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西华23岁研究生猝死?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西华23岁研究生猝死(34岁延毕研究生猝死)

西华23岁研究生猝死

——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山东滨州34岁的研三学生谢鹏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猝死一事引起广泛关注。

今年5月,谢鹏曾和同学提起心脏不舒服,想请假看病,回家写论文,但导师董某不肯放他回家。6月的论文答辩后,他却被延期半年毕业,而在与朋友的沟通中,谢鹏认为导师让他延期毕业的真正原因是让他帮忙做课题。11月23日,如果顺利的话,他为期半年的延期毕业将要结束,却没想到他却突发“心源性猝死”,永远倒在了自习室的地板上。

由于家族并无心脏病史,加上谢鹏读研期间的言语吐露,谢鹏的父母认为,儿子突发猝死是与过度劳累有关,而过度劳累则正是与导师董某安排的大量工作有关。在聊天记录中,谢鹏经常说“我一个人就是一支军队”“我一个人在当5个人使”等话语。同时他还表述过,不干活导师就不签字,累得要死等话语。可以说,“累”这个字,频繁出现在谢鹏和其他人的聊天记录中。

实际上,硕博生因为过度劳累而猝死的事件并不鲜见。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田某华倒在了学校实验室大楼的走廊。而遗体被发现时,距离死亡事件已经过去5个多小时。2020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一名研究生李某在家中猝死,而在他过世的几个月前,他常写论文到凌晨三四点。

除研究的预期成果能否顺利完成之外,硕博生最大的问题是健康问题。在一篇硕博生每周工作强度的调查中,有不少人表示每周工作大于80个小时是常态,长的时候一个月五六个通宵也是正常。也正是因为如此,如果身处高强度的作息下,还面临着心理上延毕的压力,是很容易让人精神和身体双重崩溃,继而引发身体的不适。因此,对于科研从事者来说,尽管科研工作压力大,但仍要保持着身心的健康。一旦出现了身体或精神上的不适,都应及时就医,加强警惕,劳逸结合也好,寻找心理医生排遣内心焦虑也罢。无论如何,身体的健康都应该是排在首位的。

但更令人关注的,是此类事件背后,硕博生与导师“不对等”的关系。今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表示,本科生、研究生申请学位和毕业考核不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情况简单挂钩,还进一步明确了导师、学院在研究生培养和质量把关中的主体责任,同时赋予学院更多的自主权,导师的话语权也就更大了。目前科研领域的浮躁之风与“唯论文、唯SCI”脱不了关系,但如今更要警惕的是“唯导师”。

如今的大学,大多仅有导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制约,比如在研究生阶段,导师掌握学生毕业的把关签字权力,而博士生阶段,导师的权力也就更大了。如若将硕博生能否毕业的生杀大权统统交给导师,那么这对导师的人品、学术能力也就有了更大的要求。作为导师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高标准绝不应该成为导师肆意压榨学生的方法。

因此,高等学府中应建立硕博生反向申诉的渠道,给处于困境的学生一个反馈机制,让学生能“说话”、敢“说话”。而在反馈过后,也应有相应的措施对事件进行处理,既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制约某些“无德”导师的行为,又要有相应的措施保护受到“剥削”的学生。还可以建立学生反向评价制度,对导师进行匿名评价与打分,给其他学生和院系领导一个参考的意见。

在学历越来越重要的时代,硕博生数量也大幅增加,悲剧频发,保护他们的权益,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议题。

文/朱灿(广东海洋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