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基建工程兵冶金部队是一支特殊的部队,主要承担国家大型钢铁基地和重点工程建设施工任务。自1966年成立到1983年撤销,仅存在了17年的历史。在17年的风雨历程中,这支部队不断发展壮大,最多时指战员工将近10万人。这支集工改、义务兵为一体,亦工亦兵的特殊群体,经人民解放军大熔炉的千锤百炼,最终磨砺成为一支劳武结合、能工能战、响当当、过得硬的钢铁之师。他们转战南北,艰苦奋斗,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奋力开拓、勇往直前,成为活跃在基本建设战线上的主力军和突击队,为建设钢铁强国做出了卓绝贡献。为弘扬基建工程兵听党指挥、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我们从今日起连续刊载长篇历史回忆录——《钢铁燃魂:基建工程兵冶金部队奋斗史》。时隔30多年,他们的戎马风采、军人品格,在新时代的洪流里依然熠熠生辉。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们国家处于加强战备、准备打仗的特殊历史时期,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关怀下,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组建了一支基建工程兵部队,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一个兵种。基建工程兵冶金部队(即为冶金指挥部,军级单位)所属第1、第2、第3、第8支队及第二技术学校(师级单位)是基建工程兵的组成部分,主要承担国家大型钢铁基地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施工任务。

基建工程兵回顾篇(转发钢铁燃魂基本建设工程兵)(1)

▲基建工程兵副主任王森(前排右三)、政治部主任夏夔(前排右二),在冶金指挥部司令部参谋长方如玉(前排右四)陪同下视察上海宝钢工地。

基建工程兵冶金部队自1966年成立到1983年撤销的17年间,在基建工程兵党委以及冶金指挥部党委的领导下,按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要求,坚决贯彻执行“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十二字方针,把解放军军事化组织形式和地方施工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起来,继承和弘扬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 ,大力推进部队全面建设,打造政治坚定、技术过硬的施工队伍,在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以及承担急、难、险、重的任务和艰苦环境中,更彰显了这支部队机动灵活、突击性强、技术优良和机械化程度高,能吃苦耐劳、作风顽强、出色完成艰巨施工任务的特点:实践了平时搞工程建设,备战备荒为人民;战时即可上前线打仗,保家卫国;遇有灾难险情时,立即抢险救灾,完成抢修抢建任务,成为当时一支特殊的部队,被形容为“穿着工作服,干着工程建设的解放军战士”。

冶金部队第1支队、第2支队是基建工程兵最早组建成立的部队,有着优良传统和作风,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17年中,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冶金工业发展的需要,基建工程兵冶金部队由少到多不断发展壮大,共有4个支队及1所学校(师级),19个大队(团级),指战员工最多时将近10万人。冶金部队在冶金指挥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冶金工业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高度重视部队战斗力和施工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加快国家冶金工业建设为使命,以承担艰苦工程任务为荣耀,转战南北,艰苦奋斗,经受了不少挑战和考验,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奋勇当先、勇往直前,充分发挥了基建工程兵部队的独特政治优势、施工优势,成为活跃在基本建设战线上的主力军和突击队。

冶金部队在注重全面加强部队建设中形成了强大的施工能力,能打硬仗,这支部队先后参加了我国钢铁工业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宝钢建设,并出色完成了长城钢厂、酒钢、鞍钢、本钢、攀钢、马钢等多个国家特大型钢铁基地建设,以及其他钢厂改建扩建任务,创造出钢铁工业新的生产力,为我国钢铁工业的振兴和发展,为建设钢铁强国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基建工程兵冶金部队艰苦创业,奋力开拓,勇往直前,谱写了一幅幅可歌可泣、辉煌壮丽的篇章。

一、 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崛起,凝聚了包括基建工程兵冶金部队在内的全国冶金施工队伍艰苦创业、不懈奋斗的力量。

钢铁是国家经济建设、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材料,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物质基础。

我国钢铁工业是在旧中国一片废墟的基础上重新建设起来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0.1%,居世界第26位。平均下来,还不够每一个中国家庭打一把菜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把加快发展钢铁工业这个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产业放在优先的战略位置,我国钢铁工业落后的面貌得到明显改变。五十年代钢产量直线上升,从1952年的135万吨增加到1957年的535万吨。同时,在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中也遇到过不少困难,甚至出现大起大落的曲折。1960年达到1866万吨,但1962年钢产量下降到667万吨。国民经济经过第一次调整,1966年恢复到1532万吨,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1968年又下降到900多万吨。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并极为关心钢铁工业的发展。“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毛泽东主席不止一次地表述过这一思想,可见毛主席的重要强国梦就是要建设强大的钢铁工业。

建设钢厂涉及范围广,相关因素多,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是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建国后,我国钢铁工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过了艰难的创业时期,发展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1953年到1957年,苏联援建156项中开展8大钢铁建设项目的建设。第二次是1956年开始建设的“三大五中十八小”,即:“三大”工程建设是指继续进行鞍钢、武钢、包钢建设;“五中”是指扩建太钢、重钢、马钢、石景山钢铁厂、新建湘钢;“十八小”是指新建邯钢、济钢、临钢、新余、南钢、柳钢、广钢、三明、合钢、江油、新疆八一、杭钢、鄂钢、链钢、安钢、兰钢、贵钢、通钢等。第三次是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主要是新建攀钢、长城、峨铁、水城、遵义制品、乐山轧辊等,并恢复建设酒钢。

