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霉病是鱼类养殖中常常碰到的疾病,又称为肤霉病、白毛病。在冬春季节发病率高,发病后治疗困难,其病原水霉(Saprolegnia)隶属于茸鞭生物界(Stramenopila)、卵菌纲(Oomycetes)、水霉目(Saprolegniales)、水霉科(Sprolegnia⁃ceae),主要包括水霉属(Saprolegnia)、绵霉属(Achlya)、丝囊菌属(Aphanomyces)等。
水霉的特性与症状
水霉在淡水水域广泛存在,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5~26℃),繁殖适温为13~18℃。水霉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鲤科和鲑科鱼类、河鲈、鳗鲡以及虾等对水霉都具有易感性,同一种致病性水霉菌对鱼体和鱼卵均有致病性,水产动物各个生长阶段都可感染水霉。水霉主要寄生在鱼体伤口和死卵上,危害养殖鱼类和降低鱼卵孵化率,且极易发生水霉病的传染并迅速蔓延,造成大量鱼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患水霉病的加州鲈,体表覆盖灰白色棉絮状病灶
当鱼、虾体表皮肤因物理化学因素或细菌、病毒感染受到损伤时,水霉菌的游动孢子侵入伤口,吸取皮肤及其组织内的营养而迅速生长,菌丝与伤口的组织细胞缠绕粘附,使组织发炎、坏死,鱼体的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很快瘦弱死亡。
海鲈水霉病
水霉菌在寄主死后不久繁殖特别快,所以具腐生性,对水产动物是一种继发性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又称次发性感染),除鱼卵外,鱼类水霉病均非原发性疾病,而是继发性疾病。此外,进一步研究显示,水霉菌是腐生性的,未受伤的鱼及正常受精卵不受感染。绝大多数已死亡的受精卵附有大量的水霉菌,而活卵卵膜外面虽然有少量水霉菌丝,但菌丝不能通过卵周隙进入胚胎,胚胎继续发育成稚鱼破膜而出,这可能与活细胞能分泌一种抗霉物质有关。
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发现水霉在当温度高于25℃时,延长了诱发时间并抑制了菌丝及动孢子囊的生长。当温度为15~17℃时,水霉能很快进入有性生殖阶段,而温度超过20℃时则不能诱导有性生殖。
水霉病爆发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水温为13~18℃的冬春季节,有两个时期要特别注意一是华南地区的冬季低温天气时期,二是北方地区的初春融冰期,在这个时间段内,鱼类水霉病发病率高,感染速度快,常常造成大面积的减产。华南地区立春后发生“倒春寒”天气,也经常出现水霉病大量发生的情况。要特别注意气泡病、寄生虫病、细菌病、病毒病、水质问题会引起的鱼体表受伤,以及拉网、分筛、抢食过猛等其它各种原因造成的机械损伤,如果处理不妥当,都可能引起水霉菌继发感染,发生水霉病。
养殖中水霉病的治疗
禁药:水产养殖用药首先绕不开的便是孔雀石绿,这种曾将大放异彩的药物,早在2002年就因存在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致突变、高残留等毒副作用被我国农业部禁用。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孔雀石绿鱼”的特点,鱼体表颜色呈浅蓝色,有些经浓度较大孔雀石绿溶液浸泡过的鱼,甚至会呈青草绿色,通过观察鱼鳍、鱼鳃可以辨别。一般情况下,正常的鱼鳍呈青色,鱼鳃是鲜红色且不会附有脏物,但孔雀石绿溶液浸泡过的,鱼鳍根部呈蓝绿色,鱼鳃因失血过多而发白,或因出血而带有瘀血,呈紫红色。
氯化钠、福尔马林、过氧化氢、臭氧等被用于防治水霉病,但氯化钠使用浓度太高,无法用于池塘泼洒;福尔马林对操作人员的危害较大且对环境会造成不利影响;过氧化氢使用成本较高;臭氧也需要相应的制备装置,使用和储运都不方便。
国斗晚期水霉病
有学者对高锰酸钾、三氯异氰尿酸、苯扎溴铵、甲醛、聚维酮碘、戊二醛等6种水产常用消毒剂对水霉游动孢子及菌丝的体外作用效果后指出:甲醛在18.8mg/L以上时对水霉孢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24 mg/ L质量浓度下浸泡2h以上对水霉菌丝开始有杀灭作用,而其它5种消毒剂对水霉孢子和水霉菌丝的抑制浓度远高于实际生产安全浓度。
