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历史英烈 保定英烈传四十八回(1)

王树梅(1906~1945)又名王永福、王孟训。徐水曲水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1924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在校期间接触进步师生和共产党员,受到革命思想熏陶,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徐水县最早的共产党员。1926年9月保定城发生“石家花园惨案”,国民党当局大肆搜捕共产党员,王树梅被迫回原籍任教,经常向教师和学生宣传共产党的创建和革命形势,推荐进步书刊,在教师和农民中发展党员,与进步教师、学生到大王店集市张贴、散发“反对苛捐杂税”、“打倒土豪劣绅”等标语传单,组织发动了反对顽固校长的斗争。

1928年,徐水第一个共产党基层组织——西黑山村特别支部建立,王树梅任支部书记。翌年8月,王树梅带领大王店、西黑山等村师生、群众参加杨村示威游行。10月,赴满城县任清(苑)满(城)徐(水)中心支部组织委员,参加完县(今顺平)五里岗暴动。1932年9月,回徐水继任特别支部书记。1941年,他以管账先生身份打入大王店维持会,搜集日伪情报、分化瓦解敌人。1944年秋,驻县城日军出城“扫荡”,住在大王店学校。王树梅得知后,趁夜只身前往安放定时炸弹,炸死日军3人,炸伤数人。王树梅的活动引起日军怀疑,1945年2月22日,日伪军闯入大王店维持会,将王树梅逮捕。面对敌人的酷刑审讯,他英勇不屈,痛斥日军罪行。日军将其刺伤后,装入麻袋沉入水井。王树梅壮烈牺牲。

刘化南(1907~1941)博野南杨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28年参加革命工作,组织本村农民协会,在博蠡县委领导下,先后参加了砸盐店、打盐巡、反“八厘公债”、砸国民党县党部等斗争。1930年8月12日参加了博蠡暴动。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到阜平受训,1938年12月,任中共徐水县路东委员会书记,在防陵、迪城一带发展党员,组建路东工人、农民、青年、妇女抗日救国会和武装委员会等。在连子口苇塘里主持举办两期党的理论培训班,培养和输送干部近百名。翌年,组织干部群众开展灭蝗保收和修堤抗涝、减租减息工作,消灭“一贯道”反动组织,震慑敌人,教育群众。

1940年,中共路东县委和路西县委合并,刘化南任县委书记。是年,西峪、陈庄等村遇灾荒,他同县、区干部动员富户向外借粮5000余公斤,规定党政干部节约粮食救济群众。崔家迪城崔潘贵和城内陈家是有名的富户,在其说服教育下,自动捐粮捐物,支持抗战。1941年秋,日军对解放区进行两个多月的“扫荡”,刘化南将县直机关和武装力量化整为零,开展游击战争,破坏交通、袭击据点,打击和牵制敌人。10月13日晨,约3000名日伪军对县委所在地进行“清剿”,刘化南指挥机关干部和部队由五义庄向白岭转移,行至陈庄、小西庄时,被敌军包围,几次突围未成,部队伤亡过重。刘化南腿部中弹,他咬紧牙关,强忍疼痛,掩护突围。战士要背他撤退,刘化南见情况紧急,命令道:“赶快突围,不要管我!”然后自杀殉国。

