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崇信不足夸,四时山水皆诗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平凉市崆峒诗词学会会员梁志红,一语道出了家乡崇信的美丽和魅力。
西刘绿源美。闫和平 摄
时下,行走在崇信县的田野大地,每村都有“一庄原乡人家、一簇绿树掩映、一畦果菜花园、一片锦绣田园”,仿佛走进一座“乡村大公园、古树大观园、生态大家园、锦绣大田园、美丽大花园。”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2021年,崇信县被列为省级乡村建设行动示范县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填平补齐、完善功能、打造提升”的工作思路和“规划引领长远、建设打牢基础、产业促农增收、整治优化环境、治理创就文明、机制保障落实”的工作路径,集全县之力打造了一批富有陇东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以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的盈枝硕果,书写出了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因村制宜,打造特色美丽乡村
灰瓦土墙、青石小路、古树名木……穿梭于槐荫故里锦屏镇赵湾村,一股古朴静美之风扑面而来,处处透着人文底蕴,彰显着农耕韵味。
槐荫赵湾 薛婷婷摄
近年来,赵湾村坚持以乡村振兴为统揽,以建设“美丽赵湾、槐荫赵湾、魅力赵湾”为目标,依托千年古槐群、百年老泉、知青民俗大院等特色资源,挖掘文化底蕴,突出古色古香,打造了集“田园风光、休闲度假、亲水游乐、农事体验、根雕艺术”于一体的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子,让昔日的“石头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点。
农耕文化广场、儿童游乐园、玻璃栈道、高空自行车、果蔬采摘园、主题烧烤园……黄寨镇黄寨村采取“资源盘活” “社会资本注入”的方式,充分挖掘自身优势资源,以打造“田园旅游 生态种养 民俗小吃”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集群为目标,不仅把村庄变成了景区,让群众生活在画中,还吸引农户吃上了“旅游饭”,挣上了“旅游钱”。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1万元,每户分红达到286.84元。
……
崇信县坚持高标定位、规划引领,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对全县79个行政村进行了分类定位,整合编制村庄规划69个,集中打造了以农民创业孵化为支撑的木林村,以传统村落保护为主景的赵湾村,以果菜产业开发为主导的东庄村、木家坡村,以农旅融合为主题的黄寨村、黄花塬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建设示范典型。2021年,全县高质量建成24个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今年全力打造省级示范村10个、市级示范村12个、县级示范村10个,全县示范村占比达70%以上。
“做梦都想不到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住在这么美丽的村庄里,过上这么好的生活。”80岁的黄寨村村民吴思勤老人,说出了大多数崇信群众的心声。
全链开发,加快发展乡村产业
走进甘庄标准化现代窑洞生态养牛示范区,一孔孔沿崖而建的窑洞,古朴又干净,一头头毛色发亮的平凉红牛悠闲地吃着饲草,一幅极具陇东风情的田园美景呈现在眼前。
窑洞曾是村民最古老的居住形式,随着乡村建设行动的推进,群众从过去居住的窑洞搬入了新房,出现了大量废弃窑洞。黄寨镇充分发挥养牛有传统的群众优势、养牛有补贴的政策优势、窑洞背风向阳的天然优势、窑洞改牛舍成本低的经济优势“四大优势”,实现了一升一降(提升了养牛效益,降低了养牛成本)、一增一减(增加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农业资源闲置)、一少一多(牛的疾病少了,产犊成活率高了)、一去一留(去除残垣断壁,保留乡愁记忆)。目前累计建成大麦沟、甘庄、茜洼3个窑洞养牛示范带,改造提升9个窑洞养牛示范点、4个养殖小区。
这只是崇信县加快发展乡村产业的缩影。
8月10日,崇信县黄寨镇万寿菊收购点,花农正在晾晒鲜花。 关惠文摄
崇信县把产业作为助农增收、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紧扣“产业转型、结构升级、要素聚集、链条锻造”四个关键,研究制定了《崇信县农业特色产业培育扶持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县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的总要求,大力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全县累计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349个,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牛饲养量8.3万头,生猪饲养量7.8万头,果园面积10.2万亩(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1.2万亩),种植蔬菜6.9万亩。
同时,大力推行“村集体股份经济组织 合作社 农户”发展模式,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2022年上半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52万元。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带动1646户农户参与平凉红牛、优质苹果、设施蔬菜、生猪4条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分享产业增值收益2868万元。
