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抗癌新技术(AI诊断癌症试验期准确率达95)(1)

清影医疗创始人邹昊。受访者供图

盐田区,深圳一个滨海休闲城区,以舒适干净的环境吸引了一个个创新企业。2017年8月,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智慧医疗中心孵化出来后,清影医疗团队正式落地这里。

清影医疗核心团队由“海归”组成,主要通过运用AI医疗图像诊断技术,快速、准确分析肿瘤影像及相关病理数据,帮助医生发现病灶,解决癌症早期诊断不精准的难题。

去年A股上市的生命科学研发机构华大基因出自盐田。这一次,盐田区政府希望把清影医疗培养成下一个华大基因。

日前,清影医疗创始人和CEO邹昊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

●南方日报记者 李荣华

创业故事

看准市场需求,斯坦福“学霸”回国创业

清影医疗创始人邹昊及其核心团队,外界知之甚少。

邹昊高中毕业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大二成为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2000年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开办的首届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学生,大三作为优秀学生被推荐转学至美国斯坦福大学,师从宽带网络之父西奥菲。此后,用3年时间,邹昊在斯坦福拿到电子工程硕士与博士、MBA以及经济学硕士。

“因为在清华期间基础打得扎实,大三到斯坦福时,觉得课程太简单了。”邹昊曾在一个采访中介绍,本科的他就选了西奥菲为博士生开的一门高等数学通信课。“因为扎实的基础和勤奋努力,我的作业题、考试成绩在班里是最好的。”总结大学经验,邹昊认为时间管理特别重要,大学学习任务重,各个阶段要会抓重点。

毕业后,邹昊进入知名固定收益资产管理公司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成为该公司当时最年轻的基金经理,还有一次名列公司30岁以下金融人物榜单。

工作5年后的2016年,邹昊突然辞职,计划在华尔街、硅谷创办一家金融投资管理和金融科技公司,后来又看了十几个项目,认为中国癌症治疗痛点明显、需求很大、社会意义也非常大。于是,邹昊回国创业。2017年,清影医疗与真格基金、成为资本、弘晖资本三家投资机构签署了投资合作协议,积极对接资本市场,深化产融合作,为清影的建设和运作提供资本运作和资金支持。

从孵化迄今短短半年多时间,清影团队已壮大到60人以上,核心成员都是斯坦福、麻省理工、芝加哥大学等名校电子工程、计算机、工商管理及经济学专业的“海归”。由于扩张迅速,在盐田区政府的支持下,清影已于3月底启用坐落于区政府旁的盐田现代产业服务中心21楼的2000多平方米新办公室。

试验成果

AI诊断准确率相当于顶级医生

美国科学院院士查尔斯·坎特(Charles Cantor)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癌症早期检测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复杂的医学问题。因为早期肿瘤诊断起来极为困难,肿瘤基因组演变非常快且不稳定。目前有影像学、蛋白组检测以及液体活检等方法,但都不能称得上成功早期监测。

不过这不妨碍癌症早期监测领域的科技创新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日前,南方科技大学引入硅谷创业团队Apostle,希望在早期癌症的血液监测领域实现突破,与其相似的同类中国科技公司达到50家,全世界有100家。

一份2017年AI医疗行业分析报告显示,国内有83家企业将AI应用于医疗领域,主要布局在医学影像、病历/文献分析与虚拟助手三个应用场景,其中涉足医学影像类的企业数量达到40家,远高于其他应用场景的企业数量。行业融资2016年、2017年进入集中爆发期,有61家有公开的融资信息,他们目前的融资轮次集中于A轮和天使轮。

对于清影目前的融资额度,邹昊称不方便透露。他表示,该融资虽然还属于天使轮,但体量已接近同行业其他企业A、B轮规模。“目前的融资规模和自由支配资金在AI行业算是比较充沛,项目进展很快。”

今年初,清影与北京协和医院联合承担了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大数据 AI”辅助分析工具开发》课题,启动了《乳腺癌与胰腺癌AI病理图像辅助诊断系统设计开发》。

其他合作方还包括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南方医院等。去年,清影已积累了数万份待处理病例样本数据。

邹昊介绍,目前很多癌症的识别,比如判断乳腺癌的原发、浸润和转移情况对医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部分医生并非受限于能力,而是因为工作量太大,难以提高诊断准确率,计算机可以辅助诊断,医生只需要再做审核检查,机器准确率甚至可以超越人类最好水平。

清影通过与医生团队合作,以AI学习医生几十年看病经验,开发分析软件来协助医生诊治,诊治的病例主要是乳腺癌、胃肠道癌、宫颈癌、肺癌等,“目前针对一些常见癌症,机器诊断准确率能达到95%,在部分医院测试达到97%以上,这相当于顶级医生的水平”。

“严谨而言,95%这个数据是针对不同病情和人群分布的结果,未来将扩大受测试范围,并通过发表医疗和AI论文来证明。”邹昊向南方日报记者解释,这样的数据,在协和医院和中国医学院肿瘤医院的试验阶段已经实现,但是离适配所有医生的不同癌症诊断技术以及其他大量医疗工序,还有一段长路要走。

目前,清影已研发出多款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产品,包括病理图像分析平台、CT图像分析平台、MR核磁图像分析平台、3D超声图像分析平台、医疗影像数据库系统等。

“当然,医生的独特优势难以磨灭。”邹昊表示,医生的特点是善于跟病人做情感交流,机器侧重辅助分析能力。

业界分析

AI判读能力是行业核心竞争力

清影的定位确实看准了国内癌症诊治的痛点,但他不是唯一一家。

医疗市场属于AI技术渗入的前沿领域,推想科技、图玛深维、汇医慧影等企业相继完成B轮融资,阿里推出了“Doctor You”,腾讯也推出了首款“AI 医疗”产品“觅影”,同时,在3月中旬宣布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旗下的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AI 医疗”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在“AI 医疗”领域群雄逐鹿时代,竞争焦点已经从数据转为判读能力。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一线医疗数据远远超过智慧医疗公司需求,要想脱颖而出,主要是看公司的AI技术如何,难点在计算机的判读能力。

记者获悉,以往AI医疗公司与医院合作方式主要是数据标注,而清影医疗的“综合铺设”方式,可最大限度覆盖医生的治疗流程。

在邹昊看来,在诊治技术没有达到标准时,需要非常大量数据,但是这样的人力和社会成本不可控,研发进度受影响。而清影团队采用辅助铺设技术,是因为计算机算法能力强,可以在数据相对少的情况下,迭代生成新产品。

邹昊透露,清影希望模仿人脑神经网络,构建出一个人工神经网络,并以大量医疗数据对其不断进行训练。等技术成熟产业化之后,普通医生也可以根据原理进行操作,让病人得到更精准的诊治。

“中国一个顶级医生培养要十几年,有了技术辅助软件可以帮助培养初级医生,做很多初级医疗诊治。”邹昊称。

对于未来应用场景,邹昊充满想象力。他介绍,仅胃癌就有20多种亚型,治疗方案和靶向药的使用有非常大的区别,通常需要专家会诊;对于部分罕见病例,很多医生缺乏足够的经验判断,如果AI技术综合处理多家医院的数据和医生判断,就可能达到顶级医生联合会诊的效果。这也意味着,清影医疗将先解决比较普遍的癌症,再不断扩张覆盖更多病例类型,甚至扩展到较为罕见的病症上。

,