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忙年”欢度祥和春节,老南京常言“过年不到夫子庙等于没过年”。来到夫子庙,欣赏彩灯少不了。长期以来,夫子庙春节灯市场与众不同,每年这里灯市场上,总会见到有卖竹嗡的摊点,早年那是“一半对一半”,竹嗡市场与灯市场是“ 栾生兄弟”。即使昔日竹嗡如今巳被现代塑料嗡取代,一年四季都有卖,成本也减低了,但一到过年,在夫子庙纸花灯市场上,赏灯者仍能见到多家传统的竹嗡摊位在经营。夫子庙春节竹嗡,巳成为南京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花灯市场上出售竹嗡成为夫子庙的一道风景特色。

门西灯匠为何改做“竹嗡”

古代的金陵主会场在老门西一带,春节期间,这里夜晚亮起各式彩灯,全城人可观赏到这里的冲天灯光。就连中华门、水西门外的郊区人也被灯光吸引,腿脚好的年轻人,纷纷进城赏灯观景。

老门西至今的“登隆巷”,曾是古代“灯笼巷” 的遗址。那么,门西的灯市,灯会又是怎么迁移到门东夫子庙一带的呢?小时就听老人传说一一明朝初年朱元璋登基后,重视发展过年灯节,有一年他陪皇后马娘娘观赏花灯,也算微服出访。当他穿上便服陪同马娘娘来到门西街头,忽见一家门前挂的花灯很有特色创意一一灯上有个怀抱西瓜的大脚女人景观,欣赏时并没完全在意。但回宫后,马娘娘越想越恼,这大脚女人还是惹怒了马娘娘,朱元璋也十分恼火。因为马娘娘也是大脚。少年时,马娘娘常偷东家食物等物品给当时乞丐的朱元璋充饥卖钱,一次被发现被打。他俩也算有患难之交,有过救命之恩,于是朱元璋下令将挂灯者斩首,还将准备抓到制做“大脚灯”的灯匠。

军师刘伯温不忍,巧施妙计,方使那家挂“大脚灯”人家及门西灯匠幸免于难。此后,朱元璋下令不许门西人再做灯。消息传出,灯匠们骇得被迫纷纷逃离门西,迁移到了门东。留下实在无条件搬迁的门西灯匠,他们虽然没做过“大脚灯”,但也不敢再做过年的彩灯。为了“糊嘴”生存,改做陀螺、“猴子爬旗杆”、“滚动地老鼠”等各种小玩具小生意,过年时拿到夫子庙花灯市场上出售。聪明人根据陀螺旋转的原理,改用竹筒做成“地陀螺”,放在地上旋转时能发出“嗡一一”的响声,被称为“地嗡”。

竹嗡匠由“地嗡”发展到“抖嗡”

地嗡,仅仅象陀螺在地上旋转而巳,玩法显得单调。于是后来门西人经过出新发展的创意,联想发明做出了“竹嗡”,通过绳杆抖动旋转,不仅发出“嗡一一”响声,还能玩出各种各样“花头精”,并且越做越好越做越精,从此成为过年玩耍的新项目。经营竹嗡的生意人,他们先辈经营过花灯市场,自竹嗡市场“出世”后,过年时总会“借用”花灯市场经营,因此长期以来,与花灯市场成为“栾生兄弟”。

明朝时门西灯匠改做的“竹嗡”,有地嗡,多“门”的响嗡、双头嗡等,品种繁多。我少年时年年买地嗡玩,如今过年巳看不到了。

“嗡”,是象声词,南京人将其当“名词”,指的就是“空竹”。嗡,因抖动时发出“嗡——”的响声,长期以来,南京人早巳习惯成自然,称其为“嗡”了,成了特殊的名词。

南京人玩嗡历史悠久,过去的嗡全用竹、木、麻丝、木胶做成,有双头嗡、单头嗡、双层嗡、巨嗡等不同品种。如今嗡基本用塑料材料,通过塑压机上模具,一次性就可成批压制生产出来。竹、木、麻丝材料做的嗡工序复杂,制做越来越少,也只有在过年时,做为南京特有的文化遗产,夫子庙花灯市场才保留少量摊位经营。

最早灯会始于两千年前

传说元宵观灯始于汉代,皇帝提倡佛法,下旨元宵节用大型灯火祭神敬佛,这是元宵观灯之始。那时佛教正月十五日僧人点灯,这天夜晚在寺庙里点灯敬佛,后来这种佛教礼仪逐渐转成民间节日 ,转为灯俗活动。随着历史发展延长“灯节期”。汉代灯节期一天,唐代三天,宋代延长达五天。

元宵节闹花灯,最早始于六朝,盛于明初。六朝时,南京巳是帝王之都,相传南京过年举办灯会,宫中夜晚挂彩灯欢度。古时,在没有电灯条件下,即使在南门(中华门)外,仍可见到城内通明的彩灯光。

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定都以后,曾下旨过年闹花灯,以示与民同乐。自此数百年相传相沿。

