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明朝,我们总是会想到一句荡气回肠的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皇帝做到了吗?

我们知道,明朝近300年历史中,面临最大的威胁都来自北方。前期是被明朝军队赶回漠北的残元(蒙古)势力,后期是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后金(清朝)势力。按照通常的理解,一个国家会把都城建立在稳定的后方。可是,明朝反其道而行之,将都城从江南一带的南京,迁移到直接面对外敌威胁的北京。

明朝皇帝逃亡的真相(明朝皇帝守国门)(1)

这就是所谓的“天子守国门”。

明朝皇帝就算与外敌作战时,打了败仗,也绝不会投降;更不会丢下满城军民,自顾自从都城逃走。

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挥师南下,直逼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不幸在土木堡被瓦剌大军围困,成了一名俘虏。朱祁镇在北方生活了一年时间,期间没有与敌人签订任何协议,也没有答应敌人的任何不合理要求。

明朝皇帝逃亡的真相(明朝皇帝守国门)(2)

明英宗朱祁镇被敌人俘虏后,朱祁镇异母弟弟、郕王朱祁钰继位,这就是明代宗(景泰帝)。瓦剌大军围困了北京。明代宗朱祁钰在主战派代表于谦等人的支持下,奋起抵抗,打败了瓦剌大军,避免了北宋“靖康之耻”的重演,保证了明朝国运的延续。

就算到了国家即将覆灭的危险时刻,明朝皇帝也绝不会逃走。

1644年春天,李自成大军攻到北京城下。应该说,崇祯皇帝还是有机会逃出京城。那时候,明朝在南方还有大片国土,掌握着上百万的军队,南京还有一套完整的机构,只需要稍加调整、整顿,即可正常运转。南宋小朝廷能够在江南苟延残喘100多年,明朝也可以做到啊。

明朝皇帝逃亡的真相(明朝皇帝守国门)(3)

但是,崇祯皇帝放弃了逃走的机会,也拒绝了李自成的和议请求,最终自缢于煤山上的一棵歪脖子树上,为明朝的倾覆写下一个悲壮的注脚。

明朝皇帝不屑做的事情,清朝皇帝却甘之如饴。

当外敌入侵时,清朝皇帝是这样做的。

1860年,英法联军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击败了清军,侵入了北京。咸丰皇帝打着“北狩”的名义,带着一帮王公贵族和后宫妃嫔逃出北京,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创下清朝皇帝“打不赢”就逃跑的先例。

明朝皇帝逃亡的真相(明朝皇帝守国门)(4)

1900年,八国联军发起侵华战争。八国联军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顺利地攻入北京。熟悉的一幕再次上演——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打着“西狩”的幌子,逃出北京,经过河北、山西等地,逃到陕西西安。

顺便说一句,慈禧太后这两次逃跑行动都参加了。

清朝皇帝倒是逃出了北京,留在北京的普通百姓可就遭殃了。不管是英法联军还是八国联军,都在北京实施了野蛮的烧杀劫掠,给中国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明朝皇帝逃亡的真相(明朝皇帝守国门)(5)

至于与外敌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对于清朝晚期的皇帝来说,更是家常便饭。根据记载,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皇帝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包括《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内的几十个不平等条约,割让了大约600万平方公里国土,赔偿了7亿多两白银(不算利息)。

只要能够维系自己的统治,清朝皇帝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哪怕是当一名投靠外敌的傀儡。

明朝皇帝逃亡的真相(明朝皇帝守国门)(6)

比如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溥仪为了当皇帝,不惜投靠日本。后来,他在回忆录《我的前半生》里解释自己的这种行为说:“这时占据着我全心的,不是东北老百姓死了多少人,不是日本人要用什么办法统治这块殖民地。它要驻多少兵,要采什么矿,我一概不管,我关心的只是要复辟,要他们承认我是个皇帝。”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我的前半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