耿奎(1907~1943)阜平邓家庄村西门吉自然村人。1926年考入阜平县高小读书。高小语文教员李殿阁为中共地下党员,经常在学生中宣传进步思想,耿奎虽未入党,但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1928年当地遭受天灾,颗粒无收,在家操持家务的耿奎做通父亲的工作,当年免收地租,还把家里仅存的两担黑豆拿出来救济穷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吴王口区建“动委会”,耿奎积极响应。在一次有上层人物参加的座谈会上,耿奎第一个站出来表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拯救中华抗击日寇是我们份内之事。他当场捐献出24担小米、400块银元支持抗日。在他带动下,许多地主也纷纷出粮出钱。此后,他被吸收为“动委会”会员。耿奎的家乡西门吉村在阜平与灵丘县交界的深山峻岭中,八路军的部队、机关常在这里驻扎,耿奎不但在阜平境内为子弟兵安排食宿筹粮筹款,还利用他的身份和影响在灵丘县境内动员钱粮支持抗战。1939年遭受大水灾,大部分群众到秋季就没吃的了。吴王口区“动委会”按照县里通知,到敌战区曲阳县买粮赈民,耿奎冒着生命危险躲过汉奸的跟踪,往返数次向阜平运粮,救济灾民。1940年,耿奎被选为县议会议员,同年8月24日参加了首届县议会会议,并被选举为晋察冀边区参议会候补参议员。他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主动给佃农减租减息。八路军医疗队(即白求恩医院)第四医疗所驻在西门吉村,耿奎把自家的房子腾出来让伤病员住,还经常利用关系到灵丘县帮助医疗队购买药品和生活用品,为医疗队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

1942年耿奎被选举为晋察冀边区参议会参议员,参加了边区第一届参议会。1943年日军秋季大“扫荡”中,由于汉奸告密,敌人突然于9月23日包围了西门吉这个只有三户人家的小村庄,当时八路军医疗队第四医疗所正驻在这里。耿奎在八路军负责人的指挥下从容地带领群众坚壁清野,帮助医疗所人员安全转移。直到伤病员和村民们全部撤走,他才出村。这时敌人已占领西门吉村前的山头,“清乡队”高喊着:“活捉耿奎,活捉耿奎!”耿奎情知难以脱身,便高呼:“汉奸卖国贼没有好下场!”随后被汉奸杀害。1943年秋季阜平县反“扫荡”纪念碑上刻上了他的英名。

李惠民(1907~1943)阜平北坡跟村人。1936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任易家庄编乡乡长。他改变过去损害穷人杂款摊派的作法,减轻了人民负担,编乡百姓赠他一块“望重乡间”的牌匾。1938年春调城南庄区任区粮食部、区农工会负责人,后任城南庄区区长。1939年春调到县财政科,不久又调到县粮食部门,随后调任县农民合作社副主任。1943年秋季反“扫荡”中,李惠民下乡到城南庄区组织群众坚壁供销社的财产,保障反“扫荡”期间对人民群众的油、盐、布、药用品的供应。9月17日在行唐与阜平两县交界处,与日伪军遭遇,为了掩护其他同志,李惠民高喊:“我来掩护,你们快撤!”别人撤退后,李惠民陷入敌手,被敌人砍去一只胳膊、一条腿,最后头颅也被砍下,壮烈殉国。

宋鹤梅(1908~1930)博野小庄头村人。192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8月任本村党支部书记。1928年4月任县农民协会主任。在博蠡临时县委、博蠡县委领导下,先后发动、组织农民开展反豪绅村长、砸盐店、打盐巡、反验契、反决租、反“八厘公债”(年息八厘)、砸国民党县党部等斗争。

1930年8月,中共保属特委批准了博蠡中心县委提出的武装起义的意见,欲以枪杆子推翻旧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组织工农红军第十九路军,创建革命根据地。8月12日,担任副大队长的宋鹤梅带领小庄头、东墟等十多村的百余名党员赶到大庄头起义点,冲进大地主马小辫家打死其儿子。暴动失败后,为躲过反动政府和军阀的追捕侦缉,组织上把宋鹤梅调往深县工作。他到深县后联合深、饶(阳)两县党组织,领导广大群众,继续对反动政府进行斗争。不久,在饶阳县宋各庄被深县警察包围,他凭着两支手枪,抵抗数小时,最后弹尽,负伤被捕。12月,解往北平(今北京)军法处,经过多次严刑审讯,始终未吐露党的任何机密。于是判处宋鹤梅肢解之刑。宋鹤梅赴刑场时神色自若,边对沿街群众演讲,边唱国际歌,并高呼“人民一定要解放”等口号,群众无不悲痛落泪,不少人不顾警察的鞭打,买来彩绸给宋鹤梅披绕周身,以示敬意。

