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化学系1947届校友,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的炼油和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石化总公司原副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侯芙生同志,因病于2018年10月31日17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侯芙生1923年11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43年,抱着“读书救国”的决心,他报考了从上海迁到福建建阳的国立暨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侯芙生说,在暨大,他变成了化学迷。“大学期间学了很多东西,特别是打好了有机化学的底子,后来搞炼油、石油化工非常有用。”

侯芙生历任石油工业部东北石油十厂总工程师,石油部生产技术司主任工程师、处长,燃料化学工业部石油化工科学院处长,石油部炼油化工生产司副总工程师、副司长,中国石化副总工程师、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芙生一生致力于炼油、石油化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研究实行油、化、纤一体化综合利用,改革了润滑油生产流程,攻关了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等重大科技项目,解决了高桥重油催化裂化、扬子加氢裂化和巴陵己内酰胺等一批装置的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参与多项重大咨询课题研究,积极为国家、地方和企业炼油、化工发展献计献策。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级科技图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专著4本。

石油化工女院士(炼油及石油化工专家侯芙生院士逝世)(1)

侯芙生

2006年,暨南大学百年校庆时,侯芙生作为著名校友接受采访。讲述了他与暨南的情缘。报道如下:

侯芙生:我在暨大变成“化学迷”

有人问他,“为什么那么多的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攻关拿不下,您一去就有大突破,优势在哪里?”

侯老谦虚地说:“很多复杂难题解决归根到底就是有机化学基本原理的运用。这是我当年在暨南大学最喜欢的一门功课。

打着摆子考上暨大

当年为了走上暨大的学堂,侯芙生可谓历经磨难。

1941年,侯芙生正在上海念高三。那年日军侵入上海,学校关闭。

“当时沦陷区也有大学,但我不愿意在日本人的统治下受教育,那样‘不可靠’,所以做了流亡学生。”侯芙生回忆说,刚开始坐着火车,后来日本人轰炸,连行李都丢了。一路从浙西步行到福建,晚上就投宿在老百姓家、祠堂和庙宇里,连吃饭的钱都没有。

1943年,抱着“读书救国”的决心,侯芙生报考了从上海迁到建阳的暨南大学化学系。但那年夏天,他却不幸患上了疟疾,又买不起药,过几天就大寒大热发作一次,身体十分虚弱。大学入学考试的时候,一路发着高烧,他还咬着牙坚持考试,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拿到了暨大的录取通知书。

在暨大所学现在都有用

说起当年暨大的学习生活,侯芙生念念不忘地还是陪伴着他一生的《有机化学》课。

“前三年在建阳学了不少东西,特别是《有机化学》的基础和底子,后来搞炼油、石油化工都非常有用,到现在也离不开。”侯老感慨地说,在建阳生活艰苦,被子是学校发的,衣服是同学帮忙置办的,鞋子自己做的,也没有教科书,但是我们学习废寝忘食、刻苦勤奋。虽然条件艰苦,但风气开放,不同意见可以兼收并蓄。

“就这样,我在暨大变成化学迷。”侯老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把化学学好,多学点知识,根本没想到以后会有这么大的发展。可以说,我的基础在暨大。没有暨大的学习,就没有后来取得的各种成绩。

文弱书生也闻窗外事

60年前,侯芙生还有一个颇有意味的外号——叫做“BOOK”。这是因为他总是埋头读书,不爱“热闹”。

尽管是一本“BOOK”,但侯芙生决非不问窗外事的文弱书生。暨大迁回上海后,侯芙生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中,我们都非常积极踊跃。”

侯老说,“我用功读书。但大事小事,还是分得很清楚。”

(新闻中心、化学与材料学院)

头条编辑:郭美婷

责编:杜明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