宜居宜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崇信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走进木家坡村,首先打动人心的是其精致别致雅致的田园美景,其次是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
柏树镇木家坡村辖4社143户578人,属于特色保护类村庄。近年来,该村坚持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内外兼修、夯基固本,先后被评为全省美丽庭院示范村和省列乡村建设示范村。
黄寨镇黄寨村(资料图片)。
“我们坚持常态化开展‘九项整治清零’行动,实现了村庄各类乱象的动态清零。”村党支部书记路喜秀说,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村里实现了群众新居搬入率、危旧房屋拆除率、产业发展覆盖率、垃圾分类处置率、卫生改厕率、清洁能源推广率、闲置土地盘活率“七个百分之百”目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得到了持续提升。
东庄现代农业示范园(资料图片)。
过渡期内,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怎么巩固提高来之不易的成绩?崇信县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突破口,全面推行村社组织、村社干部和农户包乱占耕地监管、面源污染治理、公益设施管护,包房前屋后生态绿化、环境卫生、三堆清理的“双三包”责任制,深入开展“三慎三不三禁三无”专项整治(慎挖山、慎砍树、慎打井,不占河、不占沟、不私搭乱建,禁偷排、禁盗采、禁放牧,耕地无撂荒、土地无裸露、农业设施无废弃闲置)和“九项整治清零”行动(拆违治乱、问题户厕、撂荒地、盗采砂石、沿河排污口、供水安全问题、自备水源井、占河占沟乱象、裸露土地)。累计拆除危残建筑1056户,复垦撂荒地2419亩,治理裸露土地894亩,关闭自备水源井31处,建成生态景观廊道101公里,集中打造了崇大路、泾土路、关木路、崇白路四条风貌提升示范带。
通过下决心、实打实、不含水分的整治和清零,木家坡村等一批富裕村、生态村、文明村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党建引领,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近年来,崇信县始终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聚焦建设富裕文明幸福美丽现代化崇信目标任务,深化拓展“抓工作首先抓党建、抓党建关键抓班子,抓落实首先抓干部、抓干部关键抓作风”的总抓法,聚焦夯实“有效治理”这一乡村振兴基础,坚持把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作为乡村建设的关键举措,着力在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上深度融合,大力推行“四三二”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被中央农办向全国推广。
9月17日,崇信县柏树镇党洼村的孩子从村规民约宣传牌前经过。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志强 摄
柏树镇党洼村地处崆峒、泾川、崇信三县交界地带,群众思想开放、敢为人先、创新意识强,但因多种文化交汇博弈,群众在一些事务中难以达成共识,加之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长期发酵,基层治理面临着考验。通过党建引领,“五治融合”,如今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乃至产业发展前景均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和优化。
在村党支部书记谢宁宁看来,“五智融合”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我们在治理中,充分凸显党建引领作用,对村‘两委’成员设岗定责,实现了精准管理,有效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干群关系越来越好。”她说。
在全力推动“五治融合”的同时,深入推行网格、责任、监管、巡查“四个覆盖”,着力对农村生态、生产、生活“三大领域”的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动态清零,不断健全“村社组织和村社干部三包”和农户履行“门前三包”责任机制,进一步强基固本,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赤城移民社区新貌。闫和平 摄
与此同时,通过扎实开展乡村振兴“十创十评”活动,全县评出“十好村”14个、“十美户”403户。坚持常态化开展进村入户宣理论、农家小院讲故事、田间地头普科技、乡村舞台唱梦想、民事直说解民忧、移风易俗树新风等“文明实践 ”品牌活动,当前崇德向善在汭鞫大地蔚然成风。
使命在肩守初心,征程万里风正劲。
立足新时代,崇信县委、县政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整体部署,积极融入全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以实施“四强”行动为抓手,大力实施工业强县、项目带动、城乡融合、扩大内需“四大战略”,积极实施乡村建设、实体培育、产业体系构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暨城市更新“四大行动”,壮大提升清洁能源、特色文旅、生态养殖、优质果菜等“四大产业”,深入推进全产业链培育、基础设施突破、生态系统治理、民生福祉增进、改革创新赋能、治理效能提升“六大工程”,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幸福美丽现代化崇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平凉日报 李芳芳
制作:中共平凉市委网信办
审核:雷勇 张涛 卢姗
编辑:朱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