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兰田嗓音纯净,音域宽广,演唱讲究韵味,在朴实无华中显出细腻。她有着高超的演唱技巧,根据不同角色的不同特点,在唱腔中不仅有流畅自然、情真意切的意蕴,而且也有或甜美活泼,或低沉委婉,或缠绵悱恻的情感色彩。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崔兰田的唱腔以豫西调为主,同时又借鉴了祥符调的技巧,并吸收融汇了秦腔、曲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音调,形成了深沉浑厚、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感染力很强,在豫剧各流派中以唱工最具特色。

高清张宝英演唱的豫剧名段(豫剧名旦崔兰田的成名路上)(1)

崔兰田早年演出剧照

一、从“崔家炮铺”走出的一家人

清朝时,开封有五座城门,南、北、西各一座,东面有两座,偏南的一座名宋门,直通旧称宋州的商丘,偏北的一座名曹门,直通旧称曹州的荷泽。商丘与荷泽相距180华里,虽然一个在河南,一个属山东,但文化传承同出一源,老百姓的风俗习惯非常接近,河南梆子在这一地区早就广为流传。

商丘与荷泽中间,是在鲁西、豫东赫赫有名的曹县。

曹县古称亳,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1700年,商汤在此建都,成为商朝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历史学家称为“华夏第一都”。在这片土地上,先后孕育了政治家伊尹、古朝鲜第一国王箕子、哲学家庄子、军事家吴起、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农学家汜胜之等历史名人。

曹县东门里有一家专卖炮仗的商店,人称“崔家炮铺”。炮铺老掌柜共生了三男两女,最小的孩子名叫崔焕臣。

崔焕臣五岁时,父母和长兄相继去世,他就跟着二哥和两位姐姐过活。后来,二哥继承了祖业,大姐、二姐也都嫁了个殷实人家,他们在曹县北门里赁间破房,给崔焕臣娶了媳妇。

崔焕臣媳妇姓朱,名叫石姐,也是贫苦出身,很泼辣能干。崔焕臣是个老实人,没啥别的技能,平日里就靠卖破烂、扒火车、贩硝盐为生,有时也在赌馆里给人端茶递烟挣个小钱。

1926年,崔焕臣小两口生了个清秀漂亮的女孩,取名大田。破屋里虽然多了清脆的笑声,但多了一张嘴,日子更加艰难。迫于生计,崔焕臣随同乡远赴山西,在阎锡山麾下的部队当了一名勤务兵。

1930年,山东大旱,石姐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千里寻夫,来到山西高平县,过了一年相对平静的日子。“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部队里关于打仗的传闻越来越多,抱着“混碗饭”吃的态度当兵的崔焕臣,悄悄脱下军装,偷偷溜出军营,一路穿山越岭,披星戴月,来到郑州。

郑州旧称郑县,位于黄河南岸,往东,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往西,是伏牛山系的余脉,丘陵起伏。远古时候,人类就在这一带狩猎耕耘,繁衍生息。南边数十里的具茨山,相传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出生地;北边不远处,绵延百里的邙山走到尽头,黄河向东滔滔奔流。西南数十公里,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最早建都的阳城,现称登封,少林寺是驰名华夏的武术圣地、禅宗祖庭。商朝时,曾在郑州建都,史称“郑亳”,遗址犹存,近年被“古都学会”命名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郑州处在开封和洛阳两大中原都会之间,曾饱受江山更替的兵火之累。20世纪以来,平汉铁路和陇海铁路相继修通,郑州正处在东西、南北两大交通动脉的交叉口上,商贾云集,人烟辐臻,成为河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并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成为河南省的省会。

崔焕臣夫妇逃到郑州,在杜岭的一个大杂院租间房子,靠贩卖青菜、硝盐谋生,不久又生下一个儿子,一家人饥一顿饱一顿地熬日子。

那时的郑州虽然还不足10万人,但也远比山东曹县、山西高平繁华,各路戏班纷纷前来闯码头。女儿大田是个小戏迷,一听到“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就忍不住钻进戏院看戏,不觉间便记了许多戏词,大杂院里时常飘荡着她清脆的童音。