之后,1971年到1977年的7年间,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缓慢,并长期徘徊在2000万吨~2500万吨之间,史上称为“三打两千六”。经过努力,到1980年钢产量虽然达到3712万吨,但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质和量仍然满足不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基建工程兵回顾篇(转发钢铁燃魂基本建设工程兵)(2)

▲冶金部队参加宝钢建设,图为打桩现场。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对中国一直实行军事和经济封锁政策,并在中国周围建立半月形军事包围圈。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逼债施压,在边境地区不断挑衅。在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对备战备荒、准备打仗和加速“三线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决定向三线地区迁移、新建一批重要工业企业,特别是军工企业,我国进入加强战备、准备打仗的特殊时期。党中央对“三线”工厂的布局和选址总的要求是“靠山、分散、隐蔽”,有的还要“进洞”。当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堪称建国以来我国建设史上最重要、最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在很短时间里,在广袤的“三线”地区建设起强大的能源、交通、钢铁、机械、电子及军工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建设了确保国家安全的可靠的战略后方基地。这一时期国家和国防建设急需大量的钢铁,许多大型钢铁基地随“三线建设”纷纷上马。也就是在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基建工程兵部队应运而生,1966年开始整编组建了基建工程兵5个支队,其中冶金部队占2个支队(即第1支队、第2支队)。

1966年是我国大规模进行“三线建设”的一年。第一批组建的基建工程兵第1支队、第2支队立即承担了“三线建设”的四川江油长城钢厂(特钢)和甘肃酒泉钢铁公司及攀钢的建设工程。第1支队以为国争光、为“三线建设”争气的强烈使命感,不失时机,全力加快长城特钢建设速度。承担酒钢建设的第2支队听到毛主席说“酒钢建设不好他睡不着觉”,对部队广大指战员工是强烈的震撼和鞭策。在那个非常特殊的时代,第2支队广大指战员工把加快酒钢建设当作具有战略意义的政治责任,为让毛泽东主席睡好觉,让党中央放心,以拼命抢建的实际行动,披星戴月,挥洒汗水,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忘我奋战在酒钢会战工地上。

20世纪70年代末,钢铁工业发展进入徘徊不前的改变时期。基建工程兵冶金部队以主力军的姿态奋战在基本建设的主战场上,积极参加国家大型钢铁基地建设并承担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任务,发挥了基建工程兵部队施工突击能力强、管理正规科学、技术装备优良、作风顽强的优势,为改变我国钢铁工业徘徊不前的被动局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完成四川江油长城钢厂、甘肃酒泉钢铁公司建设任务后,冶金部队第1支队、第2支队、第3支队、第8支队分别参加了辽宁鞍山钢铁公司、辽宁本溪钢铁公司、北京首都钢铁公司的扩建改造工程,参加了上海宝山钢铁厂、安徽马鞍山钢铁公司的建设任务,还参加了河北唐山钢铁公司地震灾后重建修复工程和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任务,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史证明,基建工程兵冶金部队没有辜负毛泽东主席,以及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期望。这支部队在艰苦环境和备战备荒的岁月中为人民解放军建功添彩,广大指战员工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祖国钢铁工业的宏伟事业。

基建工程兵回顾篇(转发钢铁燃魂基本建设工程兵)(3)

▲基建工程兵二支队在上海宝钢原料场安装设备。

回顾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艰苦历程,更彰显辉煌成就。建国70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发奋图强,令世界瞩目。1996年钢产量突破1亿吨,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实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梦寐以求的遗愿,也实现了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的“中国要搞到1亿吨到1.2亿吨”的宏伟目标。我国钢铁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到2018年产钢达到9亿吨。2005年我国钢产量突破3亿吨时,笔者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领导的委托,前往曾担任过冶金工业部部长的李东冶家向他报喜,并送去标志着3亿吨钢的纪念品。这位年近90岁的老部长当时激动地泪流满面。这泪水包含了他对我国钢铁工业艰辛发展并取得伟大成就的深情。今非昔比,历史告诉我们:正是冶金工业过去基本建设的有力支撑和夯实的基础,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与进步。

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不能忘记基建工程兵冶金部队17年来对我国钢铁工业建设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建立的功勋,不能忘记在艰苦岁月中牺牲的战友们。历史将铭记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这样一支光荣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基建工程兵冶金部队,他们为我国钢铁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严焰南、张民培、胡茂友、张频、钟力等同志撰写,基建工程兵冶金指挥部回忆史料编辑办公室提供资料,完稿于 2019年7月)

主创者简介

基建工程兵回顾篇(转发钢铁燃魂基本建设工程兵)(4)

张民培:四川成都人。1969年入伍,在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四大队历任战士、班长、副排长、排长、司令部军务股参谋、一支队司令部军务科参谋、基建工程兵冶金指挥部司令部军务处参谋。1983年集体转业后任冶金部信息标准研究院宣传处长、国家冶金工业局党办主任。后调任国家冶金部机关党委办公室主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人事部主任兼中国冶金报党委副书记。

来源:基建工程兵战友之家

声明:本平台以原创首发为主,作者所表达的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转载或来自于网络的图片、文字,如涉及版权问题,我们将予以删除。

基建工程兵回顾篇(转发钢铁燃魂基本建设工程兵)(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