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曲霉毒素B1的概念
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B1简写为AFB1)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是已知的化学物质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黄曲霉毒素B1对包括人和若干动物具有强烈的毒性,其毒性作用主要是对肝脏的损害。
二、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
黄曲霉毒素B1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肾脏、脾脏和肾上腺也会有所分布,一般不会存在于肌肉中。黄曲霉毒素如不连续摄入,一般不在体内积蓄。一次摄入后约1周即经呼吸、尿、粪等将大部分排出。
黄曲霉毒素B1在没有经过代谢活化之前的母体化合物是无致癌性的,因此被称为前致癌物,因为它必须通过体内的生物转化即“代谢激活或生物激活”形成活性中间体才具有致癌性,即通过食用后进入身体消化后再产生毒性。
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要比呕吐毒素的毒性强30倍,比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强20倍。黄曲霉毒素B1的急性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慢性毒性可诱发癌变,致癌能力为二甲基亚硝胺的75倍,比二甲基偶氨苯高900倍,人的原发性肝癌也很可能与黄曲霉毒素有关。
三、黄曲霉毒素B1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大量摄入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
2.微量持续摄入,可造成慢性中毒,生长障碍,引起纤维性病变,致使纤维组织增生。
3.具有致癌性,可导致人类肝癌和食道癌(黄曲霉毒素)。
四、黄曲霉毒素B1存在条件
黄曲霉毒素B1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一般以热带和亚热带等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受污染最为严重,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比较高。黄曲霉毒素耐热,280℃才可裂解,故一般烹调加工温度下难以破坏。
五、日常防范措施
1.预防霉变:农作物一经收获,应立即在日光下曝晒或用烘干机烘干,使其迅速干燥。谷物含水量<13%,玉米含水量<12.5%,花生<8%以下时,霉菌就不易生长繁殖。贮藏后也应保持粮仓适合的温度、湿度,必要时化学熏蒸防霉及Y射线照射。
2.去毒:人工挑选去除霉烂,主要适用于花生;大米可采用碾轧加工和加水搓洗;玉米可用碾磨水浮脱胚的方法,因毒素主要集中在胚部;食用油加盐后经高温,去毒效果满意。其它如紫外线照射、高温处理法、盐炒法都具一定效果。
六、广西黄曲霉素B1污染事件
2015年11月1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了对80批次食品进行抽检的信息。其中合格产品76批次,不合格产品4批次,不合格产品全部为花生油产品,不合格原因为黄曲霉毒素B1超标。
其中,不合格产品为广西贵港市覃塘区好纯香食用油厂、广西玉林市大键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广西贵港市覃塘区益昌油房生产的散装花生油和广西浦生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5L瓶装压榨一级花生油。同时,广西贵港市覃塘区益昌油房生产的散装花生油黄曲霉毒素B1超标10倍。
专家分析,造成花生油产品中黄曲霉毒素B1超标的主要原因是花生原料在种植、采收、运输及储存过程中受到黄曲霉等霉菌污染,或企业在生产时没有严格挑拣花生原料和进行相关检测,没有采用精炼工艺或工艺控制不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