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1)

女儿想让妈妈快乐,妈妈想让女儿快乐,母女两个人都想要成就彼此。

——遇言姐

贾玲自编自导的第一部电影,出乎意料地获得了好评连连。

对于这部在表达上有明显缺陷的小品式电影,一向苛刻的豆瓣硬是拔高打出了8.5的高分。

就像影评人说的,镜头语言没有新意,故事情节没有新意,搞笑段子没有新意,但唯独真情最打动人。

你能感受得到那种透过银幕的温暖,像一只轻柔的小手,抚过观众们的心头。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2)

这是一部写给母亲的“抒情信”

一起看电影的闺蜜说,贾玲拍片子的时候一定很难过吧,包袱抖到最后都是泪。

把伤疤一次又一次地揭开很残忍,但只有这样做才能淡化伤心,才能获得内心的和解与释然。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3)

遇言姐是个笑点高,哭点低的人。

《你好,李焕英》中密集的段子没能逗乐我。贾玲一句:“表姐,咱俩多少年没见了”,一秒钟让我眼眶泛酸。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4)

这一句疑问,不仅是女儿对过世母亲的缅怀,也是女儿对母亲这个身份背后的,本我少女李焕英的一声温柔呼唤。

就像贾玲在采访中说的: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李焕英不仅仅是谁的母亲,谁的妻子,她首先是她自己。

也因此,与电影的英文名《Hi,mom》相比,我更喜欢李焕英这个直呼的大名。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5)

《你好,李焕英》最大的优点是真情实感,它是对母亲的抒情。

年少家贫、车祸丧母、坎坷奔波、辛苦成名、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是发生在贾玲身上的真实故事。

即便表演有点儿浮夸,即便叙事有点儿老套,即便包袱有点儿闹腾,观众仍然能感受到创作者温柔的凝视、锥心的抱憾、真切的追忆。

脉脉哀思宛若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贾玲父亲本人出演自己,枯坐在妻子的病房门口,更是难分现实与虚幻。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6)

胖姑娘贾晓玲是个平凡的女孩。

学习成绩普通,外形也不出众,考上了成人教育的晓玲,为了让母亲有面子,做了个大学本科的假证。

结果在升学宴上当着众人露了馅,让父母在爱攀比的朋友前丢了人。

自责自己只会让家里人失望,从没有让母亲骄傲过的晓玲,在母亲因车祸昏迷的弥留之际,穿越回自己还未出生的1981年。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7)

在母亲生前工作的化工厂,晓玲见到了年轻时的妈妈。

怀着遗憾的晓玲急切地希望弥补母亲,改变她在辛苦中终结的48岁的命运。

她帮着母亲抢到了电视票,鼓励母亲参加厂里的排球赛。

为了能让母亲拥有幸福宽裕的人生,能生出个留学UCLA,月薪8万的优秀女儿,晓玲甚至放弃了自己“出生”的机会,使劲儿撮合母亲和厂长儿子约会。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8)

▲当贾晓玲得知厂长的儿子沈腾喜欢李焕英时,又高兴又失落,但还是决定放弃自己的人生成全母亲的人生

在小品和影片中,晓玲总是问年轻的母亲:你快乐吗?你高兴吗?甭管别人怎么看,你开心就行了。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9)

只要能为母亲赢回一生,她都不遗余力地去做。

她甚至因为母亲没接受厂长儿子,选择嫁给当工人的晓玲老爸,急得撕掉了老妈和老爸的结婚证。

电影中,晓玲的母亲轻轻地说了一句:我这辈子过得很幸福,你们怎么就不相信呢?

这也是全片埋下的最大一个梗,直到影片快结束时才解开秘密。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10)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11)

现实生活中的李焕英

现实中,父母都是工人的贾玲,从小家境就比较拮据。

直到贾玲考上大学时,家中还没有双门冰箱。

贾玲19岁那年,用打工的钱买了一件母亲一直想要的墨绿色皮大衣。

皮大衣买小了一号,贾玲又送去商场换。

谁知道再接到家里的电话,是姐姐哭着通知她去火葬场见妈妈最后一面。

事故的原因是,贾玲的父亲开着农用三轮车收稻草卖给造纸厂。

稻草摞了两米多高,贾玲妈坐在稻草上,不幸摔下来,磕到了小脑,人当时就不行了。

贾玲说自己当时整个人是懵的,在下了火车赶往火葬场的路上,还在想:或许妈妈没有事,或许妈妈在家里。

那时贾玲刚刚升入大学一个月,离她第一次登上春晚还有9年。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12)

后来,贾玲在采访中一提到母亲就哭。

她说无数次想,如果妈妈还在,自己一定给她买好车,给她买大房子,带她去泰国玩,让她看看暖气什么样。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13)