1936年冬,时局动乱,回老家贩硝盐的崔焕臣被阻隔在曹县。没有了生活来源,石姐只好带着三个孩子在瑟瑟寒风中上街讨饭。

屋漏适逢连阴雨,船破偏遇顶头风,大雪天石姐生了重病,高烧到昏迷不醒,上街要饭、养一家人活命的重担便落在才刚刚10岁的大田肩上。

好不容易熬到春天,石姐的病终于好了,正巧有个戏班在附近的破庙里招学员,大田就缠磨着石姐给自己报了名。招生的赵师傅从头到脚打量了大田一遍,又让她唱几嗓子,就欣然收下了。

二、闻名遐迩的“豫剧十八兰”

这个戏班,正是大名鼎鼎的太乙班,班主是堪称豫剧一代宗师的周海水。

太乙班招收的这一科学员是“兰”字辈的,大田从入科起,就改名叫“崔兰田”。

高清张宝英演唱的豫剧名段(豫剧名旦崔兰田的成名路上)(2)

名须生周海水

周海水带着戏班,还经营着长发戏院,平日里忙得脱不开身,科班的教学和其他事务就由周银聚负责。

周银聚是周海水的二哥,1892年出生,12岁时带周海水沿街乞讨唱小曲,13岁时入密县太乙戏班学艺,工文武小生,唱腔别具一格,武功尤其出色,身段干净利落,算得上是一位演戏的“好好”,在豫西有“活周瑜”之称。

科班的老师中,有一位名叫贾锁的老艺人,籍贯不详,1881年出生,年纪最大,以演红脸著称,兼演小生、小旦、老生、老旦等行当,会的戏很多。他一辈子没有结婚,以戏班为家,对学员像对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照顾,教学认真细致,深得学生尊敬。解放后,担任安阳市豫剧团团长的崔兰田,把贾锁接到家中奉养,1961年,80岁高龄的贾锁去世,崔兰田亲自率领贾锁的众弟子为他戴孝送终。

高清张宝英演唱的豫剧名段(豫剧名旦崔兰田的成名路上)(3)

崔兰田青年照

高清张宝英演唱的豫剧名段(豫剧名旦崔兰田的成名路上)(4)

在周海水、周银聚、贾锁等几位师傅的教导下,崔兰田和“兰”字辈的同伴们进步很快,几个月后就能登台演戏了。

从1937年到1941年,5年的光景,太乙科班的学员们跑遍了荥阳、汜水、巩县一带的高台和庙会,名气越来越大,有个姓牛的老秀才编了几句顺口溜:

要看戏,十八兰,

四生四旦四花脸。

毛兰花、王兰琴,

她俩色艺俱超群。

兰田兰玉和兰贞,

同称五魁在周门。

这句顺口溜一传唱开来,“豫剧十八兰”的名头就叫响了。

“十八兰”中的头牌旦角是师姐毛兰花。

高清张宝英演唱的豫剧名段(豫剧名旦崔兰田的成名路上)(5)

毛兰花1924年出生在长葛县老城镇大赵庄,本名叫毛正义,小名叫毛妮。毛兰花自幼父母双亡,8岁时随舅父讨饭来到郑州,进入周海水戏班学戏。毛兰花的眼睛不大,但却清秀水灵,面相姣好,身材袅娜,扮起戏来煞是漂亮。她天资聪颖,性格坚韧,由于小时候吃过很多苦,学起戏来特别认真,很得老师们的青睐,到13岁时便让她挑大梁担任主角了。首演《大祭桩》,毛兰花唱得悲切缠绵,声情并茂,一鸣惊人,很快就和汤兰香并列头牌。

抗日战争末期,毛兰花来到当时有“小上海”之称的安徽界首挂牌演出,和马金凤、阎立品、徐艳琴一起,被观众誉为河南梆子的“四好名旦”。1948年淮海战役后,毛兰花随丈夫朱振家离开大陆,飘萍台湾,辗转高雄、屏东等地。

1953年,台湾空军几个河南籍军官效法海军的“飞马豫剧团”,组织“大鹏豫剧团”,毛兰花担任总教官,培养出许贵云、田运显、封君平等豫剧演员,为豫剧艺术在台湾的传播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崔兰田的唱,姚淑芳的浪”

1941年农历八月,郑州时局日趋紧张,周海水带着小科班的几十个孩子徒步来到洛阳,在背靠北城墙的世界舞台演出。崔兰田的嗓子好,扮相俊,唱戏又很卖劲,很快就在洛阳这座历史名城崭露头角,名气越来越大,传出了“三天不吃盐,也要看看崔兰田”的顺口溜。很多观众到世界舞台买票看戏,就是冲着她这位才十五岁的小演员去的。

