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在甲骨文中表示逃亡和失去的词义,当时假借"桑"来表达这个含义,金文中则强化了逃亡的含义。在文字的发展过程中,"丧"的词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将从不同时期文字"丧"字的字形变化,分析其表义的变化。

1、 甲骨文中的"丧"

在甲骨文中,"丧"主要是借用桑树的"桑"来表达其意思。"桑"在甲骨文中为树或树枝的造型,形似桑树(如图1-1)。甲骨文中的"丧"和"丧"是同一个字,闻一多先生提出,卜辞桑、丧一字,金文开始分化。在《山海经校注》中也记载着"桑者,丧也。"。

汉字字形的分化举例(从字形变化看不同文字时期)(1)

《甲骨文合集》中"丧"用法的例子有"贞我其丧众。"、"丁未卜,王贞般不隹丧羊。"等。这两例中的"丧"字应当解释为"逃亡、失去",而这里不一定指的就是人员的死亡。从奴隶制来看,甲骨文的字形勾勒出鲜明的阶级压迫。如'众'字呈现在日光下耕作的奴隶形象。这些奴隶从事农耕、征伐、戍卫之事,并且经常逃亡。所以卜辞中每每出现'丧众'、'丧众人'的记载。[1申小龙《汉民族古文字的文化历史解读》]

甲骨文中假借字占到百分之八十之多,本字与借字容易混乱表意系统产生矛盾,于是聪明的古人就添加一些简单的笔画用来区别字形。甲骨文中的"丧"除了上文提到的以桑树为原型来作的字形,还有另外一种添加了"口"的字形(如图1-2)。当时人们用桑树的"桑"来表示"丧",添加了"口"和不添加的都有"丧"的意思,笔者认为添加的"口"就是用于起区别作用的区别符号,区别符号主要是用来区别字形,或者区别一字多义,在使用过程中很可能用添加了"口"的"桑"来表示"丧"。

汉字字形的分化举例(从字形变化看不同文字时期)(2)

2、 金文中的"丧"

金文中的丧大致保留了甲骨文中的桑树形象,但在字形中添加了"亡"(如图2-1)。关于金文中添加了"亡"这个构件,《说文解字》:"亡,逃也。"说明了添加"亡"是强化"逃跑"意义。这时候丧的字形依然为桑树的形象,可看出丧的声符是桑,而丧与桑的读音完全一致,这里的"亡"应是丧的意符。金文中的"丧"字添加"亡"应是对"逃亡"意义的强化。

汉字字形的分化举例(从字形变化看不同文字时期)(3)

3、 战国文字中的"丧"

战国文字中的丧在金文丧的基础上添加了构件"死"(如图3-1),所以这个时候的丧有了更多的词义内涵,除了"逃亡"和"失去"的意思,还有"死亡"的意思。《仪礼正义》引郑目录云:"天子以下,死而相丧,衣服年月,亲疏隆杀之礼也。丧必有服,所以为至痛饰也。不忍言死而言丧。"其中这种不忍心说死而说丧的委婉说法,也从侧面证实了丧开始指代"死亡"的意思。郭店楚简《老子》丙8中"故吉事上左,丧事上右"丧也表示死亡。

汉字字形的分化举例(从字形变化看不同文字时期)(4)

4、 小篆中的"丧"

小篆中的丧将甲骨文中添加"口"的桑树形象与金文中的构件"亡"相结合,组成了上部分为"哭"下部分为"亡"的字形,表示为死去的人而哭。(如图4-1)。据《说文解字》:"丧,从哭从亡,亡亦声。"由此可看到丧字形的组成。

汉字字形的分化举例(从字形变化看不同文字时期)(5)

5、 隶书和楷书中的"丧"

隶书中的丧在小篆的基础上,将上部的构件和表意构件"亡"都进行了转化,字形的表意性减弱(如图5-1)。楷书中的丧也就是现在我们常用的简化字"丧"是将正楷字形"喪"的两个口简化为两个点。在现在,丧字的表义也固定为死亡、失败、丧失或与其他字组成词语表示丧葬相关的事物。

汉字字形的分化举例(从字形变化看不同文字时期)(6)

6、 结语

从"丧"的词义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字形变化的原因,正是由于表义的变化,字形也开始出现了变化,丧的本义是"逃亡"、"失去"在发展中引申出"死亡""与死亡相关的人或事"。相应地字形发生演变,从一开始的假借桑树的"桑"字来表义,再到添加区别符号"口",用以区别表示桑树的丧;金文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表意部件"亡",强化"逃亡"词义,战国文字在金文基础上添加表意部件"死",强化"死亡"词义;最后,小篆中的丧简化构件,慢慢演变成我们日常使用的正楷中的字形。明确"丧"的字形变化依据和词义的变化,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古籍中记载的内容。例如《尚书 · 汤誓》:"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孔安国《传》解释为,欲杀身以丧桀,以致我们现在最为常见的理解是太阳(夏桀)你什么时候灭亡,我情愿与你一起灭亡。灭亡即死亡。根据上古"丧"的用例来看,这里的“丧”当解释为"逃亡"义。所以"时日曷丧"的"丧"应为"逃亡"的意思。《尚书大传》:"桀云,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夏桀将自己比作上天,百姓比作太阳,"太阳在天上东出西落,跑不出天的牢笼,联想自己也逃离不开夏桀的统治而发出的感慨。"[2代夫《"时日曷丧"辨》]。"丧"字的字形演变正好是根据语言中词义的变化而变化。根据词义更好地理解汉字,同时汉字在不同时期构形的变化也可以反映语言中词义的使用状况。

本文作者为湖南大学研究生孙梓涵,编辑校对少愚,转载务必注明作者与来源,禁止剽窃!

参考文献

[1]申小龙.汉民族古文字的文化历史解读[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2):85.

[2]代夫."时日曷丧"辨[J].史学月刊.1981,(5):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