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我从企业辞职跳槽到高校,有人认为这是走了大运,应该值得庆祝,但是我内心是崩溃的。
大学毕业后第一年,我在企业工作,从事的是知识产权行业,因为自己是理工科的女生,所以对这份工作是比较满意的,因为这份工作既需要很高的专业背景做支撑,但又不用做纯技术的活,非常适合我,也很适合很多理工科的学生。
一年后,我辞职了,从遥远的北方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工作,机缘巧合之下,我进入到了当地一所普通高校,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起初,我是很排斥这份工作的,因为我讨厌体制内的这种行政管理工作,讨厌尔虞我诈,讨厌复杂的人际关系,更讨厌和一帮油腻大叔一起工作……
后来,真正开始来工作后,其实一切还算融洽,办公室的同事很团结、领导很关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很关心新人,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工作中的温暖依旧,大家都很实在,不会勾心斗角(可能是因为彼此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吧),想说什么说什么,不会藏着掖着。
但因为短时间内发生了变化,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适应,薪资的降低、身边没有熟悉的朋友、同龄人几乎为零……,让我感觉人生很无聊和空虚。后来通过其他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慢慢地开始适应。
从企业到体制内的工作,需要接受的改变:
1、降薪。无论是刚入职企业还是已经工作过几年,体制内的工资与企业是无法相比的,有的甚至降薪好几倍;
2、工作环境;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环境要求较高,无论是基础的办公设施,还是生活区的智能化方面,企业都是采用的较为先进的设备或设施;而体制内的工作环境是无法与企业比拟的,可能有些办公室的设施还是10年以前的,比较老旧。
3、升职方式。在企业,领导与下属之间平等性更强,个人能力足够,就有升职加薪机会;而在体制内,可能做事就得更加机灵一点,除了个人能力之外,还需要处理好人情世故,才有机会得到胜任。
4、生活环境。现在企业都是年轻化职工,年轻人在企业工作会有较多的同龄人,同龄人或者年龄相差不大的同事可以有更多机会谈心、一起吃喝玩乐;而在体制内,就会发现同事之间年龄差距很大,因为每个科室都是科长、副科长和科员组成的,这就决定了每个科室的几位同志年龄不可能完全相同。
5、工作要求。工作中专业性要求比较低,但是政治觉悟要高,办事能力要强。如果得不到提升,甚至会认为所作工作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没有挑战性,大材小用。
如果是从大城市回到小城市,很多朋友刚开始可能也会有很多的落差。人总是喜欢作比较,只要比之前的生活不如意,这种落差会被放大。不过将注意力转移,这种落差就可以被克服。
体制内工作的优点:
1、如果是从大城市回到自己的家乡,首先当然是离家近,不再是“漂”的感觉;小城市房价便宜,本来买不起房的你可以在家乡买上宽敞明亮的大房子;
2、工作稳定。虽然现在体制改革,但是体制内工作算是比较稳定的,特别是疫情下,体制内抗压能力要更强一些;
3、时间更自由。自由时间稍多这一特点主要是因为在学校,学校里存在寒暑假,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家庭,留给自己充电;
4、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较小。
最后有一点很重要,在小城市的体制内工作,需要时刻清醒地认识自己,提醒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不能被时代淘汰,不能因为身边的人放纵自己,就放低对自己的要求。经常健身,养成学习的习惯,在这样严格的要求之下,自己以后走到哪都不会差。
大家眼中的高校教职工有两种,一种是教师,给学生上课的老师;另一种就是后勤工作人员或者是为教师服务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
其实,大学里的所有教职工都是为学生服务的群体,只是各自的分工不同,教师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管理人员为老师、为学生、乃至学校提供服务、谋发展,需要妥善处理好各类人员的关系,做好更方面的服务和管理规划工作。
在高校和企业是一样的,可双通道发展升职,即教师岗转管理者,也可以管理者继续深造后转教师岗。
高校的管理者的升职之路是曲折的,无论你有多优秀,都必须要有空缺职位,就是所谓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因为存在新老交替,机会还是有很多的,因为每年都会有竞聘,从科员、副科长、科长到副处级干部等。
在我身边有一位同事,比较优秀,现在30岁,升到科长,算是很优秀的职员了,升职比较快的了。据说能文能武,我接触过,为人谦虚,有礼貌,工作比较有耐心。
在大家眼中,行政管理人员和公务员一样,朝九晚五、嗑嗑瓜子、聊聊天、喝喝茶一天就结束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大家都比较忙,加班是常态,有时甚至加班到深夜。
不过这种忙碌也不是一年四季都是这样的,分时段。电视剧《底线》其实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公务员的这种本事。
高校里还有一类管理者,就是学生辅导员,因为现在学校很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员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既要懂心理学,还要能能升级打怪。
辅导员的升职之路要比普通的科员机会多一些,毕竟辅导员的锻炼机会更多一些。辅导员升职的路径与管理者类似,都会经历一路的竞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