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是中国排名前四的姓氏,有7000万以上的人口都姓刘。刘姓又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据多项史料记载,刘姓起源于夏朝之前的上古时代,从象形字的来源分析,最早的刘姓很可能表示兵器。有一种说法是刘姓起源于尧的第九个儿子源明公,上古时期为陶唐氏,夏朝为御龙氏,商朝为豕(shǐ)韦氏,周朝为唐杜氏,在晋国为范氏和士氏,在秦国复姓刘氏。

刘姓和谁姓同宗(刘姓的起源)(1)

古人的姓氏一般采用封地和官职,刘姓祖先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方法都曾经被用作姓氏。

皇帝之后尧,姓伊耆(通祁),一般被认为是祁刘姓的祖先,尧被封在陶和唐,因此被称为陶唐公,尧的第九个儿子源明公受封于刘,为刘姓始祖。刘姓生存发展的道路一直十分坎坷,在夏朝和周朝都倍受欺凌排挤,只有在商朝有一段相对轻松的生存环境。

源明公的后代刘累在夏朝负责养龙,称为御龙氏,后来把一条龙养死而畏罪潜逃,亡命天涯。后来,商朝灭了豕[shǐ]韦氏,把豕韦的地盘封给刘累后代。殷商末期,刘姓祖先从豕韦迁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于杜,为杜伯,也称为唐杜氏。

有个成语叫做桐叶封唐,说的就是周成王履行儿时玩耍的诺言,把新攻占的唐地封给胞弟的事情,形容君无戏言。唐地就是刘姓祖先的居住地,他们不幸成为这个成语的背景,唐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地方,后来孕育出了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晋国。

上面这段是刘姓祖先的上古传说,来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记录。2000多年前汉高祖刘邦也面对刘姓的起源问题,既然都是上古神话传说,刘邦采信了隰[xí]叔的玄孙、士会孙子——范宣子的说法,作为刘姓祖先来源的传说。而之后刘姓的历史大多就有同时代的文字记录了。

被强迫迁到杜之后,刘姓祖先还得继续给周王朝打工,这时有发生一件不幸的事情,后世的杜伯被冤杀,子孙四散奔逃,其中一个儿子隰[xí]叔避难至晋,至此又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春秋时期的晋国传承了数代。隰叔避到晋国后,担任士师,因此改姓士。

隰叔的儿子士蔿[wěi]和孙子士会都是晋国的重要人物,士会官至中军帅,晋国的第一上卿,封地在范,因此也称为范会。因此,刘姓和杜姓、范姓同宗。当时,晋国国君死了,把持国政的赵家赵盾决定拥立在秦国的公子雍为新国君,派士会和另外一个卿大夫去秦国商议,但正好赶上秦穆公鞠躬精粹,耽误了几个月时间,赵盾在这段时间完全掌握了朝政,想改立一个听话的国君,但他不是通知秦国,而是在秦国将领白乙丙率三百乘战车将公子雍送回之时进行突然袭击,把秦国杀得全军覆没。这件事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白乙丙的后代白起毫不客气地坑杀了40万赵军,二是士会出逃秦国。士会拥有出色的谋略和做人智慧,后来赵盾又把士会请回晋国,但士会坚决把大儿子一支留在秦国,但此时在秦国的这一支既无官职又无封地,只好恢复了祖姓“刘”,于是就有了“在秦作刘”,刘邦的祖先门又开始在秦国重新奋斗。果然,在后来惨烈的政治斗争中,晋国的范家几代之后就被消灭,没能熬到三家分晋。

从士会的儿子留在秦国到刘邦出生还有300多年的时间,这段经历其实也没有太详实的文字记载,从刘邦设立“晋巫”、“秦巫”、“梁巫”、“荆巫”的举动推断,刘邦的族人们记忆,刘姓祖先从秦国迁徙到了魏国大梁附近,然后从大梁又迁到荆地的丰邑,很可能是战争原因导致了后来的两次迁徙。

关于刘姓的上古起源,笔者更倾向于认同另外一种猜测。因为从繁体字来看,劉像是一种兵器,刘姓祖先可能是古老的战斗名族,跟随黄帝逐鹿中原并获得胜利,随后默默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下来,迫于各个阶段的形势不断改换姓氏,坚强地生存下来,一代又一代繁衍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