崔焕臣夫妇听说女儿在洛阳唱响了,也带着二妞二小前来投奔。

周海水带着戏班在洛阳演出将近一年,收入时好时坏,眼看难以维持,就让科班提前出科,演员各奔东西。世界舞台的经理楚公民是个在江湖上混得开的精明人物,效法樊粹庭,把自己办的戏班取名为“豫声剧社”,看到崔兰田越来越红,就力邀她留下来,并拍胸脯说要请名角为崔兰田配戏。

果然,过不几天,艺名“狗头”的王相臣、艺名“狗尾巴”的王遂朝、艺名“地牤牛”的贾保须以及大名鼎鼎的张庆官都被邀请过来。

王遂朝是郾师县人,1901年出生,15岁入科班学戏,主工须生,天生一副好嗓子,唱腔声大音洪,甜中带沙,婉转流畅,回肠荡气,余音袅袅;表演武戏刚中有柔,分寸适度。

贾保须1908年出生在宜阳县张村,13岁到洛阳学戏,拜蜚声豫西各县的著名净角演员爨金声为师,20岁左右就名噪豫西。因其腹藏本戏二百余,被人称作“戏包袱”、“活字典”。贾保须音域宽广,声如洪钟,行腔粗犷豪放,底气充沛,最擅长大段唱词和悲愤哀伤的腔调,唱起来酣畅淋漓,哀婉动人,群众特送艺名“地牤牛”。

王相臣是王遂朝的堂兄,1892年出生,须生、武生兼工,虽然比王遂朝稍有逊色,却也享有盛名。

崔兰田对这几位名艺人很是敬重,虚心学习,哪怕是有一声一技之长的,便纳为己用。尤其是对著名男旦演员张庆官,崔兰田更是躬身求教。

张庆官1888年出生,郾师县人,自幼学戏,青年唱花旦,中年唱青衣,老年改唱老旦,戏路宽,功底厚,表演细腻真切,落落大方,尤以寒腔、鼻韵绝技享誉梨园。张庆官的点拨指导,使崔兰田攀登上新的高峰,对她日后艺术发展和风格流派的形成,起到重大作用。

童年的苦难磨砺,使崔兰田小小年纪就谙熟人情,不但对同科出身的王兰琴、李兰菊、王兰巧等不摆第一主演的架子,就是对前来搭班的祥符调演员姚淑芳等也亲切相待,视同姐妹。

姚淑芳的出身比崔兰田还苦。她1922年出生在开封县南北堤,原姓韩,从小被卖入青楼,跳出火坑后学戏,曾拜小火鞭为师,在开封的舞台上小有名气,曾有“门搭子点炮,姚淑芳坐轿”之称。抗日战争爆发后,姚淑芳来到西安,曾为常香玉、陈素真配戏,演技臻于成熟。到洛阳加入楚公民“豫声剧社”时,姚淑芳已经是20岁的大姑娘了,出落得妩媚漂亮,一双大眼睛顾盼生辉,灵动传神。

高清张宝英演唱的豫剧名段(豫剧名旦崔兰田的成名路上)(6)

姚淑芳《抬花轿》

姚淑芳的唱腔以祥符调为本,兼融豫西调之长,用二本嗓行腔,俏丽明亮,口齿清楚,犹如行云流水一般。她在表演方面尤其擅长,扮相俊美漂亮,独具风韵,走起台步犹如风摆杨柳一般。在《桃花庵》中,崔兰田扮演窦氏,姚淑芳扮演妙善,配合默契,各展所长,可谓是珠联璧合,洛阳的戏迷很是喜欢,传下了“崔兰田的唱,姚淑芳的浪”的俚语。后来,《桃花庵》一剧经樊粹庭的指导和崔兰田的不断雕琢打磨,成为崔派艺术的代表作“四大悲剧”(《秦香莲》、《桃花庵》、《卖苗郎》、《三上轿》)之一。

高清张宝英演唱的豫剧名段(豫剧名旦崔兰田的成名路上)(7)

崔派《陈三两爬堂》

姚淑芳在和崔兰田同台演出时,与崔兰田的师哥、唱须生的常年来一见钟情,爱得如胶似漆,死去活来,因遭家庭反对,曾吞金自杀,终得喜结连理。解放后,姚淑芳、常年来加入开封市人民豫剧团,1954年调到河北邯郸地区豫剧团,1959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演出,对京剧艺术颇多借鉴,唱腔演技别具一格。

