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自建立起,称得上是无处不匪,无年不盗,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晚清的丰县?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晚清的丰县(民国时期江苏沛县官府剿匪实录)

晚清的丰县

中华民国自建立起,称得上是无处不匪,无年不盗。

从1911—1949年,几乎所有的报纸和杂志上都充斥着盗匪在乡村制造骚乱和伤人的报道。

各地方频频剿匪,但都治标不治本,土匪的数量有增无减。

1930年,据保守估计,全国土匪总人数达2000万。

当时的地方公文甚至吐槽:“国将不国,各地沦为土匪世界。”当时的土匪为何如此之多?为了生计出卖道德,自我放逐于主流社会之外的土匪,真能过上好日子吗?

由于沛县东靠微山湖,北依昭阳湖,西北接近南阳湖,三个湖环绕了多半个县境。

又是苏、鲁、皖三个省的交叉点,当时的地方政府鞭长莫及,造成了历史上所谓“藏龙卧虎”之地。

民国成立后,军阀混战,局势动荡,土匪乘势而起。沛县匪患频仍,地方受害极甚。

民国元年(1912)初,悍匪吕四等曾肆无忌惮地率匪徒先后攻破了夏镇和沛城,当时的县知事(即县长)戴宗焘逃走。

匪徒占据沛城后,大肆抢劫,为所欲为,群众苦不堪言。

民国二年(1913),匪首朱邦正(山东郓城人)率匪徒二百余人从西北方向进驻沛县孔堤口,但不知距离孔堤口仅三里的青墩寺驻有革命军。

革命军发觉匪情后,即向孔堤口进攻,并向匪发炮射击,随后冲进村内,匪徒不支,向西南逃窜。

民国三年(1914)于书云任沛县县知事,重整沛县武装,由清乡练勇,改为警备队,步骑兵百余人。

不久又有匪徒近百人窜入沛境施楼(沛城西南二十余里)。于书云派警备队追剿。匪徒四散奔逃,沛西施楼、谭砦、王花园、陈楼等村的群众深感警备队剿匪有功,在沛县县公署立碑一座,颂扬功德。

民国五年(1916),沛县警备队扩编为警备营,人枪剧增。

不久以范成心为首的匪徒三百余,从山东省鱼台县谷亭,经龙固、杨屯向沛县窜扰,被警备营击溃。

民国六年(1917)初,有巨匪千余人,破山东曹县后又向江苏境内抢劫。当时丰县绅士董汉槎与常店大地主孙基士(当时任丰县商会会长、保卫团总)有私恨,企图借匪徒声势消灭孙基士。

董便与匪首毛思忠兄弟俩(外号大毛\二毛)勾结,使其攻打丰县城。攻打了七八天,丰城防守很严,结果未能攻下。匪徒撤到华山、栖山一带。沛县民众受害极大。时间不久,被革命军第七师师长张敬尧收编。

是年夏,张勋复辟失败,从南方溃退的败兵窜入丰沛县,分别占据华山、朱新楼一带,到处抢掠。沛县代理县知事刘文尧率警备营痛击,溃军伤亡很多,四处逃窜。沛县未致成患。

民国七年(1918)于书云又重任沛县县知事,将沛县警备营扩大,全营官、兵、夫四百余人,剿匪力量雄厚。继又将山东巨匪白天祖活捉,沛县威名大振,匪患逐渐减少。

由于书云对警备营个别有战功的军官过于放纵,使其愈来愈骄横自满,非法妄为,竟至私通土匪。特别派驻外地的军官,竟敢将枪支暗地借给土匪,坐分贼赃。

每奉命剿匪,他们都事前派人告知,致使土匪得讯躲避。他们率队到达土匪所在的村庄,先打几枪,让匪完全撤走,他们再进庄清查,回来报功取赏,并从中再虚报消耗的子弹,暗地卖给土匪。

这样在每次剿匪中,个别军官,获益极大,似此造成了沛县民众深受匪害,无时不在防匪。

民国十九年(1920年)土匪二百余人占据官庄(靠近微山湖西岸)。沛县警备营营长高兴沛亲自奉营前往清剿,与匪发生激烈战斗。匪徒顽强坚守(当时匪首因与警备营个别军官勾通,故大胆顽抗)。

在部队难以攻破官庄时,营长高兴沛命令用迫击炮射击,以便利用炮力夺取官庄,他绝未想到当时连发三炮,都未打进村内(根据迫击炮的射击规程,第一炮击不中目标,第二炮连击,到第三炮肯定要击中目标,何况是村庄)。这证明了炮手受匪的收买。

当时高兴沛赤着膀子手拿着匣枪气愤地将炮手跺了两脚,指着炮手说:“如果再发一炮击不中,我就枪毙你。”

第四炮正中匪首所住的楼房,随时起火。警备营由营长高兴沛率领猛攻,匪难以支持,向湖里逃窜。警备营攻进村内,大获全胜,缴获枪支很多。

回城时,城内鞭炮锣鼓齐鸣,欢庆剿匪的高营长。

由于沛县警备营历次剿匪成功,不仅大股土匪再不敢行啸聚沛抢劫,小股土匪亦随之销声匿迹了。

民国时期匪患的蔓延本质上是近代中国经济萧条,战乱频发带来的恶果。

在传统道德和家庭教育的规约下,仍然有数不清的青年选择落草为寇。

正如《中国小说》中说的那样:“尽管命中注定他们寡廉鲜耻、寻衅滋事,但是他们又信守条约、临危不惧……他们栖身于山洞兽穴,当正义遭到亵渎,权力被恶人操纵,法律又过于孱弱之时,就会造就出一个惨无人道、欺压凌辱人的时代,这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