刘连元(1908~1933)完县(今顺平)北下邑村人。出生在富裕家庭,幼年刻苦学习,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保定育德中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受学校党组织派遣回原籍与韩永禄、李永茂一起发展党组织。以教书做掩护,秘密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多次组织学生和农民举行抗捐抗税的示威游行,张贴“打倒土豪劣绅”、“废除苛捐杂税”的标语,还亲自进行宣传、讲演,鼓舞山区群众对敌斗争。1930年8月,根据顺直省委指示举行五里岗农民暴动,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二军,任副军长兼第三大队长、暴动委员会宣传委员。8月17日,红军分4路攻打县城,他率领一路攻打西城。暴动失败后,遭到国民党保安队悬赏通缉。

1933年5月,在保定南关参加秘密会议,准备组建红二十三军,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受尽敌人各种酷刑,坚贞不屈,审讯中把敌人质问得张口结舌。敌人恼羞成怒,把他和马永岭、张贵桐、赵宗敏押到刑场处死,走到监狱门口,他与其他3人互相使眼色,用手铐向敌人砸去,将一个敌人打死在地上,其他敌人慌忙后退,举枪向他们射击,他当场壮烈牺牲。1983年,他的遗骨由保定移葬至完县烈士陵园。

井国彦(1908~1934)又名井东友。曲阳七里庄村人。出身贫苦,幼年喜读诗文,擅长书画。1923年至1924年在曲阳高等小学读书期间,同张厚之等利用假期和星期天参加保定、天津大中学生领导的“农民协会”宣传活动,启发贫苦农民组织起来。1925年考入冀州第六师范,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寒假,井国彦因患半身瘫痪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病情好转后,便背着粪筐走街串巷,演讲拯国救民的道理,传播革命思想,在知识分子及农民中发展党团员。1931年夏,派刘雪申去阜平县找到红军,后同曲阳县中共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7月3日晚,召集张厚之、张晓东、张鉴清、刘元文、刘雪申等党员成立了村党支部。1932年任中共东南乡区委书记。1933年,组织党员、群众打跑盐巡,为村民争得吃小盐的权力。1934年4月15日,井国彦和张晓东、王延春等10名中共党员、共青团员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关押在保定行营第四监狱。8月7日,井国彦和狱中政治犯进行绝食斗争,敌人用器械撬开“政治犯”的嘴,强行灌注牛奶。井国彦坚持绝食,将牛奶喷出,敌人用皮管从鼻孔硬灌。因奶汁流入气管,井国彦被呛而牺牲。

张彭年(1908~1938)原名张鹏年,字微星,号寿臣,笔名笨牛。定兴南社(今固城)村人。1923年考入保定直隶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声援“五卅”运动的活动和驱逐反动校长秦万瑞的学生运动,走向社会进行爱国反帝宣传,秘密散发革命传单,传阅《共产党宣言》和进步书刊,在群众中扩大党的影响。

1932年,张彭年到蠡县高小、蠡县乡村师范任教,并组织参加博(野)蠡(县)农民暴动。失败后,去北平(今北京)隐蔽。次年回固城老家组织棉花生产合作社。1933年6月参加抗日同盟军,任战地记者,随军转战绥远、热河等地。抗日同盟军失败后,返回故里,先后到北平、天津等地寻找党组织。1936年终于在天津接上了党的关系,并在天津市委机关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彭年随流亡学生南下到磁县彭城镇,与太南地委秘书长贾振风晤面并接上关系。经贾振风介绍,到张锡珩领导的游击队做政治工作,后编到河北民军,在河北民军军政干部学校任政治教员。1938年初,党组织为争取孙殿英领导的“冀察游击队”,派张彭年任第四大队政训室主任。同年3月在山西沁水县被该部反动分子暗杀。