她有很多西虹市首富一样的“炫富”念头——

让妈妈戴上金项链、坐上敞篷车;

带着妈妈在老家招摇过市,街坊邻居都扑上来要签名;

让大家都羡慕李焕英有个了不起的明星闺女,让妈妈像爱显摆的老阿姨一样赤裸裸地嘚瑟。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14)

贾玲说,哪怕自己给妈妈花过一次钱,哪怕自己让妈妈开心过一次,都会令自己觉得好受一点儿。

但是没有机会了,妈妈已经不在了,她甚至没有穿上过那件绿色的皮大衣,更没有看到过明星女儿在舞台上表演。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15)

2016年,贾玲35岁了。

从租住要自己倒马桶的陋室,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女性谐星。

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大碗娱乐”

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作品是个小品——《你好,李焕英》,后来的同名电影也是脱胎于这个小品。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16)

▲小品《你好,李焕英》中,贾玲见到了年轻时的母亲,她也曾是羞涩的花季少女,暗恋厂里的高富帅广播员

在小品中,有一段贾玲与妈妈的隔空告白——

“妈,我给你买了一个冰箱,双开门的。”

“妈知道。”

“妈,那件绿色的皮衣我也给你买了。”

“妈知道。”

“妈,你怎么那么爱笑啊。”

“因为妈生了你啊。”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17)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18)

5年后,贾玲又把这个小品扩写成电影剧本。

她说,自己不是为了当导演而拍电影,是为了拍《你好,李焕英》而当导演。

在采访中,主持人问贾玲:你快乐吗?

贾玲说:“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快乐了。十五年了,我不敢想那件事,我想着我妈享受不到那些,我一个人享受又有什么用,我期盼自己活得平淡一些。”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19)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20)

女性导演VS.男性导演

女性导演眼中的女性,总让遇言姐觉得熨帖。

没有令人不适的尬俗笑点,没有直男意淫的油腻视角,没有不可理喻的巨婴逻辑。

在许鞍华执导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中,在金度英执导的《1982年生的金智英》中,在贾玲执导的《你好,李焕英》中,都在讲述平凡女性的一生。

在大城市打工的单身母亲贵姐,抑郁却难言的新手妈妈金智英,80年代的小城工厂姑娘李焕英,她们每一个人都是芸芸人海中没有辨识度,没有存在感的普通女性。

只有女性导演能理解平凡女性的快乐哀愁,把她们并不戏剧化的人生演绎得丝丝入扣,镜头中流淌着友好、理解、共情。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21)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22)

除此之外,女性导演也会录用外形相对平淡的演员。

中年发福的鲍起静,有点土气的张小斐,富态姑娘贾玲自己,很难迎合大多男性导演的审美。

但在女性视角下,她们亲切又可爱。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23)

▲《天水围的日与夜》中,丧父的贵姐和丧女的梁婆搭伙儿买油,守望相助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24)

▲《1982年生的金智英》中,女儿鼓励妈妈去追求做老师的理想,体恤母亲做缝纫女工供哥哥们上学

在《你好,李焕英》中,女儿想让妈妈快乐,妈妈想让女儿快乐,母女两个人都想要成就彼此。

包括化工厂里的其他女工,大家在一起时总是积极的,快乐的,正向的。

即便是王姨这种略点挑衅的角色,也是通过南下奋斗赢得了好生活,让人反感之余又不得不佩服。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25)

穿越回父母年轻时代,企图改变命运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不是第一部。

与贾玲同龄的韩寒,早在几年前就拍过一部父子和解的《乘风破浪》。

赛车手邓超痛恨父亲年少时不务正业,遗下母亲独自生下孩子后,患上产后抑郁症自杀身亡。

跟晓玲一样,邓超穿越回了自己出生之前的年代,见证了年轻时代的父母亲恋爱结婚。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26)

同样是丧母后穿越回从前,晓玲想的是弥补妈妈的遗憾,帮妈妈赢得幸福宽裕的一生,为此放弃了自己出生的机会。

而邓超则是一想到自己有可能出生不了,用勾搭走父亲女朋友的办法,想要撮合母亲跟自己最痛恨的父亲结婚。

话说遇言姐真是看不懂,为什么邓超明知母亲会患上抑郁症自杀却不去救她,而是跟着街头混混老爸喝酒、闲逛、吹牛哔、搞帮会。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27)

甚至在父母的结婚仪式上兴高采烈地唱起来——

这个家,全靠你。

这是嫌母亲的命运不够悲惨?要再给她加上一层道德捆绑?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28)

