦门、扬州等3个城市的GDP,都跑到了金华的前面,分别是金华的2.1倍、1.4倍、1.3倍。

把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再缩小,以规上工业增加值来作比较——

2015年,金华与省内的嘉兴、绍兴的差距分别是475亿元、615亿元;2020年,这组数据扩大到1148亿元、631亿元。

与同处金衢盆地的衢州比,金华在该项数据上的领先优势从2015年的612亿元,缩小到2020年的507亿。

而省会杭州201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是金华的2.98倍;到2020年已扩大到了3.95倍。

众所周知,工业增加值是计算GDP的一项基础性指标,“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 应交增值税”,反映的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所以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并非一定成正比关系。工业总产值高的地区,工业增加值不一定就高。从基本公式可以看出,原材料、能源消耗等中间投入更少,增加值才能更高。也就是说,工业增加值既反映工业对GDP的贡献,又反映工业的生产效率。

距领跑者更远,离追赶者更近,都反映了一件事情:金华在这些年里,工业在产业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弱化了。所谓“无工不富”,这个数据的弱化,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映,GDP增速低了、城市能级提升慢了……

金华会引领浙中吗(金华崛起浙中需要奔涌之势)(3)

兰溪纺织企业车间 兰溪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今年的省“两会”上,省委书记袁家军专门参加了金华代表团的审议,再次强调金华推进全省第四大都市区的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对全省大局具有战略意义

如何答好全省第四大都市区建设这道必答题,已经成了虎年开春金华热议的焦点话题。

居全省第4位,有着705万常住人口,占全省10.92%。这样的人口体量,决定着势必会影响全省全局。

居全省第2位,有着143.7万户市场主体,各类跨境电商出口活跃网店超22万家,快递业务量超100亿件。这样的市场主体规模,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优势明显。

居全省第4位,拥有工业用地总量近40万亩。这样的土地资源,足以推动金华工业再上新台阶。

……

细细盘点,金华“家底”还是殷实的。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金华占其二。然而,金华越跑越“慢”,又足以说明在这些年里,技术、信息等“新生产要素”,对于经济发展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以下几组2020年的数据能够印证这样的判断——

1.金华高新技术企业1368家,占全省总数的6.2%;

2.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比2.01%,低于全省0.8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8位;

3.规上企业亩均税收仅为12.5万元,居全省末位。

研发投入不足,高新企业不多,很大程度上造成前文所述规上企业增加值缓慢、规上企业亩均税收偏低。

金华会引领浙中吗(金华崛起浙中需要奔涌之势)(4)

永康门业制造现场 永康市委宣传部供图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长期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三大传统要素投入,属于典型的要素驱动。但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不可持续。2013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新常态”;之后全国各主要城市都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转变为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

其中最成功的城市之一是合肥。这个2000年GDP还不如金华的“包邮区”城市,紧紧抓牢面板、芯片、新能源等前沿产业,实现强势崛起。截至2020年,合肥GDP为10045.72亿元,20年时间增长27倍。

在这一轮动力变革当中,金华“跟跑”得有些吃力。

都说选择是最重要的努力。过去的一年,金华在清醒认识问题短板的同时,缕清自身潜力优势,重塑发展动态,似有新的聚合裂变之象——2021年,金华规上企业研发费用增长55.2%,高出全省平均数24.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一;规上亩均税收达15.4万元,增长23.4%

金华会引领浙中吗(金华崛起浙中需要奔涌之势)(5)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电池片六厂车间 东阳市委宣传部 供图

如此,回答“离浙中崛起还有多远”,答案昭然若揭。

浙中要真正崛起,还是《崛起在浙中》文中所述,“使各种生产要素在这里快速聚合,有效地发挥出各自的能量”。当年的金华,实现了各种要素的聚合,所以一时让“‘经济上的盆地’成为历史”。

不缺劳动力、土地的金华,应紧紧抓牢资本、技术这两个生产要素,以生逢其时的机遇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扛旗争先、勇毅前行。

金华会引领浙中吗(金华崛起浙中需要奔涌之势)(6)

天合光能(义乌)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生产线上,工人在赶制光伏组件出口订单 叶梦婷 时补法/摄

在金华市委画出蓝图中,记者认为以下两点,尤为值得关注。

——要以招大引强为支撑,推进制造业凤凰涅槃。抢抓逆周期调节政策机遇,用足用好各项惠企政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智能化改造“十百千万”工程,永康小五金、兰溪水泥纺织、义乌小商品等产业改造提升要率先突破,杀出一条“血路”。坚持项目为王,实施扩大有效投资“五个双千亿”工程,强化制造业项目招引,加快商贸业项目推进,促进资源要素向重大项目集中,推动有效投资快马加鞭。

——要以自贸区建设为引领,推进商贸业乘风破浪。自贸区金义片区是金华在全省的一张金名片,紧抓RCEP协议生效的机遇,以小商品自由贸易为急先锋,统筹推进新型国际贸易拓展、物流枢纽建设、先进制造提升,全力建设具有辨识度的一流自贸区,勇攀内陆开放高地,打通内外贸,实现双循环。

金华会引领浙中吗(金华崛起浙中需要奔涌之势)(7)

美丽的金华 洪兵 摄

关心金华发展的读者,或许已经发现,提了多年“浙中崛起”的金华,悄然把这四个字换了个位置,成为“崛起浙中”。很多人不解,为何要做这样的改变。从语义上讲,“浙中崛起”与“崛起浙中”无多大的区别。但在常年咬文嚼字的记者看来,这或许是金华市改变发展动力的信号。

提“浙中崛起”时,“浙中”在前,多是强调空间位置。金华人常以为傲的是,地处浙江之心,以前温州、台州人回家,都要到金华上火车。有个金华亲戚能够借宿一晚,是很让温州人、台州人高兴的事。而提“崛起浙中”时,“崛起”在前,更多的是强调主动作为。如果说,谈论“浙中崛起”时,金华人还有地理、空间的依仗和心理优势;那提及“崛起浙中”时,已全然放下,准备“拼命”。

1995年2月,金华市委、市政府开展了“冲出盆地、开放金华”解放思想大讨论,系统剖析了思想观念上的盆地意识、发展思路上的盆地模式。由此,金华人放下“盆地包袱”,高呼“冲出盆地”,才推动了义乌小商品、永康五金等产业的发展。如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成为时代的重大命题。立身于这样的历史新起点,金华市委、市政府大力弘扬“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精神气质。面对这样的动能转变,金华人已经想明白、要坚决干。我们期待着,这样一个昂扬奋进的金华,会带来更多更大的惊喜。

值班编辑 叶梦婷

值班主编 杨振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