赵建庵(1908~1941)原名赵守乾。曲阳县城东大街人。童年家境贫寒,1925年考入保定大中职业学校,因参加反对反动校长的学潮,后转交通中学、烈士田中学学习。1926年回乡,任高门镇小学教员、校长。1928年同牛树才等一起创办“城厢临时平民学校”,任董事。1937年10月,被八路军派到唐县开展抗日活动,组织成立战地武装动员会,任唐县一区(大洋区)区长。1938年5月任定北县县佐。1939年指挥京汉铁路望都至新乐段120余里交通破袭战,被誉为“敌工大王”。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起任晋察冀三专署机关秘书室敌工秘书、秘书主任、敌工科科长等职,后到龙华、蔚县、定兴敌占区开展抗日工作。

1941年初,赵建庵率工作团20余人,在定兴县敌占区张家庄、南大牛、南旺、西幸等村发动群众抗日。2月中旬的一天,与工作团在北幸村召开抗日群众大会,会后,被日伪步、骑兵200余人包围在屋内。赵建庵与工作团顽强抵抗,直至弹尽。敌人在房顶及四周堆起柴草,洒上汽油,放火烧着房屋。赵建庵与3名战友壮烈牺牲。赵建庵牺牲后,三专区党政军各界百余人在松山村为其召开追悼大会,专员陈一凡致悼词,将其灵柩安葬在松山村半山坡上,后移葬曲阳县城。

刘吉年(1908~1942)别名刘迪刚、王焕章、贾炼。安国南章村人。家中较富裕,1919年考入安国县石佛高小,1922年考入保定烈士田中学。1925年转保定同仁中学,1928年毕业回家务农,结识了中共党员徐云甫,他们常在一起谈古论今,探讨民族兴亡、民众解放等问题。1930年,刘吉年担任本村小学教师,同年参加县政府教育科举办的师资培训班,受中共地下党员王晓楼影响,接受了马列主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庞各庄学校以教书为掩护,进行党的秘密活动。1934年回本村任教,为便于活动与本村党员合伙开办一木货厂,常以买树木为由走街串村,传递情报,动员进步青年投身革命。

1937年冬,刘吉年组建起南章村抗日动员会,配合全县抗日形势组织印发传单,集会游行。在讲演会上,他怒斥日军侵略罪行和国民党不抵抗政策,发出“宁作断头鬼,不当亡国奴”的誓言,使本村群众抗日情绪异常高涨。他抓住时机,秘密发展党员,动员20余名抗日积极分子参加了区、县抗日组织。是年,调县抗日总动员会工作。1938年夏,任中共安国县委组织部部长。同年12月,日军侵占安国,环境异常残酷,为坚定干部群众抗日信心,刘吉年四处奔走,分析形势,统一思想,鼓舞士气,使党组织在恶劣环境下不断壮大。刘吉年家中有5口人参军或参加抗日工作,被誉为“革命家庭”。当时,一些十六七岁的男女青年从学校、农村出来参加革命,刘吉年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一次远离家乡的女青年刘守璞发烧昏迷,刘吉年煎汤喂药,直至病愈。青年们亲切地称他为“刘妈妈”。1939年冬,刘吉年奉调延安学习,结束后被分配在华北局社会部(政工部),在北平(今北京)做地下工作。1941年秋,执行任务时,在易县境内与日伪军遭遇,壮烈牺牲。

臧本忠(1908~1942)唐县寺城涧村人。1934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1935年考入天津河北高等工业学校化工系,毕业后还乡。1937年冬,参加唐县抗日民主政府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唐县军用代办所科员。他亲自设计并印制了唐县临时邮政一分和五分两枚邮票,至今为集邮爱好者收藏。1940年臧本忠调晋察冀军区工业部从事军工科技工作,和军工部长刘××(日本留学生)带领一批八路军战士在唐县牛眼沟村研制炸药成功,日产达40吨,经使用,其威力不低于日制炸药。制造的地雷、手榴弹在抗日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1942年秋,臧本忠因试验炸药中毒。在日本侵略军“扫荡”中,经军区白求恩学校柯棣华大夫安排在青虚山大崖沟治疗,因病情恶化,抢救无效逝世。