最奇葩的一段是,混混父亲为了验证新收小弟是否忠诚,利用女朋友去撩小弟,看看小弟能不能抗住。

看到邓超和赵丽颖这对“母子”的暧昧戏,简直让遇言姐生理不适到差点儿报警。

好兄弟、讲义气,女朋友纯是工具人。

这是什么直男癌逻辑,这场面有哪里好笑了?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29)

一通古惑仔式的中二操作后,父子二人莫名其妙地和解了。

从始至终也不知道这两人干了点儿啥。

但是在导演韩寒的视角——

男人至死是少年。一个小巨婴和一个老巨婴就这样理解了彼此,从头到尾没看见对抑郁症自杀的母亲的尊重。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30)

另一部穿越回去改变命运的《夏洛特的烦恼》,男主角更是个巨婴。

穿越回去忙不迭地甩开草根老婆,泡没泡过的妞,出没出过的名。

最后一幕拉着老婆的手不松开的幡然醒悟,完全没有说服力,还让人十分厌恶。

相比沈腾和韩寒的自我意淫式穿越,贾晓玲的穿越是为了成就母亲,而母亲穿越是为了让女儿安心,单看这个立意就已经高了一个维度。

女性抱团成就彼此,男性抱团成就巨婴。

真应该让更多的女导演来拍摄女性故事。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31)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32)

请拥抱你的妈妈

5年前,演完了《你好,李焕英》的小品,贾玲说自己觉得释放了一些,终于能够从过去走出来一点。

5年后,贾玲拍了电影《你好,李焕英》。

在电影中,她想象妈妈带着满足感离开,与此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疗伤。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33)

看完这部作品,遇言姐对被贾玲触动的同时,我还想告诉她——

我很羡慕她生长在一个有爱的家庭。

家中经济拮据,父亲想尽办法搞到了孩子们喜欢的侯宝林相声录音带,母亲宁可自己节俭也要给姐俩做只能穿一次的演出服。

贾玲参加比赛没获奖哇哇哭,父亲安慰她:爸爸觉得你演得最好,他们不选你是没眼光。

贾玲刚毕业时找不到工作,姐姐把一大半工资寄给她,一直接济了妹妹9年。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34)

▲跟生怕鳏父找老伴儿的子女不同,贾玲和姐姐都积极鼓励父亲再婚

有人说,《你好,李焕英》对应前些年香港中文大学微情书获奖作品——《你还在我身旁》。

这首送给亡母的诗是这样写的——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

蒲公英的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35)

在《你好,李焕英》的小品中,贾玲哭着说:“妈,我现在是个喜剧演员,有好多人喜欢我。”

在《你好,李焕英》的电影中,李焕英说自己不要月薪8万的女儿,就想要未来的我宝健康快乐就行了。

她放弃了重新选择人生的机会,对努力想要解救自己的贾玲说:我这辈子过得很幸福,你咋就不信呢?

贾玲年轻时的悲剧(1982年生的贾玲和韩寒)(36)

就在大家都在刷原生家庭痛点的当下,贾玲提供了一段温暖有爱的真实回忆,告诉大家珍惜眼下,给人以积极的力量。

甚至让我更加珍惜我和我妈妈老席的每一分每一秒,我家老席当年是清华附中,和刘毛毛是同班同学,被分配到东北上山下乡,刚刚和我爸老王结婚的时候终于拿到了一个报考工农兵大学的名额。结果在准备考试期间,发现怀上了我。

在老妈看来,考大学这样的锦绣前程和生下宝宝之间根本没有选择,那当然是生下我。于是就有了遇言姐,到了第二年可以报考的时候,她又因为照顾我没有办法备考。

我也曾经问过我妈老席有没有遗憾这一辈子的各种选择,包括没有考大学,被人推荐也没有入党等等。她说,她这一辈子很好。

这两天老席在陪着我看肉肉,她自己说早就带孩子带累了,坚决不想帮我带孩子。可是春节期间,阿姨放假了,老席还是义不容辞地跑来陪我带孩子,而且还动员了我爸一起两个人双剑合璧一起满院子遛席肉肉。

每次看见那个满脸皱纹的胖老太太,我都暗自觉得幸福,哪怕她没事儿就逼着我穿秋裤不成现在又给肉肉里三层外三层地套秋裤棉裤。

致敬每一位像李焕英一样平凡又伟大的女性,致敬每一位母亲,祝福贾玲拍完这部电影后能够彻底放下心结。

希望我们都能够像贾玲一样,慢慢强大,依然能够去表达爱。

大年初四,希望大家都可以回家抱抱自己的妈妈,没有回家的可以给妈妈打个电话。

记得她们曾经也是花季少女,也有过无限选择。

而她们选择了你。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