至今不衰的过年灯会,沿续如今。现在不仅有现代工艺制作的大型主题彩灯,也保留民间艺人的传统中小型纸扎花灯。一到元宵月夜,秦淮河两岸彩灯如海人如潮,成为全国之冠。

明初年,朱元璋为表示大明一统天下的太平盛世,将元宵灯节增到十夜。从正月初八开始,到十八落灯,成为我国灯节的鼎盛时期。那时南京人几乎“家家走桥,人人看灯”。

南京的笪桥,曾是清代金陵民间灯彩荟萃之地。据清人甘熙所著的《白下琐言》曰:笪桥灯市由来久远,正月份鱼龙杂沓,有银花火树之观。传说康熙帝南巡时,元宵之夜曾微服来金陵赏过灯。曹雪芹写贾元春赏灯,实则暗喻康熙南巡赏灯之盛况,也是当时金陵彩灯的壮观写照。

老门东曾是灯匠集中地

五、六十年前,南京正月闹花灯,所供应的彩灯一直由城南门东人制做。我曾住门东,那时家门口的边营、中营、三条营、张家衙、转龙巷、五板桥、剪子巷、陶家巷等古老街巷里,众多居民家庭就是一个个小型扎灯“作坊”。老门东成为南京花灯的主要生产地。

每到过年时,赶往夫子庙去卖灯的匠人,不停地从门东各街巷汇集到夫子庙,门东人在家门口就可观灯。只见花灯匠挑着竹篮担子,担筐里装着手提的小兔灯、哈蚂灯;两个灯匠抬着用长竹杆串起来的能拖滚的大兔子灯;两灯匠抬着用竹杆吊挂着的一串串的荷花灯;或者一灯匠两手各持一连“串”的飞机灯,或狮子灯,等等。

夫子庙灯市场及灯会场,多少年来,主要靠城南花灯匠支撑。他们勤劳致富,每逢立冬到腊月期间,业余的或专业的灯匠就忙活起来。住在中营的我家姑妈一家人兼职扎灯,头年立冬后,全家人利用业余时间扎灯,先劈竹篾,扎成灯骨架,做成花灯半成品。进入腊月后,全家人每晚紧锣密鼓地糊灯纸。过年期间,拿到夫子庙卖灯。卖了灯就有了“活络钱”,平时她家舍得给娃儿零用钱花,家中有7灯中短波电子管收音机,缝纫机、永久牌自行车。那时一般人家没有的这些家用品的,她家中有,左邻右舍十分羡慕。

自做彩灯“哄骗”王帝的故事

早年民间流传着“灯节”的故事一一说远古的天上,有只神鹅被猎人射伤,惹怒玉皇大帝,下旨正月十五派天兵去人间放火。有位善良仙女,冒险下凡报信。人们想出对策:家家做彩灯,晚上在门前挂灯,还放火花、火炮,哄骗玉帝。从此就形成了“灯节”的习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正月“灯节”的繁华热闹景观。

春节娃儿们有了压岁钱,会买盏纸灯玩。记得兔子灯玩得最欢快,价格也便宜。也有人家自做灯,说男娃自动手做灯,参与了“哄骗玉帝”,今后该男娃就会成为有主见男子汉,胆量大会有出息。

自做兔子灯“骨架”,有用铁丝的,当然用竹篾扎灯更专业,“扎绳”用的是纸绳一一用糨糊将长条纸一端粘在需扎的蔑子处,边捻边绕上多圈,最后用糨糊将纸条另一端粘好,糨糊干了会收缩,很牢靠的。我扎灯手艺不如专业灯匠,但比一般人做得细心,这是因我常到糊灯人家玩,“没吃过猪肉看过猪”,照葫芦画瓢学来的操做的。

为什么那时人喜欢自做兔子灯呢?比较之下,各种动物灯中,数兔子灯制作比较简单,动手做时减少麻烦。兔子可爱温顺,天上月亮里藏着可爱的“玉兔”。到了正月十五晚,自做的花灯虽五花八门,却能热热闹闹过把瘾。

先用竹篾做兔子灯架,两个圆圈形就是“兔子头”,两个椭圆形就是“兔子身”。兔耳、兔尾可根据想象制做,最后合成。再在“灯肚”下方“扎”细铁丝,用于插蜡烛“位置”。随后在“骨架”上糊白纸,兔脸上可用彩笔画眼睛或用彩纸剪成眼睛粘上,再把彩色纸剪成兔胡须、兔毛,糊在兔子嘴上及身子外侧。

可做成两种兔子灯,一种是绳子“吊”的小兔灯,一根细竹竿吊着,可提在手中玩。还有一种是在较大兔子灯身下安四个小木轮,用绳子牵着在地上拖行。

那时的“灯节”晚上,城南街头,有人家把炉子放在大门口空烧,这样岂不是把煤或把柴禾白白烧掉吗?正月十五嘛,点燃炉子等同点亮了“灯”,顺便烤火,观街头灯景很惬意,这是古人传下的规矩。可见,正月十五闹“灯节”,早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

朱元璋派使者出国(大脚灯惹恼朱元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