高国贤(1908~1943)高阳东留果庄村人。自幼失去父母。1927年考入安新县同口中学,经地下党组织培养,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出色完成党组织交办的任务,后任党支部书记。1931年毕业回乡,聘请县城东街女青年房宗基为教员,利用自家房舍,开办女子学校,既教文化,又传播革命道理。高国贤还广泛联系贫雇农,启发其阶级觉悟。次年,创建东留果庄中共党支部,任支部书记。

1931年8月,高蠡农民暴动失败后,县委被破坏,高国贤与中共安新县委取得联系,领导本区党员坚持斗争,任高东区委书记。1933年组织石家庄、东留果庄等村的穷苦农民,抢收地主的庄稼;发动长短雇工以怠工、罢工等形式,进行反剥削、要求增加工资的斗争。翌年组建“长工会”,暗中掌握地主护院枪支,为革命准备武装。1937年10月,携枪与孟庆山、刘亦瑜等同赴蠡县,与吕正操取得联系,遂参加人民自卫军,任连长,参加攻克高阳城战斗。次年人民自卫军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任第二十八大队一营营长。奉命在白沟河收编江东升部,同年随军攻克河间县城。他作战英勇无畏,与战士同甘共苦,军纪严明,深受群众称赞。1939年任冀中九分区民运科长。次年任九分区武委会主任,领导各县抗日武装,开展平原游击战争。1942年5月反“扫荡”作战中,奉命从分区部队和各县大队中挑选富有作战经验的干部50多名,组成武工队,任队长,率武工队深入高阳、蠡县、安新、任丘、肃宁等地,除奸反特,巩固抗日政权,伺机歼灭敌军。

1942年9月14日,武工队在高阳留果庄村外青纱帐中宿营,被汉奸侦悉,险遭日军包围。数日后,告密汉奸即被处决。1943年,安新县宪兵队8名日军、一个班伪军到南马村抢劫。高国贤闻讯后率武工队奔袭,活捉日军7名、伪军6名。同年6月,调任高阳县抗日游击大队政委。19日赴任途中,夜宿安新县老河头村,遭伪军包围,面对突然变故,镇定自若,连毙敌军两名,伪军不敢贸然进攻,而在屋外喊话劝降,他以枪弹回答敌人。双方对峙到下午3时左右,他在突围时不幸中弹牺牲。

王三能(1908~1981)原名王双振。河北枣强人。因家境贫寒,8岁时就在家拾柴割草,13岁时被父亲送到本村铁匠王老四家学打铁。后跟随王老四到博野县北杨村。三年后到保定北大街双胜号铁铺找到大哥王双金、二哥王双印,学习打刀技术。18岁时到张宏涿的铁铺做工,两年后又到保定南大街金和成铁铺当工人,学成一手精湛娴熟的打菜刀技术。1938年,他靠省吃俭用积攒下的一些钱,在保定东升街开了铁铺,取字号“双得利”,并招揽了一批制刀能手,成为一个正规的制刀铁铺,生意逐渐兴隆。王三能制作的菜刀博采各家之长,风格独特,具有刀口锋利、淬火均匀、钢直挺拔、坚固耐用等特点,实用且美观大方。

1954年,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带头参加“胜利铁业供销合作社”,任社主任。其打制的菜刀正式命名为“王三能菜刀”,成为生产社的名牌产品。他一心扑在集体上,热心工作,严格产品质量,热心向下一代传授技术。1956年3月,生产社改为“保定机铁社”,1958年又改为“保定五金制造厂”,1960年更名为“保定机械修造厂”,1961年又分家,“王三能”菜刀由保定刀剪勺合作社制造。1963年,在天津市召开的全省菜刀质量评比会上,“王三能”菜刀名列第一。1964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菜刀质量评比会上又名列全国第一。“王三能”菜刀畅销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宁夏、东北、北京、陕西、湖北、湖南、山东等地,享有盛誉。王三能曾当选为河北省第四届人大代表,并出席全国群英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