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的狂飙中,姚淑芳不堪凌辱,自缢身亡。

四、从洛阳到西安,崔兰田赢得越来越多的赞誉

在洛阳世界舞台演出一年,崔兰田凭着天赋佳喉征服了无数观众,名满洛都,声誉日隆,当时在洛阳的豫剧演员中,无人可撄其锋。但她并不自矜自满,尤其是对有“梆子大王”、“豫剧梅兰芳”之称的大名家陈素真更是心生仰慕。

恰巧,崔兰田的干妈魏太太是陈素真的结拜四姐。1943年陈素真从重庆返回洛阳为灾民演出时,魏太太设宴接风,让崔兰田作陪。酒酣耳热之际,魏太太使个眼色,崔兰田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奉上一杯酒,说:“陈老师,我想拜你为师,请你收下我这个徒弟吧!”

刚经离乱、满面风尘的陈素真看着这个比自己小8岁的“头牌”主演满是期待的脸,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动情地说:“我会的,只要你想学,我一定倾力相授!”

在洛阳期间,陈素真教了崔兰田一套完整、繁难、优美的组舞“趟马”和其他动作,1944年在西安,身怀六甲的陈素真冒着酷暑,亲笔为崔兰田抄写了“樊戏”《女贞花》和《义烈风》,并把自己一套精美的“戏箱”半卖半送地给了崔兰田,后来又把自己的私房本《三上轿》传授给她。《三上轿》后来也成为代表崔派艺术的“四大悲剧”之一。

高清张宝英演唱的豫剧名段(豫剧名旦崔兰田的成名路上)(8)

崔派《三上轿》

1961年,陈素真应崔兰田的要求,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宇宙锋》传给了崔派传人张宝英。陈素真对于崔兰田,既是老师,又是大姐,她们真诚相待,缔结了半个世纪的友谊,被传为佳话。

高清张宝英演唱的豫剧名段(豫剧名旦崔兰田的成名路上)(9)

高清张宝英演唱的豫剧名段(豫剧名旦崔兰田的成名路上)(10)

张宝英学习《宇宙锋》

1943年12月,崔兰田离开洛阳,应班主高成玉的邀请,到西安南苑门的陕山戏院演出,一出打炮戏《刀劈杨藩》便引起轰动,戏院外买票的观众站了黑压压一片,小报上甚至登出了“陈素真让席,常香玉低头,后起之秀崔兰田风靡西安”的戏评。不久,崔兰田就改在新民剧院演出。

豫剧中有许多“三小戏”,也就是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角的戏。“三小”好了,整个戏都精彩。

崔兰田刚到西安时,给她配演小生的是黄开林,小丑是魏进福。

魏进福和崔兰田是曹县老乡,1922年出生,1935年15岁时加入樊粹庭的豫声剧院,以后随着“狮吼”剧团辗转来到西安,先给陈素真配戏,与常香玉也曾有过合作。在樊粹庭的指导下,魏进福表演逼真传神,干净利落,高雅不俗,演丑不丑,常以绝活取胜,有“西北名丑”之誉,在西安、宝鸡、兰州一带享有盛名。

1951年,魏进福随崔兰田回河南后,加入安阳市豫剧团,曾与高兴旺、牛得草并称为豫剧的“三大名丑”。

魏进福的夫人马景桃被西安的特务便衣队拐走,无法搭救,使他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整天神志恍惚,脖子里挂一个尿壶,里面装着酒,时常喝得酩酊大醉。但一登上舞台,他就像换一个人一样,嬉笑怒骂,“丑态百出”,唱做俱佳,舞台下观众的掌声、笑声响成一片。

黄少林是杨金玉的徒弟,小生、须生都能演,嗓子虽然不太好,道白却很有特色,抑扬顿挫有致,吐字发声讲究,竹筒倒豆子一般,清脆利索。有一次演《四进士》,黄少林扮演毛朋,化好装后顺手把胡子挂在腰带上,只顾和人说话,待催上场的锣鼓响了两遍才跑上前台,亮相一捋胡子,没带,观众“轰”地笑了起来。黄少林连忙到后台找一副胡子带上,等到了前台,观众笑得更响了,乱哄哄地叫起了倒好。