含有效碘质量浓度为1 mg/ L的碘伏对水霉的杀菌率超过99%(碘伏对哺乳动物细胞也有一定潜在的毒性)。由于水霉绝大多数存在于淡水中,较高的盐分限制了水霉的分布,因而食盐也成为治疗水霉病的常见化学药物之一,当NaCl质量分数为1%、2%时,水霉生长被显著抑制,而NaCl质量分数大于3%时,水霉则完全不能生长。
水霉病病鱼在池塘边缘停滞
异噻唑啉酮在不低于6.25mg/L,尼泊金乙酯在不低于25mg/L时能够显著减缓水霉菌丝的生长速率,两者对水霉菌抑制作用表现为协同效应。异噻唑啉酮、尼泊金乙酯分别在1.5和6.3mg/L时对水霉孢子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
近年来,由多种微生物复合而成的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发挥着调节养殖环境,控制病害的作用。在黄颡鱼卵孵化水中,当有效微生物制剂浓度增至8μl/ L时,水霉病的发生率为5.82%;当有效微生物制剂浓度增至16μl/L时再加入50μl/ L重氢硫酸盐后,可极显著地抑制水霉病的发生,水霉病的发生率几乎为0。
有效微生物制剂及其增效剂能有效控制水霉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一是能保持水体益生菌种群数量,稳定水体pH值,补充微量元素;二是有效微生物制剂抑制了水体水霉的生长繁殖,使鱼种在池塘中体质尽快恢复,伤口尽快愈合。应用臭氧配合复合光合细菌处理高密度虹鳟养殖水体,结果表明,时隔4d用臭氧处理1次水体,次日投放5%复合光合细菌可有效治疗水霉病,而时隔1周用臭氧处理1次水体,次日投放1%复合光合细菌可有效预防水霉病的发生。因此,在水产养殖中,合理使用复合微生态制剂拌饵投喂和定期净化水质对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中草药因具有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无二次污染、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也被人们广为关注。五倍子或菖蒲能有效地防治鱼类水霉病的发生,菖蒲结合化学消毒剂强氯精能有效治疗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水霉病。李川等用中草药对患水霉病大鲵(Andriasdavidianus)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大黄和五倍子两种药液均对水霉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当大黄质量浓度为0.4 g/ L(即用量为大黄干品400 g/m3水体)时,对水霉菌有最佳的治疗效果。
用电子天平称取大黄、苦参、五倍子各5g,分别放入500mL烧杯中,按照中草药和水1∶70的比例,分别加入蒸馏水350mL,用纱布盖上烧杯口浸泡24h,加热,待水沸腾后,小火熬制45 min,期间不停止搅拌。用纱布将药液滤出,之后抽滤,再加热浓缩,直至剩余20mL,此时药液浓度为2.5mg/mL。稀释原药液至浓度为1.0、0.5、0.3mg/mL。此时制作出的每种药液分别有1.0、0.5、0.3mg/mL三种浓度。将药液进行消毒灭菌。在24℃恒温培养箱中,取0.3mg/mI大黄 1mg/mI苦参 1mg/mI五倍子(药物含量)各1 mI进行混合,对水霉抱子有出色的抑菌效果。此外,黄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水霉菌丝的生长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鱼卵水霉病
水霉是孵化过程中最常见的病菌,且传染速度快,稍有不慎,全池的鱼卵都会遭殃。一般在鱼卵孵化过程中,有这些因素会导致水霉的产生。前文说过,水霉菌是腐生性的,未受伤的鱼及正常受精卵不受感染。绝大多数已死亡的受精卵附有大量的水霉菌,而活卵卵膜外面虽然有少量水霉菌丝,但菌丝不能通过卵周隙进入胚胎,胚胎继续发育成稚鱼破膜而出。一方面,水霉会造成鱼卵全军覆没,另一方面,活卵不会感染水霉,能发育成稚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鱼生下的卵,都是死亡的?
