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整个课堂是教师“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展现自己”的课堂,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获取能力和掌握方法的主阵地。

结合教材特点和新课改理念,我们提出五步教学流程。即“复习提问→小组讨论→全班合作→课堂总结→预习指导”。

课前:学案评价,通过批阅学案,从学生的收交、书写、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小组评价,并表扬表现最突出的同学,争取起到榜样的作用。并将评价结果记入小组评价内。

一、复习提问——对上节课内容做一个反馈,以此巩固上节内容

教师:针对上一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设计几个问题或者习题(可提前将问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要学生复习、背诵、准备),注意以培养能力为主导,问题设置要有一定梯度,层层递进,并要有导入新课的功能,提问时关注学科边缘生的提高,答题形式可以是记忆性描述,上黑板画图,或者是上讲台给大家讲述上节课的主干内容等等。问题的内容和形式要注意灵活多样。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积极思考并快速回答,以达到复习旧课,顺利过渡至新课的目的。已经掌握好的同学可以预习新内容。

教师:重申本节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和重难点。

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解决个性化问题,汇总共性问题

教师:设计好讨论的重点及注意事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并积极参与讨论的过程纠正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不科学的解释和说法。

学生:积极参加本组的讨论,并将讨论过程中暴露出的疑难问题汇总到小组长手上,然后各小组将未解决的问题的题号写在黑板上。

三、全班合作——探究共性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对第二环节中汇总的问题进行展示交流,对于小的知识点或者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可以采取抢答的方式。对于较难表述或者较难理清思路的问题,可以采取指定小组展示或者优秀学生展示。对于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精讲点拨。

学生提出的问题探究结束后,对于其他的易错点或者难点,而学生并没有提出疑义的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批阅学案掌握的学情进行抽查。以此掌握学生的讨论情况。

学生:认真倾听别的小组汇报展示的情况,修改学案记笔记,并即时提出质疑,老师要鼓励质疑,并对提出质疑的小组给予加分的奖励。

四、课堂总结——对本节的教学目的和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将本节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对各学习小组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评选优胜小组,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学生:要把老师总结的要点及时的记录在教材或笔记本上,并对本小组的表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表现不够突出的小组要提出改进措施,力争下次展示比其他小组优秀,要具有竞争意识。

五、预习指导——开启下节课的自学与讨论

教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下节课的预习,明确目标、提示方法、点破难点。对于有知识链接的学案要提醒同学注意关注知识链接和本节知识的内容的联系。

学生:根据老师的点拨,对教材内容全面预习,并认真完成导学案,将不理解的内容作上标记。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怎样的(课堂教学实施步骤)(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