停半天黄少林才弄明白,原来他嘴上戴着“三绺”,腰里挂着胡子,出大丑了!一气之下,背着靴子扬长而去。

五、听樊粹庭说戏,崔兰田领悟了“艺无止境”的道理

黄少林走后,高成玉和崔兰田正为没人配演小生发愁,剧坛泰斗樊粹庭亲自登门,把才貌出众、演艺超群的女小生常景荻送了过来。

自1942年冬樊粹庭赴洛阳邀请遭石姐拒绝,崔兰田就为不能亲受这位豫剧界公认的能“点石成金”的大师教诲遗憾,这回见樊粹庭再次登门,自然是大喜过望。

从1944年春天开始,崔兰田和常景荻亲密合作将近两年。两人同年出生,都是青春年少,一个演生,一个唱旦,台上是“夫妻”,台下又是亲密无间的姐妹,有时也在台上玩玩反串的游戏,其情洽洽,其乐融融,演起戏来得心应手,戏院几乎是天天爆满,高兴得班主高成玉也打趣说:“这叫佳人引才子,绿叶配红花,‘天仙美女’招来了‘如意郎君’。”

与常景荻合作期间,使崔兰田有机会时常接触樊粹庭,亲聆教诲。

听樊粹庭说戏,请樊粹庭编改戏词,使崔兰田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对戏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提高了理论素养,演起戏来也少了些俚俗,多了些高雅,更加城市化了。

樊粹庭对崔兰田的唱腔十分欣赏,但却指出了她做工上的不足,比如走台步爱用搓步,如踢皮球,拿坤刀用的是须生架势,形象不美等等。崔兰田把樊粹庭视为艺术上的真正知音和良师益友,虚心受教,一一改正。

樊粹庭的指点,使崔兰田不仅在表演上学会了许多具体的技巧,而且从思想上认清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懂得了艺无止境的道理,从而不断苦练,不断进取,不断向更美更高的境界攀登。

崔兰田对樊粹庭十分敬重,亲自把胞弟崔少奎送到狮吼儿童剧团学戏,同时,她也投桃报李,时常去给狮吼儿童剧团的学员上课,还把狮吼儿童剧团的尖子学生关灵风带在身边,重点培养。关灵凤学得还真有几分神似,有些观众曾称其为“小崔兰田”。

在洛阳时,崔兰田看了陈素真演的“樊戏”,就想将这些新戏学到手。这时有机会与常景荻合作,使她实现了学演“樊戏”的愿望。崔兰田回忆说:“景荻姐帮我排‘樊戏’,陪我演‘樊戏’,使我通过演‘樊戏’在表演和刻画人物上有了长足进步,给我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的血液,拓宽了我的戏路,在唱腔上也由单一的豫西调自然而然地吸收了祥符调,使我的声腔艺术得以丰富和提高。这一变化不仅表现在我演的“樊戏”本身,而且对我演的传统戏《桃花庵》、《秦香莲》、《秦雪梅》、《卖苗郎》等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我演的这些戏的唱腔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改革。演“樊戏”不仅使我在唱腔上学到了祥符调和陈派的优美唱腔,而且悟出‘艺无止境’的道理,在身段表演上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六、扎根安阳,豫剧“崔派”艺术走向成熟

西安解放时,20多岁的崔兰田风华正茂,经过多年磨砺,崔派艺术已经形成,并开始走向成熟。

1950年4月,崔兰田筹资成立剧团,用了自己和爱人周光灿名字中各一个字,取名为“兰光剧社”,许多名演员如曹子道、许树云、黄少林、魏进福等等纷纷加盟,阵容强大,为西安各豫剧团之翘楚。

高清张宝英演唱的豫剧名段(豫剧名旦崔兰田的成名路上)(11)

《打金枝》剧照

1951年5月,崔兰田率领剧团来到第二故乡郑州,演出20多天后,经平原省的省会新乡市来到古都安阳演出,受到安阳人民和党政军领导的热烈欢迎,执意要求剧团留在安阳。崔兰田感到盛情难却,答应了安阳政府的要求。

从此,崔兰田这朵清幽雅致的兰花,就在洹水边扎下根来,长期担任安阳豫剧团团长和安阳戏校校长。

高清张宝英演唱的豫剧名段(豫剧名旦崔兰田的成名路上)(12)