实际上,鱼卵的孵化需要大量的氧气,而在孵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卵子没有受精或不能正常发育而死亡的情况,水霉很快就在这些死卵上生长。由于水霉的外菌丝很长(可达5-10mm甚至更长),会遮避周围卵子的水流从而造成被遮避的卵子缺氧死亡,然后水霉在这些死卵上又迅速生长,长出更多的毛去遮避更多的卵子。如此恶性循环可在几天内造成全部卵子死亡使孵化失败。
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孵化用水中含有水霉,孵化前的消毒工作不彻底。
2、亲鱼体质差,卵子质量差,先天不足,胚胎易死亡。
3、鱼卵受精率低导致死亡后极易感染水霉,并迅速扩散感染周围正常鱼卵。
4、水体溶氧不足,导致孵化过程中鱼卵缺氧死亡,感染水霉。
5、水质不好。
6、水温过低,增加了水霉感染的时间。
7. 温度变化过大,造成胚胎畸形进而引起死亡。
鱼卵水霉病的特点:
1、流水孵化时水霉病发生显著减少。
2、对浮性卵影响较小。
3、对粘性卵影响极大,可造成全军覆灭。
鱼卵水霉病的控制方法:
1、孵化前,对孵化池、孵化用具彻底消毒,推荐使用聚维酮碘或复合碘溶液或用开水烫泡。
2、受精后卵的布置要均匀,在布置前可用3%-5%的食盐水浸洗鱼卵3分钟左右。
3、孵化过程中要管理好水质,调整好水温,提供充足的氧气,可采用微流水孵化。尽量避开水霉的适温,水霉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5~26℃,繁殖适温为13~18℃。
4、增强管理,发现有少量鱼卵感染水霉后,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老办法可用食盐和小苏打按1:1用量使用,市场上的硫谜沙星、烂鳃腐皮康、水霉净等产品也是很有效的。
5、养好亲鱼,提高精卵质量,提高受精率,受精后清洗卵子以去除过多精液。
6、鱼巢上粘附的鱼卵密度不能过大,尽可能分布稀疏一些,条件允许的话,尽可能去除死卵。
7、使用一些药物减少水霉的影响:每隔6-8h洒一次淡蓝色的亚甲基蓝溶液,使水呈淡蓝色,至将出苗时止。
水霉病的预防
针对水霉的发病原因,预防无非就是减少创口的出现、适量喂食,增强体质,稳定水质,防冻防虫和注意消毒,以下是一些具体措施。
1.清塘除去池底过多淤泥,用200mg/L生石灰或20mg/L漂白粉消毒。
2.避免高密度条件暂养时造成鱼类相互挤压,碰撞掉鳞。
3.在捕捞、运输过程中尽可能避免鱼受伤。
4. 合理控制放养密度,在单位面积内需要适量投放鱼苗,保证鱼的活动范围。
5.长途运输(或注射疫苗)的鱼种,放养前用“聚碘”或“硫醚沙星”浸泡20~30分钟,鱼种放完后用“硫醚沙星”对全池进行消毒。
6.早期注重肥水,增强鱼体质,提高鱼体抗病力。
7.注意封堵进水口,或在进水口较远处拦网,防止鱼类在进水口聚集擦伤。
8.水霉病暴发严重时,对全池进行消毒处理,用药后稳定水体,防止新水重新带入致病菌。
9.做好寄生虫杀灭工作,防止寄生虫(如车轮虫、指环虫、中华鳋等)对鱼体造成损伤,被水霉孢子侵袭伤口。
10.在春季发塘期间喂养完全腐熟的肥料,避免投喂过多的饵料,避免为水霉提供生长环境。
11. 塘水应肥瘦适宜,适量投放青草和营养丰富的饲料,避免鱼类营养不良。
12.在捕捞和运输中要小心操作,器具要避免和鱼体的剐蹭,鱼体受伤要杜绝进入鱼塘。
13.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加强寄生虫防治,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药物投放,如发现水池和鱼体有寄生虫,应及时治疗或者捕捞。
14.在寒冷的冬季,水面容易结冰,需适当注水,增高池塘水位,在捕捞时要小心鱼体冻伤。
15.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死鱼或者水霉病表现严重的活鱼,要及时清理出鱼塘避免感染其他鱼,受重伤的鱼可隔离,并适当注射硫酸链霉素。
16. 在水温较低时,尽量减少人为操作(如注射疫苗、反复操作放苗等),防止出现应急反应,导致擦伤或冻伤。
17.尽可能加大水深,深水位有利于降低寒流对水温的影响,水质也易稳定。
18.越冬期施肥要适量,并且选择肥效不要太长的肥料,避免融冰期藻类大量繁殖,出现气泡病。
转载声明
本文转自水生动物健康评估,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