高清张宝英演唱的豫剧名段(豫剧名旦崔兰田的成名路上)(13)

高清张宝英演唱的豫剧名段(豫剧名旦崔兰田的成名路上)(14)

80年豫剧流派汇演名家会聚于郑州

1952年,崔兰田的胞妹崔兰玉、胞弟崔少奎、表妹辛玉兰也来到安阳,成为剧团的主力演员。

崔兰玉也出身于周海水科班,声音和崔兰田很相似,常能以假乱真。辛玉兰出生于1929年,11岁时到郑州学戏,出科后随崔兰田演出,后又分别与汤兰香、赵义庭、曹子道、常香玉等合作,在西安、兰州等地有很高的知名度。这时,著名的豫剧祥符调演员、净角兼演须生的渠永杰、著名旦角演员韩兰云等也来到崔兰田的麾下,剧团阵容整齐,兵强马壮,成为河南省众多豫剧团社中的佼佼者。

1956年和1959年,崔兰田两度参加河南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拿手好戏《秦香莲》、《三上轿》,新排了《陈三两爬堂》,别具一格的唱腔艺术,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1957年到1966年,崔兰田率领剧团走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从黑龙江的罗北城到海南岛的天涯海角,从黄浦江畔的大上海到青藏高原的藏族自治州,并4次进京演出,全国的20多个省、市、区都唱响了她那深沉浑厚的声音,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贺龙等都观看过她的演出,戏剧界的大师田汉、梅兰芳、夏衍、马连良等都给予她高度评价。这一时期,崔兰田达到了她人生和艺术的鼎盛,表演跨进出神入化的境界,崔派艺术得以空前发展。

崔兰田嗓音纯净,音域宽广,演唱讲究韵味,在朴实无华中显出细腻。她有着高超的演唱技巧,根据不同角色的不同特点,在唱腔中不仅有流畅自然、情真意切的意蕴,而且也有或甜美活泼,或低沉委婉,或缠绵悱恻的情感色彩。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崔兰田的唱腔以豫西调为主,同时又借鉴了祥符调的技巧,并吸收融汇了秦腔、曲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音调,形成了深沉浑厚、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感染力很强,在豫剧各流派中以唱工最具特色。

高清张宝英演唱的豫剧名段(豫剧名旦崔兰田的成名路上)(15)

崔兰田擅演悲剧,表演艺术集中体现在《三上轿》、《桃花庵》、《秦香莲》、《卖苗郎》这四部戏上,尤其是她悲腔寒韵和鼻腔共鸣的运用,达到完美合一、炉火纯青的地步,唱起来吐字清晰,嗓音宽亮,行腔委婉,韵味醇厚,形神毕出,或低徊婉转,空灵幽邃,凄厉酸楚,或激越高昂,悲怆浑厚,酣畅淋漓,无不如泣如诉,如怨如慕,深沉剀切,感人肺腑。可谓“一声唱到融情处,毛骨悚然六月寒”。

“文化大革命”中,崔兰田受到冲击和迫害,不得不离开舞台。十年动乱结束后,崔兰田恢复了安阳市豫剧一团团长和戏校校长职务,重返舞台,并相继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和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这时,她的弟子张宝英、郭惠兰等都已经成长为主力演员。郭惠兰嗓音宽亮,声腔与崔兰田十分酷似,她和张宝英联袂演出的《桃花庵》,被行家誉为是崔派艺术的样板。

张宝英不仅全面继承了崔兰田的演唱艺术,而且通过自己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推动了崔派艺术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演唱音域宽广,丰厚圆润,高音明亮悦耳,低音浑厚自然,在1994年的评比中,获得了中国豫剧“十大名旦”的第一名,被公认为是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的表演艺术家。著名戏剧家马少波曾赋诗分别赠送崔兰田和张宝英:

“花枪磨练恰卅年,戎马悲欢似眼前。遥想山川培育苦,玉英生色贺兰田。”

“声情激荡益纯青,七载励兵又北行。代有俊英知奋进,中原逐鹿夺秦城。”

2003年4月5日,一颗流星划过夜空,一代豫剧艺术大师崔兰田静静地闭上眼睛,与世长辞。

高清张宝英演唱的豫剧名段(豫剧名旦崔兰田的成名路上)(16)

崔兰田晚年照

崔兰田、曹子道主演《卖苗郎》摔碗一折录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